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宋
上海市老年教育艺术节,是上海老年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展示老年朋友精神风貌的重要舞台,已经成为上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023年的艺术节,以“二十大精神放光芒”为主题,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既是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次群众性实践活动,也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集中诠释,又是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做深做实的生动实践。艺术作品创作如何才能有效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呢?
艺术节的作品创作,只有紧扣主题,才能跟上时代步伐。2023年的老年教育艺术节紧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就告诉我们,艺术节的作品创作要主题鲜明。
(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要想创作出讲政治、有思想、受欢迎的文艺作品,持续开展有声势、有深度、有广度的教育艺术活动,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形势任务,将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工作实效,努力开创老年教育艺术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该年4月开始,第一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有序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大背景下,举办这次艺术节既是一次老年朋友群众性实践活动,也是深入推进主题教育开展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举措。
(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每一位艺术骨干责无旁贷的分内之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政治任务,在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走深走实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都应当积极地参与其中。作为老年艺术教育的工作者更要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进一步端正思想,明确目标任务,在新时代展现我们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创作出深受老年朋友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教育是完善人格、提升生命质量的事业,人格完善和生命质量的提升,需要先进文体和高尚艺术。”对此,我们应倍感光荣和责任重大。
艺术节的作品创作,只有深接地气,才能被老年朋友所接受。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网站。这就为老年艺术教育指明了方向。对于老年艺术教育工作者而言,靠自我封闭式的冥思苦想,是很难创作出讲述和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深入基层、扎根群众,深受老年朋友喜欢的艺术作品才能呼之欲出。
(一)要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理论上的深邃思考,也有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和工作上的战略部署。要想短时间内全面系统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结合职责任务学、立足本职岗位学、着眼具体工作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做到既要知其言又要达其意、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搞好艺术创作提供动力和遵循。因此,在艺术作品创作中,既要直面党建工作新使命、老年群体新需求、教育态势新变化,又要充分发挥教育阵地、服务基地、艺术阵地的作用,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任务摆进去,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工作任务,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创作优秀作品的实际行动,创作出更多凝心聚魂的优秀作品,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
(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艺术创作,只有坚持人民为中心,才能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养成回应老年朋友关切的创作风格;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老年朋友衣食住行、生活百味,也才能找到我们创作的着力点。有些文艺作品看似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却被群众戏称为“镜中花、水中月”,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回应老年朋友的关切和诉求。要想艺术节中有更新更好的创作突破,就要真正改进艺术创作作风,走进群众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用真心、动真情,倾听老年朋友意见、表达老年朋友意愿。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老年朋友关注称道的好作品。
(三)要展现当代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精神风貌。过去我们常说,退休了就要颐养天年,享受退休生活,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到来,“积极老龄化”的理念越来越多地被提倡。所谓“积极老龄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倡导有能力的老年人积极融入社会,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发挥余热。经调研发现,老年人有时间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也有政治优势和专业优势,对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强烈,其参与文化建设的群体之多、领域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都是其他社会群体所不能比的。事实也已表明,上海市老年教育艺术节已经成为上海老年朋友的精神家园,这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促进全社会稳定和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节就是要激发老年人潜能、展示他们的阳光心态。老年艺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引导和帮助他们圆梦。
艺术节的作品,只有善于创新、不断创新,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被老年朋友津津乐道。我们都知道,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就是集中学习、理论灌输,我讲你听、组织讨论、谈心得体会等,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形式是传统的、经常的也是必需的,但是效果不是最理想的。再有一种形式,就是现场教学,这也是深化理论学习的有效补充。还有一种形式,寓教于乐,即通过艺术创作、文艺展现,让大家在娱乐中、感动中、不知不觉中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真正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要扛起老年艺术教育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我们处在一个积极向上、充满阳光、极富正能量的时代,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作用。特别要使广大艺术教育骨干坚定文化自信,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围绕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展形象,激发艺术创新和创造活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老年艺术教育软实力和老年艺术教育的影响力,用心、用情、用智创作出更多唱得响、留得下、传得开,能反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好作品。
(二)既要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也要讲好生活故事、老年故事。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习近平讲故事》一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贯穿着中国历史文化之“道”、中国改革发展之“道”,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生动典范。讲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文者,贯道之器也。”在信息时代,谁的故事能打动人,谁就能得到更多听众、更好传播。艺术创作,既不能不讲故事,也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艺术的背后是思想,是“道”。要把“道”贯穿于艺术作品之中。要通过引人入胜的形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因此,我们要把总书记强调的“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艺术创作的出发点,通过受众群体易于接受的创作方式和文艺表达方式传递好故事,增强艺术创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三)要以守正创新理念创作出更具时代生命力的文艺作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时代检验、符合中华民族特质的经典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当代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坚守文化传统是新时代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守正之路。一方面,要处理好技术与内容创新的关系。技术创新赋予了文化艺术产品新的表现形式,焕发了文化艺术新的时代生命力,但却难以赋予产品新的文化艺术价值,也无法触及文化艺术的内涵与实质。要想创造出形式多样、喜闻乐见且更具时代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把好时代的脉搏,找准社会文化发展新动向。另一方面,应厘清守正与创新的界限,找准创新的底线。创新是文化艺术的生命力,但无论何时都必须坚守科学与真理,文化艺术创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旋律,必须始终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