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 杨连俊 李志伟 毛海梅
1.市级推广机构情况。2019年机构改革前,德州市农机推广工作由德州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承担,是德州市农业机械管理局所属事业单位。2019年机构改革后,原德州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撤销,其职能和人员并入新成立的德州市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中心的农机科技推广科。2021年事业单位改革后,原德州市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中心撤销,原农机科技推广科职能和人员并入德州市农业农村局所属处级事业单位—德州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名称未变。目前,德州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农机科技推广科共有编制4 人,实有4 人,均为技术人员,其中正高级职称1 人,副高级职称2 人,初级职称1 人。
德州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农机科技推广科的职能是:负责提出农业装备发展要求和建议,承担种植业、养殖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机械装备和技术研发创新、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农机行业人员教育培训;为农机使用者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参与相关业务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2.县级推广机构情况。机构改革后,原各县市区农机局全部撤销,临邑、乐陵、宁津、平原、夏津、禹城的农机部门改为正科级中心,农机推广为其中一个股;齐河、陵城的农机部门改为副科级中心,归当地农业农村局管理,农机推广为中心的一个股;德城、武城的农机推广工作,由当地农业农村局下属综合中心的农机股负责;庆云推广工作由庆云农业农村局农机股负责;天衢新区由以前的开发区和运河区合并而来,包括推广在内的农机工作由社会事务管理部中的农机科负责。
近年来,德州市县农机推广机构努力克服机构改革带来的影响,以绿色环保、高效智能为导向,聚焦公益服务,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推广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急需的技术机具,取得了良好效果。
1.突出重点,借势发力,推动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高质量发展。2021年,德州市启动“吨半粮”产能建设,其中“农机装备提升工程”被列为产能建设“六大工程”之一。德州市农机推广部门把握机遇,顺势而为,把推进农机装备更新换代和抓好粮食机收减损,作为实施“农机装备提升工程”的两个主攻方向,推动全市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广复式高效新型机械。按照“吨半粮”建设核心区、辐射区、带动区分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层层召开现场会、演示会,增收典型现身说法的方式,努力加快大马力拖拉机对老旧小型拖拉机的替代更新,着力推广大型深松机、深翻机、联合整地机、精量播种机,机播作业质量稳步提高。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核心区大面积应用,喷杆喷雾机和植保无人机成为植保环节作业主力,田管环节机械化加快发展。纵轴流大型收获机械方兴未艾,玉米茎穗兼收和籽粒收获技术稳步发展,机收作业更加高效。粮食烘干基地建设全面提速,产地烘干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22年底,全市80 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近2.5 万台,深松机2228 台,精量播种机4.8 万多台,节水灌溉设备6 万多台套,植保无人机1331 架,联合收割机4.5万多台,粮食烘干机399 台。二是狠抓粮食机收减损。积极开展粮食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落实落细各项技术措施,着力推进精细收获,确保“颗粒归仓”。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了《德州市主要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工作方案》,起草了《小麦玉米“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技术规范第6 部分:减损收获》,由山东农学会正式批准发布并实施,粮食收获机械化减损工作更加规范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短视频、明白纸、微信群等,多形式多渠道对机收减损知识、技术、效果、典型进行宣传,全市共印发机收减损等宣传材料和技术资料1.3 万余份。多渠道、多形式、多举措组织开展机收减损专题培训,共举办粮食机收减损专题培训班32 期,培训农机手5100 余人次。在全市组织开展小麦玉米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场次、规模、力度居全省前列,“三夏”组织9 场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三秋”期间,12 个县市区都开展了玉米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实现大比武活动全覆盖。在多项措施的有力推动下,2022年全市小麦、玉米机收损失率分别为0.97%、1.95%,与上年同比降低1 个、1.5 个百分点。
2.强化协调,合力推进,促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2022年,全市圆满完成34.1 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投入播种机械1037 台、植保机械603 台、收获机械1464台,大豆玉米实现“一季双丰收”。一是积极内引外联,努力突破瓶颈。立足现有机型,分类施策对机具适配改造,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械不断优化升级。针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播种、除草、收获等环节的技术难题,积极与科研院所、农机制造企业牵线搭桥,推动合力攻关,禹城天明、禹城亚泰、庆云颐元、宁津德农等本土农机企业成功研发制造出大豆玉米间作播种、植保、收割等专用机械,部分厂家推出了带有补水、封闭除草等功能的新型播种机,机械性能更加完善。二是强化指导培训,提升技术水平。抽调全市农机推广及农机创新团队专家,成立技术指导小组,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巡回指导服务,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制定《德州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配套机具应用指引》《德州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配套机具调整改造指引》,采用多种方式全程指导落实关键技术。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市县乡三级联动,组织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全面掌握农机农艺要领,着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全年开展现场指导1100 余人次,举办专题培训60 余场,培训复合种植农业主体技术员、农机手等5700 余人次。三是落实补贴政策,推动惠民惠农。积极贯彻落实山东省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支持力度,根据省厅制定的黄淮海地区复合种植一体化播种机先进性、安全性、适用性验证方案,将验证符合条件的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范围。用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按照35%的补贴标准对复合种植急需的机械优先补贴。部分县市区配套专项资金,对专用机械统一购置或累加补贴,充分调动和发挥农业机械在复合种植中的作用,有效推动了复合种植技术推广。
3.典型带动,示范促动,加快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发展。以远程监控、无人驾驶、北斗导航等信息化技术为重点,积极示范推广智能化农机装备,充分利用“现代农机+大数据+物联网”,推进“耕种管收”农机作业精准化。深松智能监控设备覆盖全部项目,无人机飞防大规模应用,无人拖拉机走出“试验田”,开始正式加入机收机播会战,耕整地、筑埂、植保、收获等多个作业环节“无人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齐河县晏北街道、武城县武城镇等地冬小麦播种已经用上了新型的无人驾驶播种机,其高效的作业能力和高质量的作业水平,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认可。截至目前,全市共安装深松智能监控设备2200 多套,推广北斗辅助驾驶系统100 余套。
4.聚焦需求,灵活方式,着力打造专业农机化人才队伍。按照“顺应形势、贴近需求、问题导向、形式多样”的工作思路,以农机手、农机合作社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重点,突出实用性和有效性,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机大培训。精心组织现场教学,结合实际作业演示,邀请专家对各类农机的结构、参数、特点等详细讲解,使参训学员技术操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线上教学中,充分利用农机化总站和省站的培训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减轻疫情影响,让机手们足不出户就能学习知名专家课程。其中,全市“三夏”农机安全暨小麦机收减损培训班,及平原县举办的大豆带状种植机械化技术培训和“三夏”农机安全生产培训,都采取了“现场演示+云端直播”的形式,有效扩展了培训覆盖面,扩大了培训效果。近年来,全市年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 万多人次,有效提高了农机专业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
1.存在问题。一是工作协调难度大。机构改革后,原来农机系统上下统一,省、市、县业务对口的格局被打破,职能分散,人员分流。同一工作内容,不同的县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有的在农机中心,有的在农业农村局。二是基础条件不足。农机推广工作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明显降低,各县级推广部门普遍反映存在经费困难问题,举办演示会、培训新技术、参加外地培训等工作受到明显影响。三是队伍“弱、小、老”问题突出。市县乡三级专兼职从事推广工作的仅200 人左右,其中40%以上的年龄超过50 岁,大专学历以下的超过40%。乡镇一级全部都是兼职人员,但由于人员太少,负责职能过多,基层推广工作实际无法保证。
2.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将农机推广工作纳入上级有关工作考核,层层传递压力,提高基层对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加强对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培训,优化培训方式,加快推广人员知识结构更新,提高人员素质;三是探索建立“特约推广员”制度,把农机合作社打造成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桥头堡,解决农机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