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海洋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实路径探讨

2024-05-20 07:31朱文娟
农业与技术 2024年7期
关键词:钦州市海洋渔业渔业

朱文娟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海洋站,广西 钦州 535000)

引言

广西钦州市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拥有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钦州保税港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钦州市海洋资源十分丰富,20m等深线以内浅海滩涂面积达1442km2,适宜建设海洋牧场面积达300km2;海岸线长562.64km,适宜开发休闲观光旅游岸线达200km以上;大小岛屿294个,无居民海岛288个,占广西海岛总数近1/2,且基本未开发利用;沿海有10多条河流注入大海,带来大量的有机盐、无机盐,孕育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拥有经济鱼、虾、蟹、贝类500多种;沿海中华白海豚、龙门群岛、红树林、古丝路、乌雷古炮台、伏波庙等海洋生态与人文景观别具一格。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钦州市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等海洋产业的显著优势。据统计,2021年钦州市海水养殖面积1.99万hm2,海水养殖产品产量38.48万t。大蚝是钦州市海水养殖优势特色品种和水产养殖支柱产业,养殖面积、产量、苗种生产在华南地区均排第1位,种苗供应广西、广东、海南、福建等省区[1,2]。早在2002年,钦州市钦南区就荣获“中国大蚝之乡”称号。“钦州大蚝”2018年入选中国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46.48亿元,是广西养殖产品类唯一入选品牌[3]。

目前,钦州市海洋渔业仍然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规模小,起点低,缺乏技术支撑,综合效益不高。海水养殖以资源依赖性的低端产品供给为主且产业链很短,海洋水产加工业产值只占海洋生产总值0.1%,休闲渔业、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日化、海洋生物保健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几乎空白。资源多,起点低,发展滞后,意味着钦州市在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上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此,通过组织座谈研讨、文献阅研、案例分析和现场调研,在认真分析国内外海洋渔业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探讨钦州市海洋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为地方高起点发展海洋渔业经济提供决策参考。

1 钦州市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4-6]

1.1 海洋渔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融合亟需提高

钦州市以海洋捕捞业和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长期以来处于单家单户分散经营,各主体间的同质化和无序竞争相当严重,海洋渔业产业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联系还不是很紧密,生产核心竞争力、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以及服务的规范性程度都不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利益产业链,产业融合度低,各生产要素的活力还没有完全迸发。

1.2 海洋养殖以近海为主,深蓝空间拓展不够

钦州市90%以上海洋水产品产量和经济价值都来自于近海10m等深线以内。深海渔业发展仍处于刚刚起步、规模非常小的发展阶段。据统计,2019年全市深水抗风浪网箱只有376箱,养殖水体123万m3,产值只有3亿元左右。

1.3 近海渔业资源过度捕捞,远洋渔业发展滞后

钦州市现有海洋捕捞生产渔船979艘,总吨位42179t,总功率49571kW,全为近海捕捞作业渔船。相比邻近的北海市、湛江市,钦州市远洋捕捞发展严重滞后,远洋渔业发展滞后加剧近海过度捕捞,导致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据沿海渔民反映,目前近海渔获量大约只相当于10年前的1/3。

1.4 养殖业无序粗放式发展,生态环境约束趋紧

钦州市部分沿海群众“门前海”“祖宗海”意识严重,海上不按规划养殖,随意养殖层出不穷,陆地上海水养殖池塘小而散,个体养殖户不愿腾出池塘集中建设尾水处理设施,也不愿意投入资金升级改造水产养殖池塘。海水养殖无序粗放发展导致近海水质下降,养殖周期延长,病害频发和种质资源密度下降。

1.5 加工流通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以钦州市优势海洋水产品大蚝产业发展为例,全市仅有钦州市海华蚝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广西还珠海洋生物科技公司等几家企业从事大蚝产品初级研发、生产加工,主要产品为蚝豉,大蚝加工量仅占养殖产量的10%左右,并且是初级产品,产值链短,附加值低,大蚝产品加工优势潜力还远没有充分发挥。

1.6 海洋渔业科技支撑薄弱,海洋资源低效利用

现有海洋渔业领域为个体或小规模企业经营,技术力量不足,创新能力弱,无法支撑渔业良种工程、标准化养殖基地、渔业标准化生产以及综合加工等渔业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海洋水产在人工育苗、健康养殖、病害防治、产品加工等方面缺乏专门研究,海洋水产的育苗、养殖、加工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渔业高效、生态、集约型生产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研发受到较大制约。

1.7 海洋渔业发展资金短缺,贷款难、融资难

钦州市地处西部,地方财政经济基础薄弱,依靠财政资金扶持有限,水产养殖业投入少。相对于其它产业,金融机构对渔业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贷款支持结构不合理,总量不足,财政对产业链的整体支持力度偏弱。养殖户贷款难成为一个普遍问题,制约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

1.8 渔业品牌营销能力不强,市场影响有限

目前,钦州市仅有金海环岛渔业有限公司、海华蚝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对大蚝进行商标注册,“钦州大蚝”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大,地标品牌效应不强,同时缺乏对海洋渔业历史故事、养生文化内涵与外延的挖掘。

1.9 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休闲渔业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休闲渔业的发展一直没有摆上重要位置,缺少宏观规划和政策引导,导致产业发展具有盲目性。大部分海洋休闲渔业基地建设规模和投资较小,缺乏真正集观赏、垂钓、捕捞、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规模综合型休闲场所,未能形成规模效益。

1.10 渔业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统筹推进能力不强

钦州市海洋渔业管理存在统一领导不足,分级管理多头的现实问题,而且海洋渔业相关的法规制度不健全,海洋渔业执法力量分散,海洋渔业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海洋渔业发展统筹推进能力受限,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和协调。

2 钦州市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现实路径探讨

2.1 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依托钦州市海洋资源优势,高起点规划建设海洋渔业经济园区,突出抓好海洋牧场建设,突出抓好园区基地布局,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培育,突出抓好科学技术带动,突出抓好海洋生态保护,努力实现钦州市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为钦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经济开放合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2.2 基本原则

2.2.1 坚持陆海统筹

坚持海域、海岛、海岸带腹地一体化开发,实施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基础设施联动建设,资源要素联动配置,生态环境联动保护,推进港口、城市、产业全面融合发展。

2.2.2 坚持科技引领

加大对海洋渔业科技的支持与投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大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不断提高科技对海洋渔业发展的贡献率。

2.2.3 坚持生态优先

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注重保护和开发并举,坚持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2.2.4 坚持龙头带动

积极推动海洋渔业领域央企、民企、湾企入钦,重点支持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海洋产业和企业,加快形成海洋渔业产业集群,提高海洋渔业经济集聚效应。

2.2.5 坚持体制创新

加大海洋资源规模化开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形成有利于陆海统筹,便捷高效的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机制,促进海洋各产业之间要素自由,高效流动,加快海洋对外开放领域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

2.2.6 坚持资本推动

健全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投融资、科教创新、对外开放等平台,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规划引导,探索构建资本引导的园区开发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海洋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2.2.7 坚持民生为本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调整优化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方式,提高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水平。

2.3 基本路径

2.3.1 以“六个转变”为方向,实施渔业生产转型升级战略

从“低小散”向龙头经营转变,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鼓励“渔民+公司+试点基地”的模式,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渔业发展新格局;从“靠天收”向科技助力转变,加强对钦州市水产种质资源开发、良种繁育、生态养殖和疾病防控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切实加大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推进海洋渔业信息化建设;从“单一产”向多产融合转变,进一步扩大第一产业的规模和品质,提高第二产业的转化率,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从“单功能”向多重功能转变,积极推广立体用海,探索生态功能互补的立体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率和海洋空间利用率;从“吃近海”向深蓝拓展转变,引导捕捞生产向外海转移,变单一品种为多种作业的远洋渔业经营体制;从“低开放”向全面合作转变,鼓励养殖技术输出,不断提升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水平打响钦州渔业的国际品牌。

2.3.2 以“五个示范”为突破,引领渔业经济高速发展

建设茅尾海生态渔业与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积极整合海洋渔业、旅游资源,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规模、成片开发利用,建设海上“田园综合体”;建设钦州湾深水网箱立体综合养殖示范区,推广高产、高效深水网箱立体综合养殖,配套建设相应的养殖尾水生态治理设施设备;建设三娘湾滨海度假与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区,统筹推进滨海度假与现代渔业的一体化发展;建设大风江休闲观光与渔家文化体验示范区,重点发展集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和休闲渔业于一体的生态产业项目,促进渔民转产增收和渔业转型升级;建设水产配套产业与综合服务示范区,可在钦州市犀牛脚镇、龙门港镇规划约500hm2陆域土地,重点发展海产品深加工业、冷链物流、销售等渔业产业集群,构建金融、科技、物流、人才等市场配套服务体系。

2.3.3 以“四个体系”为保障,强化驱动发展支持力度

构建市场化的投资体系,组建统一的专业化投融资运作平台,引进或组建海洋渔业发展等政府引导基金,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政策扶持体系,研究出台钦州市养殖海域使用管理办法、渔业养殖海域储备管理办法等政策,出台支持海洋渔业发展配套文件;构建渔业安全体系,处理好临海临港产业与海洋渔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海洋生态;构建高效服务体系,切实强化海洋渔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积极整合海洋和渔业职能,推动海洋与渔业管理一体化发展。

2.4 重点任务

2.4.1 研究制定钦州市海洋渔业经济园区建设规划[7]

以发展海洋生态养殖业为重点,构建“一园、两地、四区”的海洋渔业经济园区发展格局,“一园”是指1个海洋渔业经济产业园;“两地”是指海洋渔业产业园陆(海)上配套产业基地;“四区”分别是指茅尾海生态渔业与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钦州湾深水网箱立体综合养殖示范区,三娘湾滨海度假与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区,大风江休闲观光与渔家文化体验示范区。研究制定园区发展规划,明确建设范围、功能布局、产业方向、建设路线和发展目标,分区实施规模化、层次化、科技化开发,大幅提高海洋资源利用价值,充分发挥钦州市海洋资源优势。

2.4.2 建设钦州市海洋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基地

在犀牛脚镇、龙门港镇选划陆域土地和海域(海岛)范围,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远洋渔业、海产品深加工业、冷链物流、销售等主导产业,同时发展海洋农产品、海洋食品研发加工、海洋生物育种培育、海洋产业深加工、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休闲渔业、生产生活配套服务、金融服务等上下游相关产业。

2.4.3 建设茅尾海生态渔业与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

以近江牡蛎原种场和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为前提,统筹推进渔业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整合海洋渔业、旅游资源,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规模、成片开发利用。采用安全、环保、高效的材质改造升级养殖设施,打造布局规整、处处是景的海上“田园综合体”。投放牡蛎礁,实施国家级近江牡蛎原种场升级改造工程,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以龙门港镇为重点,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发展远洋渔业和深水网箱养殖,建设产业型渔业基地、现代渔港特色小镇。实施海岸线生态整治修复工程,重点推进现有海堤生态化改造、退堤还海,打造优美的原生态红树林湿地景观。委托全球一流团队对示范区海岛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推进海岛旅游和休闲渔业一体化发展。利用生态化改造的海堤和现有道路,建设环茅尾海国际自行车赛事公路,联通环茅尾海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沿线建设红树林科普与教育基地、生态养殖观光与度假园、大蚝文化体验园、精品休闲垂钓园、水上运动与游艇中心、海岛休闲观光与度假村,促进渔民转产增收。积极引进高端精品赛事,重点发展水上运动、沙滩体育以及以红树林保护为主题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提高“最美内海”知名度。

2.4.4 建设钦州湾深水网箱立体综合养殖示范区

以钦州湾渔业资源养护、增殖为前提,降低渔业捕捞强度,推广高产、高效深水网箱立体综合养殖。引入和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可抵抗17级台风,配备有网衣、发电系统、压载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相关设施设备的“深海渔场”平台。发展工程化(跑道式)和工厂化循环水生态养殖,集装箱生态养殖等陆基高产高效渔业生态养殖,配套建设相应的养殖尾水生态治理设施设备。

2.4.5 建设三娘湾滨海度假与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区

引进龙头企业,建设集珠贝吊样、底播贝养殖、海藻种植增殖、深水网箱养殖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投放人工鱼礁,改扩建海水名贵鱼类和优势特色海水贝类规模苗种场。改造升级渔船为休闲渔船和交通船,开发休闲垂钓,人工鱼礁潜水观光,科技探索,海藻采尝,深水网箱养殖体验等高端离岸休闲渔业项目。以犀牛脚镇为重点,建设产业型渔业基地,推进百户示范、千户跟进整治工程,开发渔家乐项目,促进渔民转产增收和渔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渔港特色小镇。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实施鹿耳环江海域、麻蓝岛海域、大环至三娘湾海域的综合整治与开发,沿线高品质依次打造红树林生态公园,海岛生活体验度假区,大环滨海休闲度假区,月亮湾黄金海岸休闲度假区,中华白海豚科普与教育基地,三娘湾国际旅游度假中心。

2.4.6 建设大风江休闲观光与渔家文化体验示范区[8,9]

以中华白海豚生境保护为前提,重点发展集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和休闲渔业于一体的生态产业项目。整合海洋渔业、旅游资源,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规模、成片开发利用。采用安全、环保、高效的材质升级改造养殖设施,建设海上“田园综合体”。推进美丽渔村建设,恢复原生态岸线自然风貌。引进旅游龙头企业,开发秘境探险、渔村观光、赶海体验、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建设服务型渔业基地,改造升级渔船为休闲渔船和交通船,促进渔民转产增收和渔业转型升级。

2.4.7 建立海洋渔业经济产业园市场化投资体系[10]

推进园区资源、产业、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资产运营、资本运作体系,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平台建设和现代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造血”功能。组建统一的专业化投融资运作平台,设立建设投资、土地整治、产业投资、金融投资、文化旅游等融资系统,做强投资开发建设、投资融资和产业发展3大板块,打造成多元化、实体化、市场化的大型专业化投融资平台;多渠道融资,引进或组建海洋渔业经济产业发展等政府引导基金,发挥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加大产业投资,发行公司债、企业债,开拓融资租赁、信托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对已建成投产的海岸带基础设施、海域海岛使用权和渔业权,允许出让一定期限经营权回收资金用于海洋渔业产业开发再投资,形成海洋产业新融资与投入机制,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开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园区金融环境,探索设立区域性海洋科技银行、融资租赁公司,壮大融资担保公司规模,加强与证券、保险、信托合作,完善企业上市挂牌支持政策,推动园区企业上市融资,满足园区多元化融资需求。

2.4.8 建立海洋渔业经济产业科技支撑服务体系[11,12]

引进应用型国家级、省级海洋重点实验室或一流团队,建设中国-东盟(广西)海洋水产种业研发中心、海洋生物资源研发中心以及配套试验基地。开展海洋渔业育种共性关键技术,生态养殖苗种繁育,水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等技术研发。引进和培育一流海洋渔业文化创意、品牌建设、信息服务企业,建设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的苗种生产、海水养殖、休闲渔业、渔业节庆、执法监督、质量安全、安全生产、疫病防控、技术服务、科技推广、产品流通等海洋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2.4.9 建立健全海洋渔业经济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

研究出台渔业养殖海域储备管理办法等政策,推行渔业海域市场化配置,为海洋渔业产业龙头化、集聚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出台支持海洋渔业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招商、融资、人才等方面配套文件,完善有利于推动产业集聚、功能平台集聚、制度创新集聚、人才集聚的配套政策,制定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制度办法,落实财税支持政策,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2.5 保障机制

2.5.1 成立海洋渔业经济园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海洋渔业经济园区建设人事、重大经费安排以及其它重大事项的研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主管部门,负责海洋渔业经济园区建设日常管理工作。

2.5.2 组建海洋渔业经济园区工委会、管委会

参考山东、浙江、福建和大连等省市经验,组建海洋和渔业综合管理部门,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海洋渔业经济园区工委会、管委会,实行与组建的海洋和渔业管理机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方式,负责全市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统一管理、规划及其开发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海洋测绘、监测、信息服务、渔业技术推广等涉海专业技术力量,组建市属海洋发展研究院(服务中心),为海洋渔业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技术支撑和人才保证。

2.5.3 设立海洋渔业经济园区开发投资公司

通过兼并、参股、控股、收购、资产授权等形式,组建海洋渔业经济园区开发投资公司,为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政府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业务;通过股权投资和基金投资等形式开展投资管理和投资咨询等业务,初创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企业投资咨询服务;企业兼并重组等业务。

2.5.4 加强海洋渔业经济园区绩效评估建设

制定年度计划和项目清单,提出可检验量化考核指标,明确任务分工、时间进度等,强化实施过程监督和管理,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及统计监测、信息报送、绩效评估等制度。

猜你喜欢
钦州市海洋渔业渔业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演变与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内容价值的海洋渔业生产管理视频数据压缩方法
例谈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的区别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
《海洋渔业》荣获第一届中国水产学会期刊集群(联盟)优秀期刊奖
钦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论国有资产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以“许少雄诉海洋渔业总公司上诉案”为对象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