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兰春 艾建萍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传统工艺制作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内容,鼓励学生通过服务性劳动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树立服务意识,体悟劳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此,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沙磁小学校依托所处的磁器口古镇,抓住古镇文化旅游发展契机,发掘古镇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做好劳动基地建设和劳动价值观引领,开辟了劳动教育新路径。
劳育课程凸显“精神培育”
学校将古镇劳动教育基地中的优秀文化作为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资源,围绕非遗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三大主题,开发了“非遗+体验”“博物馆+研学”“古建筑+项目化”三类劳动课程,并将劳动教育融入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非遗+体验”课程。磁器口的非遗项目劳动基地有丰富的劳动资源,如陈麻花、毛血旺等特色小吃类,蜀绣、剪纸等艺术品制作类,川剧、相声等艺术表演类。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劳动课)时间,走进劳动基地开展沉浸式劳动体验,学习特色小吃和艺术品制作等劳动技能,掌握艺术表演技巧,走访蜀绣、陈麻花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了解非遗项目的创建历史和传承人的奋斗经历,感悟奋斗、创新的劳动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博物馆+研学”课程。博物馆是“行走的课堂”,古镇的多个沙磁名人博物馆是开展研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通过参与研学全过程,主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沙磁名人名作,透过一件件文物感受人物历久弥新的传奇经历、汲取内在的精神力量。如走进“韩子栋陈列馆”学习红岩英雄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亲临“丁肇中展览馆”体会丁肇中坚忍执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和赤诚的爱国之心,来到“重庆记忆博物馆”感受郭沫若、巴金、冰心等文学巨匠的家国情怀等。
“古建筑+项目化”课程。古镇拥有四合院、穿斗式构架民居、吊脚楼等形态各异的建筑,是丰富的民间建筑博物馆。学生结合语文、艺术、科学等学科知识,从古建筑承载的人文故事、建筑艺术或建筑构造等视角出发,开展项目化学习以及任务性调查、探究、制作等实践活动,了解古建筑历史文化,欣赏精美的建造工艺和高超的建筑水平,體会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探索“知行合一”劳育实施路径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在以文化项目为载体的劳动教育中,学校将劳动教育元素充分融于文化主题中,形成了“三段式”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前置学习。围绕劳动主题项目开展必要的前置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为其进一步参与基地体验作好知识和思想准备。前置学习的任务由学生自主确定,如学生在走进非遗劳动教育基地前,要主动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整理非遗项目的相关知识,了解非遗项目传承人成长、传艺故事,并记录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参与、体验和互动交流。
基地体验。劳动基地的文化氛围浓厚,操作设施设备齐全,是沉浸式劳动的良好空间,学生可以在此开展赏、访、做等劳动体验活动。例如,在单大琼蜀绣非遗劳动基地,学生可以欣赏精美的蜀绣匠品,观看匠品的精巧制作流程,现场采访非遗传承人,了解传承人成长和传艺故事,体会手工匠人的勤劳与智慧,理解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还可以动手体验蜀绣制作过程,初步掌握非遗技艺技法,增长劳动技能,体会严谨细致的劳作态度。
创作展示。深入基地开展劳动体验后,学生要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将自己的想法、审美、知识技能付诸实践,设计制作一份完整的劳动作品,包括特色小吃、古建筑模型等实物作品,也包括艺术表演、名人名作介绍稿等非实物作品;并开展劳动创意作品展,化身线上线下“小导游”介绍劳动作品,分享劳动喜悦,在互动中感受劳动的积极意义,激发创造热情,增强劳动的获得感与成就感。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城市小学‘园馆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07-243)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