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阖枢罐法理论及其基本应用

2024-05-19 20:19:50肖勇洪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6期
关键词:罐法走罐补法

肖勇洪 赵 琴

长沙市中医医院,湖南 长沙 410125

拔罐疗法经历两千余年发展,出现了留罐、闪罐、走罐、针罐、药罐等操作方法,极大丰富了中医药外治手段,但关于罐法理论及操作研究尚少,直至近代方有学者提及针法罐法同理、天人地三部罐法、迪氏罐法、走罐补泻等内容[1-6],罐法研究仍处于理论匮乏、操作方案不完善等现状,故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以完善罐法之理论及操作方案。《灵枢·本藏》记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提示经脉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阴阳之通道。《灵枢·经别》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进一步指明经络是调治疾病的关键。笔者基于对开阖枢理论及三大基础罐法应用,结合临床实践,以开阖枢理论指导罐法于临床,获益颇多,故提出开阖枢罐法之理论,并结合临床提出灸罐法、砭罐法等操作方案,以期进一步完善罐法理论及操作方案,进一步充实罐法内涵。

1 开阖枢理论阐述

开阖枢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云:“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灵枢·根结》亦有相关记载,开阖枢理论是对阴阳离合、气血津液输布的高度概括,广泛指导中医临床及养生等应用,部分学者认为开阖枢乃中医理论之魂[7]。《说文解字》谓:“开,张也,门之开如弓张,门之闭如弓之弛……”“阖,门扉也……”“枢,户枢也。”以门户之“开门、转动、关门”等运动形式阐述开阖枢,后世医家亦多遵此论。如唐代王冰谓:“夫开者所以司动静之基,阖者所以司禁锢之权,枢者所以主转动之微。”张志聪注云:“开阖如户扉,枢犹转纽,舍枢则不能开阖,舍开阖则无从运枢。”主要以门户之“开门、转动、关门”阐述了经气的离合升降出入之运动规律。由此可见,三阴三阳气机离合犹如门户之运动,开阖枢理论实乃借用门户之启闭以阐明三阴三阳转化之机括、气血津液运行之原理,既有宣散、敷陈之开,又有潜藏、和合之阖,更有阴阳转输、交合之枢。

虽因版本流传之异、文字传抄之误等导致各版典籍记载稍有异同,历代医家多有探讨争疑(如“关阖枢”之争,三阴三阳排序之疑),但其对中医学发展仍作出了巨大贡献,部分学者认为三阴三阳即《伤寒论》六经之实质,而“开阖枢”是伤寒六经三阴三阳的理论模型,且至今仍有效指导中医临床之实践,可见其对中医药发展影响之大。该理论所包含的经络、脏腑别通关系,更是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广泛指导内外妇儿及针灸等学科发展,具有较大研究价值[8-16]。

2 开阖枢罐法理论释解

开阖枢理论既往以诠释《伤寒论》六经、指导临床针药应用等为主,以其指导罐法应用而未见。《黄帝内经素问吴注》谓:“太阳在表,敷畅阳气,谓之开;阳明在里,受纳阳气,谓之阖;少阳在于表里之间,转输阳气,犹枢轴焉,故谓之枢……太阴居中,敷布阴气谓之开;厥阴谓之尽阴,受纳绝阴之气谓之阖;少阴为肾,精气充满,则脾职其开,肝职其阖,肾气不充,则开阖失常,是少阴为枢轴也。”[17]太阳、太阴为三阳三阴之表,主卫阳、营阴之布散,即言“开”为宣发、布散,具有开宣腠理、敷布营卫之作用,而闪罐通过反复拔起于皮腠,使皮腠充血、玄府扩张,亦具有开宣腠理、调和营卫之功效,且能抵御外邪,给邪以出路,结合临床应用之实践,故以“闪罐”对应“开罐”;阳明、厥阴为三阳三阴之里,主阴阳气血之调蓄,即言“阖”为潜蓄、和合,具有调蓄阴阳气血的作用,而留罐紧紧吸附于皮腠,持久牵拉内部肌腠、经脉及深部脏腑,调节血管舒缩、通透性等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活动,且有一定温热作用,可吸拔里之陈寒痼冷、温其脏腑虚寒,以利于气血温养机体。《本草纲目拾遗》谓:“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罐中有水气出,风寒尽出……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即具调和阴阳、温煦气血之效,结合临床之实践,故以“留罐”对应“阖罐”;少阳、少阴为三阳三阴之枢纽,主水火互济,即言“枢”为转输、交合,具有输转气机、交合阴阳的作用,而走罐吸附于肌表、移行于经络,具有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之功效,结合临床之实践,故以“走罐”对应“枢罐”。《鬼谷子·持枢》云:“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提示枢司门户之开阖,于气机升降出入、阴阳转化至关重要,故枢罐意义非凡。近代关于罐法的研究成果中,亦以走罐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最为丰富、深入[3,18-19]。

3 开阖枢罐法之补泻

《针灸大成》谓:“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灵枢·经脉》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禁服》曰:“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桴应鼓。”提示邪正盛衰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补虚泻实”为诊治疾病之关键手段。罐法之补泻,古籍鲜有记载,近代虽有部分学者提及罐法之补泻,但其说或为笼统、或局限于走罐、留罐,缺乏不同罐法补泻理论的系统论述[4,20-23]。笔者在开阖枢、经络学说等相关理论指导下,参考文献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不同罐法之补泻理论于下。

3.1 开罐(闪罐)补泻

3.1.1 浅深补泻 ①补法操作:吸附力轻,动作缓和,皮肤微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②泻法操作:吸附力重,动作迅速,皮肤红或显露散在瘀点,操作时间长为泻法。

3.1.2 腧穴补泻 部分腧穴具有一定补泻偏性,如风门、风池偏泄,足三里偏补,但多数腧穴对脏腑功能、气血的调节具有双向性,故腧穴补泻多结合其他补泻方式操作。

3.1.3 介质补泻 介质在拔罐疗法中不仅起到润滑作用,还可作用于机体产生药物治疗作用,且拔罐疗法增强了皮肤通透性,使药物吸收更为便捷,提高临床疗效。按介质成分功效将其分为温热性介质、寒凉性介质及平性介质,临床可根据病情之虚实及三因制宜选择。

3.1.4 平补平泻 操作方案:吸附力中等,动作疾徐适中,皮肤微红。

3.2 阖罐(留罐)补泻

3.2.1 浅深补泻 ①补法操作:吸附力轻,留罐时间短,皮肤微红为补法;②泻法操作:吸附力重,留罐时间长,皮肤红或显露散在瘀点为泻法。

3.2.2 压提补泻 ①补法操作:拔罐吸附肌腠后,以掌心对准罐顶,做小幅度上下提压,罐体下压时用力宜重,罐体上提时用力宜轻,使力量由外到内、由浅入深渗透为补法;②泻法操作:拔罐吸附肌腠后,以掌心对准罐顶,做小幅度上下提压,罐体下压时用力宜轻,罐体上提时用力宜重,使力量由内到外、由深达浅,导气外出为泻法。

3.2.3 开阖补泻 ①补法操作:取罐动作宜轻,然后迅速揉按罐印部位为补法;②泻法操作:取罐动作偏重,不揉按罐印部位为泻法。

3.2.4 旋转补泻 ①补法操作:留罐后以手握住罐体,以罐体右转用力,左转缓和的小幅度、慢频率、短时间旋转为补法;②泻法操作:留罐后以手握住罐体,以罐体右转缓和,左转用力的大幅度、快频率、长时间旋转为泄法。

3.2.5 腧穴补泻 操作方案同“3.1.2”。

3.2.6 介质补泻 操作方案同“3.1.3”。

3.2.7 平补平泻 操作方案:以适中的吸附力留罐,皮肤微红为度。

3.3 枢罐(走罐)补泻

3.3.1 迎随补泻 ①补法操作:走罐时以手握住罐体,顺经络走向推动为主,使罐体稍倾斜,以罐口前缘略提、后缘下沉,回移时平推罐体;吸附力轻,操作时间短,频率慢,皮肤微红为度。②泻法操作:走罐时以手握住罐体,逆经络走向推动为主,使罐体稍倾斜,以罐口前缘略提、后缘下沉,回移时平推罐体;吸附力重,操作时间长,频率快,皮肤红或显露散在瘀痕为度。

3.3.2 疾徐补泻 ①补法操作:走罐时罐体轻压缓行于肌表为补法;②泻法操作:走罐时罐体重按急行于肌表为泻法。

3.3.3 浅深补泻 ①补法操作:走罐时吸附力轻,操作时间短,皮肤微红为补法;②泻法操作:走罐时吸附力重,操作时间长,皮肤红或显露散在瘀痕为泻法。

3.3.4 介质补泻 操作方案同“3.1.3”。

3.3.5 推提补泻 操作方案同“3.2.2”。

3.3.6 平补平泻 操作方案:吸附力适中,匀速平移,皮肤潮红。

3.4 其他补泻操作

3.4.1 砭法补泻 砭法补泻与留罐补泻方案结合施行。

3.4.2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方案与留罐补泻方案结合施行;刺络拔罐偏于泻法,若正气不虚,放血量少亦可促进脏腑功能增强。

3.4.3 灸药补泻 艾灸、药物及留罐补泻方案结合施行,主要适用于虚证或实寒证。实寒证多配以温散之品,虚证可配伍温补气血阴阳之药。

4 开阖枢罐法操作与应用

4.1 开罐法(闪罐) 基本操作:据治疗需要选择操作部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迅速吸拔于操作部位,然后立即取下;继而迅速拔住,反复多次拔-起于肌表。功效:开宣腠理,解表祛邪,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表邪或皮腠气血失和而导致的麻木、疼痛等病症,亦用于开阖枢综合方案以开宣腠理。

4.2 阖罐法(留罐) 基本操作:根据治疗需要选择操作部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迅速吸拔于操作部位,留罐时间可根据年龄、病情、体质等情况而定。一般留罐时间约5~20 min,若皮肤薄弱、年老与儿童则留罐不宜过久。功效:调和阴阳、温煦气血。适用于五脏虚损及寒湿导致的各类病症,亦用于开阖枢综合方案以调和阴阳、温煦气血。

4.3 枢罐法(走罐) 基本操作:据治疗需要选择操作部位,于其皮肤或罐口涂抹润滑介质,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迅速吸拔于操作部位,然后医者以手推罐移动于肌肤,至皮肤发红或出现瘀点、瘀斑时将罐取下。功效:振奋气血、祛邪通脉、调和脏腑经络之气,适用于病邪累及肌肉、筋骨、脏腑者。临床多应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及经络不通、营血瘀滞致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症。

4.4 其他操作方案

4.4.1 刺络拔罐法 基本操作:据治疗需要选择操作部位,消毒后以针刺出血,然后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迅速吸拔于点刺出血部位。一般出血量不超过5 mL。功效:泄热解毒、祛瘀通络。适用于实热证之丹毒、痤疮、乳痈等,瘀血证之扭伤等痛症。

4.4.2 针罐法 基本操作:根据治疗需要选择操作部位,消毒皮肤后针刺,留针或出针后,在针刺部位进行拔罐。功效:通经脉,调气血,和阴阳。此法具针刺、罐法结合作用,具体功效与取穴操作有关,现多用于风湿痹痛、急性腰扭伤、肩周炎等疾病。

4.4.3 药罐法 基本操作:①煮药罐法:将中药包煎于容器内,将罐放入煎煮中药的容器内煮沸片刻,取出后迅速擦拭多余药液,趁热将罐吸拔于操作部位;②敷药罐法:将相应药物敷贴于操作部位,然后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迅速吸拔于上;③涂药罐法:将煎煮或萃取后的药液涂抹于操作部位,然后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迅速吸拔于上。

功效:通经脉,调气血,和阴阳。此法具药物、罐法结合作用,具体功效与药物性质、操作部位有关,现多用于风湿痹痛、胃肠病、肺系疾病等[24]。

4.4.4 灸罐法 基本操作:以隔物灸为主。据治疗需要选择操作部位及隔物灸材料,以药物或姜、蒜、盐等材料置于操作部位,然后以艾炷灸,待艾柱充分燃烧后去除隔物灸将罐吸附于施灸处。功效:通经脉,调气血,散寒邪,和阴阳。此法具艾灸、罐法结合作用,可显著加强其温补、散寒等作用,具体功效与隔物灸材料、取穴等操作有关,可用于寒湿痹痛、虚弱性疾病等范畴。

4.4.5 砭罐法 基本操作:根据治疗需要选择操作部位涂抹润滑介质(凡士林、精油或中药产品),以刮痧板先轻后重刮于肌表,待操作部位出痧或微红后将罐吸附于上(若为热实证,亦可刮痧后选取相应腧穴刺络拔罐)。功效:具有宣气血、通经络、祛外邪、调五脏等。此法具砭法、罐法结合作用,具体功效与刮痧操作手法及部位有关,本法适应范围较广,可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宜于痧证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

5 开阖枢罐法应用方案

三阳主外,维持机体气机协调,使其升降出入有序;三阴主内,调蓄气血之运行;三阴三阳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以维系机体生命活动[15]。《素问·热论》谓:“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六日,厥阴受之。”表述了三阴三阴传变规律,医圣张仲景在此思想指导下创立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柯韵伯谓:“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曰:“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可见《伤寒论》之六经辨证,较《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有了显著进步;而近代更有医家提出“以六气开阖枢释六经,倡三阳三阴钤百病”之论[25]。

《素问·缪刺论》谓:“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素问·调经论》云:“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金匮方论衍义》记载:“风寒伤人,自孙络传入经脉、肌肉、筋骨,内伤五脏。”揭示邪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经脉而脏腑传变的普遍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金匮要略》云:“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温热论》记载:“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体现该思想广泛影响中医学发展并指导于临床诊治疾病,尤其是在治未病领域发挥了重要价值,提示病有浅深、治有先后,倡导治未病之思想。

罐法、砭法、针灸等中医外治法防治疾病具有特色明显、疗效显著之优势,在治未病领域更是独具一格,故笔者以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及邪气传变理论为基石,结合后世医家之发挥,认为病在三阳传变规律为开→阖→枢,而病在三阴时传变规律为开→枢→阖,并将该理念与罐法结合,提出开阖枢罐法应用方案。然临床上疾病的证候常表现为虚实夹杂,且个人体质、地域、季节亦有不同,故具体应用时当因人、因地、因时及因病之虚实主次,以定补泻手法之先后缓急,或扶正与祛邪并用。

5.1 开阖枢罐法操作方案 操作方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故病在三阳则先以开罐开泄腠理、导邪外出;《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继以阖罐调蓄阴阳气血,防复感或邪气内传;邪之中人,多致气机郁涩不畅,则续以走罐输转气机、调和气血;操作时留罐吸附力度不可过强,若留罐后局部硬结不利于走罐,则以砭代枢输转气机、调和气血。钟兰[26]通过30余年临床经验总结认为外邪强甚者先以闪罐,复以留罐而治,亦符合开阖枢方案以治三阳病之思路。

应用范围:主要适用于三阳病,如感受外邪导致的表证、痹证等,一般具有病位浅、病程短、病势急等特点。操作过程中当结合正邪之强弱、个体差异、季节、地域等因素而选用适宜的补泻手法。

5.2 开枢阖罐法操作方案 操作方案:先以开罐开宣腠理、敷布营卫;续以枢罐疏通经脉、交合阴阳,使邪以出、补以入;继以阖罐调蓄阴阳气血。

应用范围:主要适用于三阴病,如病及脏腑、慢性虚损性疾病等,一般具有病位深、病程长、病势缓等特点。操作过程中当结合正邪之强弱、个体差异、季节、地域等因素而选用适宜的补泻手法。

6 总结

开阖枢理论阐述了气血津液的布散、转输、敛藏及循环过程。借助开阖枢理论以指导罐法,结合邪气传变及治未病思想,运用开阖枢方案激发太阳、太阴经以开宣腠理、敷布营卫,和阳明、厥阴经以调蓄阴阳气血,畅少阳、少阴经以输转气机、疏通经络、交合阴阳;将开阖枢理论与闪罐、走罐、留罐三大基础罐法有机结合以作用于脏腑阴阳、气血,恢复阴阳平衡而达到调平机体阴阳、气血目的,在外感性疾病、内伤虚寒类疾病诊治具有一定优势,且进一步完善罐法理论体系,扩大罐法应用范围,增强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罐法走罐补法
开阖枢罐法理论及其基本应用
通督泄热刺络拔罐法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走罐疗法联合放血疗法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临床观察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除湿祛痛,走罐更管用
家庭医药(2019年7期)2019-07-25 17:48:28
除湿祛痛,走罐更管用
家庭医药(2019年13期)2019-01-15 17:57:39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火针刺络放血结合罐法治疗痹症的临床体会
浅谈间接补法在内科疾病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