构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材料优势

2024-05-20 17:33肖劲松
经济 2024年5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材料

肖劲松

“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两会热词,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加快新材料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和物质基础,也是新形势下构筑新优势的重要途径。

新材料产业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

新材料技术和新材料产业本身具有新质生产力特征。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材料产业特征与新质生产力内涵高度统一。主要体现在:一是都高度依赖创新驱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创造性论断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同样,新材料产业高度依赖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具有知识、技术、资金高度密集等特征,本身就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发展潜能巨大。二是都强调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一大特征就是涉及领域新。新材料“脱胎”于传统材料,随着新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等高新技术加速融合,将催生一系列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三是都着眼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这意味着生产力水平实现质的提升,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材料产业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带动性特征。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能源、信息、交通、医疗、环保、装备等领域,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为制造业提供物质基础,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新材料的创新突破可以带动其他高技术产业的突破和大发展,反过来下游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刺激和扩大对新材料的需求,推动新材料迭代升级。因此,新材料产业催生一系列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引领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和升级,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内生驱动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新材料产业也是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未来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与保障。

历史证明:新材料技术、新材料的发展是产业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学习利用材料、制造材料、创新材料的历史,材料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石器、青铜器发展到钢铁、玻璃、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每一次材料的突破,就带来了生产工具的更新,进而带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演变,这种变革往往是颠覆性的。因此,材料也就成为人类文明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人类文明往往以材料变革来命名,如青铜器时代、石器时代、钢铁时代等。

材料、能源、信息共同构成生产制造系统的三大基础要素。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世界各国竭力抢占的未来战略制高点。

新材料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保障

新材料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也是支撑国防、航空航天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物质保障,也是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质生产力物质基础和保障。新材料品种多、应用领域广,有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如硅材料。硅材料的突破,带动了信息产业、光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万亿级的新兴产业。有的新材料虽然自身产业规模不大,但是在改善材料功能、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催化剂等,带动和影响上万亿的下游产业。总之,新材料的突破将改变,甚至颠覆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创造新的赛道、新的发展模式,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如新能源材料的发展,催生了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风能等新业态,形成竞争新优势。

先进基础材料对国民经济、国防军工建设起着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战略材料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前沿新材料即是未来材料,代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具有先导性、引领性和颠覆性,是构建新增长引擎的重要切入点。

新形势下我国新材料产业

发展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我国新材料产业注入了新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制造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协同应用,使得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一批标志性通用技术(数字化制造、5G、大数据、增材制造、区块链等)涌现并向各产业领域渗透。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驱动着产业范式的深刻变革,新材料与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高度融合,颠覆、变革了传统的材料研发、生产与应用模式,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产业化进程加速,推动了新材料产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复杂的国际环境为国产新材料推广应用、规模化生产和迭代升级带来机遇,关键材料的突破和国产化,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而且部分進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极大拓展了市场空间。

“双碳”目标的驱动,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新材料的支撑,如轻量化材料、生物基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新材料自身发展也更加重视节能低碳发展,从材料的研发设计、生产应用到回收再利用都高度注重绿色化,新材料产业与“双碳”目标的结合成为新的增长热点。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消费升级和“双碳”目标推进的新形势下,我国新材料产业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面临来自世界各国的竞争压力。世界各国纷纷布局材料技术和新材料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另一方面,自身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在新材料原始创新能力、产业基础能力、成果转化效率和技术竞争力方面有待提升,中低端产品过剩和高端产品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标准体系、检测认证等配套服务不健全,专利受制于人,高端人才匮乏,等等。

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加速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材料产业必须抢抓机遇,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紧紧围绕产业自身发展与重点领域用材需求,从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强化科技创新、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发展生态、坚持开放合作等方面着力,进一步加快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发挥新材料的基础保障和引擎作用,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首先,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一是充分发挥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联合重点企业、行业协会和智库机构,开展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重大问题和重要政策研究,强化顶层设计和智力支持。研究制定新材料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国家层面在产业链细分领域的宏观调控和产业引导,指导地方政府和企业合理布局。二是统筹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新材料相关的计划、资金、项目、政策等;建立央地联动机制,增加要素供给,形成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合力。

其次,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技术产品供给力。一是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相关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重点产业链,依托国家科技创新计划、产业发展资金等,组织重点新材料研制、生产和应用单位联合攻关,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提升新材料产业基础能力。二是前瞻性布局未来新材料。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未来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紧盯国际材料研究前沿,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加强基础理论、前沿材料和颠覆性技术的研究,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推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落地应用。三是加强创新平台和载体的建设,夯实新材料创新体系薄弱环节。加快材料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整合优化重组。前瞻性布局新计算模式和数据分析,增材制造、数字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支撑使能技术,以及科研设施、数据库、标准、专利、检测、第三方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等材料创新平台;推动中试、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创新中心、孵化器等载体建设,上下游合作,加快新材料成果转化。四是创新主体的培育。引进和培育一批新材料领域的领军人才(团队)和卓越工程师。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大型跨国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再次,创新发展模式,锻造增长新动能。一是建立新材料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探索的容错机制,支持科研人员在未来前沿“无人区”大胆创新创业;建立新材料产业中小企业库,为初创企业(团队)、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深度融合,推广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原子制造等颠覆性技术在新材料领域的应用,驱动新材料研发范式和生产制造模式的革新。三是强化应用牵引,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紧紧围绕重大战略急需,强化产用结合,促进上下游协作配套,加快应用示范,支持创新产品形成市场竞争力。建立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配套材料应用推广机制。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材料生产企业与设计、应用单位供需对接,实现材料与终端产品同步设计、系统验证、批量应用与供货等多环节协同促进。面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元宇宙、深海空天等应用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典型未来产业领域,积极开展应用示范。四是强化跨区域高效协同联动,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选择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应用水平高的材料生产或应用企业集聚区,推动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推动要素资源和配套设施的跨区域配置,形成错位发展、竞争有序的新材料产业格局,构建世界级、国家級、区域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等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的地区,率先打造一批新材料产业先导区,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第四,优化产业生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优质土壤”。完善中试、人才、标准、税收、统计等系列配套支持措施,营造创新创业和公平竞争的产业环境。一是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加速新材料技术的转化落地进程。二是完善新材料标准体系。落实新材料产业标准领航计划,制修订一批新材料标准。鼓励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标准化组织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三是加强新材料靶向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储备库,制定“高精尖缺”人才引进目录;探索企业、高校及其他社会化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产教融合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四是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利用市场化手段,撬动风投、创投、保险等社会资本投向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和企业,为新材料前沿技术的产业化、初期市场的培育和国际合作提供资金政策保障。

最后,坚持开放合作,实现合作共赢。一是依托“一带一路”倡议、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合作平台,组织开展新材料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平台共建、合作模式创新、标准体系对接、应用市场互通的国际交流合作。二是支持国内新材料领军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开展境外并购重组;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支持跨国企业和国际知名材料研究机构在我国设立区域材料研发中心,支持国内高端智库、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与世界知名跨国企业、高水平研究机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对接合作。三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引导并支持新材料企业“走出去”,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锻造竞争新优势,形成以国内为主、内外兼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责任编辑:陈希琳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材料
寻找新质生产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最美材料人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材料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