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视域下学校心育系统的建构与实践

2024-05-19 14:37刘海霞孙明杰
教育家 2024年1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长心理

刘海霞 孙明杰

后疫情时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引发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学校当前亟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议题。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以下简称华夏女中)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論依据,将马丁·塞利格曼教授在幸福2.0理论中阐释的“幸福”定义作为学校心育系统构建的核心概念,围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的心理免疫力、促进学生健康和幸福成长”的目标与追求,通过设计和实施“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为青少年提供全面、科学、有效的心理支持。

系统化设计,建构“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自2015年实施集团化办学以来,华夏女中在教学成绩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独立自信、智慧优雅的现代女中学生”的育人目标尚存一定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学校以学生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健康幸福成长为落脚点,构建“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类资源,畅通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幸福的身心成长环境。“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主要由“幸福能力培育系统”和“心理健康服务系统”构成。其中,“幸福能力培育系统”重点在于预防,旨在提升学生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服务系统”重点在于支持,旨在帮助学生应对心理问题、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涵盖三大教育主体:学生、教师和家长。其中,学生是核心,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初中女生,正值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家长、同伴、教师都有可能成为其积极自我构建和积极关系营造的重要他人。因此,学生、教师和家长都应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并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技能,共同提升幸福能力。

打造幸福能力培育系统

根据系统要素与学生之间发生交互关系的频率高低,“幸福能力培育系统”可以继续划分为两个子系统——“日常生活圈”和“心理核心圈”。其中,“日常生活圈”与学生发生互动的频率最高,主要发生场所是班级和各个学科课堂,能够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是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同伴;“心理核心圈”与学生发生互动的频率中等,主要发生场所是心理课堂和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能够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是心理教师和同伴。“幸福能力培育系统”也包含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其中,家庭层面重点依托家长学校,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逐步提升家长的心育素养;社会层面重点依托学校和社会的相关平台,将社会中的优质资源引入校园,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树立人生理想、实现生命价值。

完善心理校本课程体系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建构了特色心理校本课程体系,以校本专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和“成长大课堂”相结合的形式覆盖全体学生。专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为行政班授课,“成长大课堂”则主要通过年级讲座、校园活动等方式开展。课程内容包括积极学习、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关系和积极成长五大模块,各个模块通过实现各自的学习目标,最终指向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学校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心选择、设计与安排,确保课程的连贯性、系统性和丰富性。

为提高心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通过“指向心理素养的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式的学习主题”“体验式的学习活动”以及“延伸性的拓展学习”四个环节推进实施校本课程。以“体验式的学习活动”为例,这一环节是课程实施的主体部分,由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构成。在课前阶段,教师通过冥想练习帮助学生调整身心状态,学会正念减压;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学习单”,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把握学习重点,并通过多样化的体验活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课后阶段,学生通过“我的心‘晴札记”环节,将心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延续课堂学习的效果。

积极推进导师制建设

学校积极推进导师制建设,注重全员性、专业性和层次性,以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强调专业引领,突出普及性。学校与高校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全体教职员工培训,通过引入清华大学的专业研究力量和最新研究成果,更新教师的育人理念,丰富他们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其次,注重外派学习,形成核心师资团队。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学校选拔教师参加积极心理学相关培训并组建核心团队,在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中发挥引领、辐射作用。最后,重视实践应用,助推导师制落地。学校定期召开德育年会,梳理导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通过小组案例讨论、情境表演、情境分析与说明等形式,为导师提供展示和学习的机会。

确定家庭成长目标

学校加快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市区家庭教育资源,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制订家长学校工作计划,通过文章推介、读书分享、家长沙龙、专家讲座、专题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培育“成长型家庭”和“滋养型家长”。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了由德育副校长牵头、学生成长指导中心策划与实施、各级部提供支持、家委会辅助收集与反馈意见的工作模式。

打造品牌校园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女生心理节”已连续举办八届,倡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用积极、阳光、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涯探索”活动则借助社会资源,通过“真人图书馆”“职业影随”等形式,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领悟人生价值;“菁媖讲坛”活动邀请杰出女性分享职业历程和职场经验,助力学生管理学习生涯,做好职业规划;“华女沙龙”则满足了女生倾诉、交谈的心理需求,通过“师约”“家话”“同语”“社论”四档栏目促进师生、家长、同伴、社会人士的交流,拓宽学生视野,推动和谐关系的建立。

巩固心理健康服务系统

“心理健康服务系统”以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为依托,主要为遭遇心理困惑、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提供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逐步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个过程中,同样需要充分调动家庭的力量以及社会医疗机构的专业支持,共同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困境。

以大数据为依托开展心理测评

心理测评旨在通过数据精准把握学生的成长需求与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发现可能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并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在严格遵守伦理规范的前提下,学校按照发放家长知情同意书、实施测评、形成报告以及个体访谈评估四个环节开展学生心理测评,确保心育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规范心理辅导工作流程

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主要包括两类,即主动求助的来访者和被动到访的来访者。在接受心理辅导前,学生需要填写心理辅导预约登记表,首次面谈时师生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心理教师会根据学生问题的严重程度调整交流方式或启动危机干预,并在必要时与家长沟通转介事宜。整个心理辅导过程,教师要做好记录与归档,确保工作透明、规范。

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生命第一、面向全体、预防为主、个别应对、协调合作”为原则,建立了教育与预防系统、三级预警系统和应急系统三大体系,重点关注心理档案中筛查出的具有严重心理问题、出现自伤行为及自杀倾向的学生,确保及时介入、有效干预,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始终秉持发展性和预防性原则,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心育工作的科学性。下一步,华夏女中将继续围绕“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和幸福水平”的核心目标,探索科学评估心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学生幸福视域下中学‘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建构与实践研究”(立项编号:CEBA21078)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家长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心理感受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