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整治研究

2024-05-18 19:09庄浪县土地储备中心靳春桃
河北农机 2024年2期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土地

庄浪县土地储备中心 靳春桃

前言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 农村土地整治成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然而,现阶段农村土地整治存在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农民收益不高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等问题。 为此,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保障农民权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制度、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农民权益保护、控制土地开发强度等措施,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整治的意义

1.1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农村土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然而,当前农村土地资源存在分散、碎片化等问题, 导致利用效率低下。 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可以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布局,将分散的土地进行整合,消除土地碎片化,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土地的质量和立地条件,合理安排不同的农业生产布局,将优质耕地集中用于发展高效农业,劣质土地用于发展其他产业,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1]。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农村土地资源的效用,提高土地生产力,也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农村土地是农村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可以有效优化农村土地的利用结构,为农村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一方面,土地整治可以将优质耕地集中用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可以将生态涵养较好的土地规划为林地、园地等,发展特色林果业、观光农业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必将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 比如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工业等新兴产业,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选择, 而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也可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1.3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于实现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农村不仅是粮食生产的基地,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系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退化,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开展农村土地整治, 可以从源头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2]。在整治过程中,需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对生态敏感脆弱区域的农田进行退耕还林或生态修复, 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的扰动。对于受到水土流失、盐渍化等问题影响的农田,要实施综合治理,改良土壤质量,消除不利影响。并对零散分布的农田进行整理,减少生态景观破碎化。另外,还需加大河湖水系的保护和修复力度,疏浚河道,清理水源地,构建农村生态廊道,维护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通过这些举措,可以从根本上遏制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逐步修复和重建稳定的农村生态系统,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健康稳定的农村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且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 乡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1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土地流转不畅是当前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一个突出表现。 由于我国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尚不够完善, 缺乏明确的土地流转规则和监管机制,导致农村土地流转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操作层面缺乏高效的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成本和难度加大, 流转市场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流转渠道狭窄,最终影响了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效率。另外,一些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制定不合理, 或者过短难以吸引农民进行长期投资,或者过长容易导致承包权老龄化和“非农化”,都会影响农民对土地的利用计划和生产经营积极性,制约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2 农民收益不高

农民是农村土地整治的直接利益相关者, 但在实际操作中,农民的利益分配和权益保障仍是一大难题。一方面,在土地整治收益分配环节,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比如在一些地方,对于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未能合理分享流转收益。一些农民因为土地流转或其他原因,未能获得应有的收益分成,影响了其参与土地整治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在整治过程中,有的地方忽视了农民的知情权、决策参与权等,甚至出现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情况, 导致一些农民在土地整治中受到实际损失, 进而影响了整个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2.3 生态环境保护不力

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 如果操作不当, 极易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现实中,由于一些地方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足,在实施土地整治时,存在着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3]。 比如为了扩大耕地面积而过度侵占林地, 大规模乱砍滥伐林木,破坏了森林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为了建设农村道路而随意压占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 影响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威胁着生物多样性。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这些行为导致了乡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可见,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3 乡村土地整治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发展需求等因素, 合理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比如,可以将质地较好、交通便利的耕地集中规划为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 将地形地貌条件较差的土地规划为林地、园地等,发展特色林果业、观光农业等。并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⒗久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⒗久基本农田的地位和性质, 坚决遏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行为,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受威胁,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土地资源监测和评估方面,可以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土地资源数字化监测平台,实时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利用状况等,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4]。同时,要定期开展土地资源评估,分析利用现状、发展趋势,找出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2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农村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关键在于合理调整和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在满足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休闲观光等乡村旅游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同时,可以支持农民利用闲置宅基地及其附近的土地发展设施农业、 特色种养殖业等, 增加收入来源。 具体可以通过农技人员上门指导、建设示范园区、提供贷款贴息等方式, 鼓励和扶持农民利用闲置地发展设施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草饲料等设施农业,或者发展生态养殖、观赏鱼养殖等特色种养殖业,拓展增收渠道。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可以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广节水节肥、防虫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等绿色生产模式。 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等,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3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确保土地流转行为规范有序应当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农村土地违法违规流转行为, 切实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秩序。 同时,还需建立土地流转全过程的信息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 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权益的“两权分开、两权有证”。具体可以通过建立土地确权登记系统, 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凭证和农户成员权属证分开登记。 建立土地流转合同公示备案制度, 将所有流转合同信息及时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并建立农民权益登记档案,详细记录每户农民的土地权属、收益分成等情况,一旦发生纠纷能及时核实,切实保护农民权益。 除了加强监管外,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必须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资格条件,如经营能力、信用状况等。 规范流转的程序环节,如确权、公示、备案等。 界定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如土地用途、收益分配等。通过加强监管和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流动配置, 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民持续增收,为实现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3.4 保障农民权益

保障农民权益是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要加强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知情权、 参与决策权等合法权利, 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比如,对于需要调整承包地的,要严格执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听证会等方式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并按规定给㈣合理补偿。对于发生争议的,及时介入调解,避免出现农民权益受损的情况。 其次,要完善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程序和机制,提高其参与度和积极性。可以在土地整治前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借助村民大会、入户宣讲等形式,让农民充分了解整治的目的、程序、收益等,消除疑虑,增强参与意识。在方案制定时,可以召开听证会、问卷调查等,广纳民意,让农民充分参与决策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成立由农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设立监督热线和信箱,接受农民全程监督。 在收益分配时,要公开分配原则和结果,避免暗箱操作,接受农民和社会各界的监督。通过这些措施,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3.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土地整治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始终。 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在制定土地整治方案时,要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对生态脆弱区域严格限制开发, 对已开发的生态敏感区域要采取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等措施恢复生态功能。在实施开发时,要控制占用耕地等生态用地的规模和强度,避免过度占用和破坏[5]。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宜居的总体要求,科学统筹产业、居民、公共设施等布局,优化村庄空间结构,保护传统村落格局和乡土文化特色。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水等问题。 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进农村绿色发展,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只有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才能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4 结语

总的来说, 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可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振兴创造良好条件;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系统, 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获得感。 当前,虽然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统筹兼顾、精准施策,完善相关制度机制,落实各项重点任务,必将能够不断提高农村土地整治的质量和水平,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重要力量, 进而有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农村土地整治土地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我爱这土地
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健全机制推动农村土地确权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