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她的眼睛(下)

2024-05-18 13:02:15刘慈欣
儿童故事画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微子液态落日

刘慈欣

我醒来时天已大亮,阴云布满天空,草原被笼罩在蒙蒙细雨中。

她的眼睛仍挂在红柳枝上,镜片蒙上了一层水雾。我小心地擦干镜片,戴上它。原以为她看了一夜月亮,现在还在睡觉,但我从她的眼睛中听到了低低的抽泣声。我的心一下子软下来。

“真对不起,我昨晚实在太累了。”

“不,不是因为你,呜呜,天从3点半就阴了,5点多又下起了雨。”

“你一夜都没睡?!”

“……呜呜,下起雨,我,我看不到日出了,我好想看草原的日出。呜呜,好想看的,呜……”

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融化了,脑海中浮现出她眼泪汪汪、小鼻子一抽一抽的样儿,眼睛竟有些湿润。

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的一天一夜里,她教会了我某种东西,一种说不清的东西,像月夜中草原上的光影一样朦胧。因为她,以后我眼中的世界与以前会有些不同了。

“草原上总还会有日出的,以后我一定会再带你的眼睛来……或者,带你本人来看,好吗?”

她不哭了。突然,她低声说:“听一一”

我没听见什么,但一下紧张起来。

“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鸣。雨中也有鸟呢!”她激动地说,如同听到庄严的世纪钟声一样。

“落日六号”

我又回到了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中,以上的经历很快就淡忘了。

很长时间后,我洗一些旅行时穿的衣服时,在裤脚上发现了两三颗草籽。在我的意识深处,也有一颗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中,那颗种子已长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虽然是无意识的,但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我已能感觉到晚风吹到脸上时那淡淡的诗意,鸟儿的鸣叫已能引起我的注意。黄昏时,我甚至会站在天桥上,看着夜幕降临城市……

世界在我的眼中仍然是灰色的,但星星点点的嫩绿已然出现,并逐渐增多。当这种变化发展到让我觉察出来时,我又想起了她。

也是无意识的,在闲暇时甚至睡梦中,她身处的环境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密闭窄小的控制舱、奇怪的隔热太空服……后来这些东西在我的意识中都隐去了,只有一样东西凸现出来,就是那支在她头顶上打转的失重的铅笔。不知为什么,一闭上眼睛,那支铅笔总在我的眼前浮现。

终于有一天,我走进航天中心高大的门厅时,一幅见过无数次的巨大壁画把我吸引住了,壁画上是从太空中拍摄的蔚蓝色的地球。那支飘浮的铅笔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同壁画叠在一起,我仿佛又听到了她的声音:“我怕被封闭……”一道闪电划过我的脑海。

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我发疯似的跑上楼,猛砸主任办公室的门。他不在,我知道他在哪儿,就飞跑到存放眼睛的那个小房间。主任果然在里面,正看着大屏幕。她在大屏幕上,还在那个封闭的控制舱中,穿着那件“太空服”。画面暂停了,是以前录下来的。

“是为了她来的吧?”主任说,眼睛还看着屏幕。

“她到底在哪儿?”我大声问。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一切都明白了,我无力地跌坐在地毯上。

“落日”工程原计划发射10艘飞船,从“落日一号”到“落日十号”,但该计划由于“落日六号”的失事而中断了。

第一次太空飞行一个半世纪后,人类开始了相反方向的探险。“落日”系列飞船不是宇宙飞船,而是地航飞船,它们在地层中航行,潜入到地球的深处。

4年前,我在电视中看到过“落日一号”发射时的情景。那时正是深夜,吐鲁番盆地的中央出现了一个如太阳般耀眼的火球,火球的光芒使夜空中的云层变成了绚丽的朝霞。当火球暗下来时,“落日一号”已潜入地层。

大地被烧红了一大片,那片圆形的、发着红光的区域中央是一个岩浆湖泊,白热化的岩浆沸腾着,激起一根根雪亮的浪柱……那一夜,远至乌鲁木齐,都能感到飞船穿过地层时传到大地上的微微震动。

“落日”工程的前五艘飞船都成功地完成地层航行,安全返回了地面。其中,“落日五号”创造了迄今为止人类地层航行的深度纪录——海平面下3100千米。“落日六号”不打算突破这个纪录。因为据地球物理学理论,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存在着地幔和地核的交界面,学术上把它叫作“古登堡界面”。一旦通过这个交界面,便进入地球的液态铁镍核心,那里物质密度骤然增大,“落日六号”的设计强度是不允许在如此大的密度中航行的。

“落日六号”的航行开始很顺利,飞船只用两个小时便穿过了地壳和地幔的交界面——莫霍不连续面——并在大陆板块漂移的滑动面上停留了5个小时,然后它就开始了在地幔中近3000千米的漫长航行。宇宙航行是寂寞的,但宇航员们能看到无垠的太空和壮丽的星群;而地航飞船上的地航员们,只能感受到飞船周围不断向上移动的高密度物质。

从飞船上的全息后视电视中能看到这样的情景——炽热的岩浆刺目地闪亮着,翻滚着,随着飞船的下潜,在船尾飞快地合拢起来,瞬间填满了飞船通过的空间。據一名地航员回忆,他们一闭上眼睛,就会看到飞快合拢并压下来的岩浆。一种地面上的人难以理解的压抑感折磨着地航飞船中的每一个人,他们都受到幽闭恐惧症的袭击。

“落日六号”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研究工作。飞船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5千米,飞船需要航行200多个小时才能到达预定深度。

但是,航行区的物质密度突然由每立方厘米6.3克猛增到每立方厘米9.5克,物质成分由硅酸盐类突然变为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物质状态也由固态变为液态。尽管“落日六号”当时只到达了2500千米的深度,但所有的迹象都残酷地表明,他们闯入了地核。

后来才得知,这是地幔中一条通向地核的裂隙。地核中的高压液态铁镍充满了这条裂隙,使得在“落日六号”的航线上,古登堡界面向上延伸了近1000千米。

飞船立刻紧急转向,试图冲出这条裂隙,不幸就在这时发生了。飞船分为前部烧熔发动机、中部主舱和后部推进发动机三大部分,虽然由中子材料制造的船体顶住了突然增加到每平方厘米1600吨的巨大压力,但是,当飞船在远大于设计密度和设计压力的液态铁镍中转向时,烧熔发动机与主舱结合部发生了断裂。

从“落日六号”用中微子通信发回的画面中,我们看到,已与船体分离的烧熔发动机在一瞬间被发着暗红光的液态铁镍吞没了。地层飞船的烧熔发动机用超高温射流为飞船切开航道前方的物质,没有它,只剩下一台推进发动机的“落日六号”在地层中是寸步难行的。虽然地核的密度大得惊人,但构成飞船的中子材料密度更大,液态铁镍对飞船产生的浮力小于它的自重,于是“落日六号”便向地心沉下去。

人类登月后,用了一个半世纪才有能力航行到土星。在地层探险方面,人类也要用同样的时间才有能力从地幔航行到地核。现在的地航飞船误入地核,就如同二十世纪中叶的登月飞船偏离月球,迷失于外太空,获救的希望是丝毫不存在的。好在“落日六号”主舱的船体是可靠的,船上的中微子通信系统仍和地面控制中心保持着通畅的联系。

以后的一年中,“落日六号”航行组坚持工作,把从地核中得到的大量宝贵资料发送到地面。他们被裹在几千千米厚的物质中,这里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边尽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它们密密地挤在“落日六号”的周围,密得只有中微子才能穿过。“落日六号”无异于处在一座巨大的炼钢炉中。

在这样的世界里,《神曲》中的《地狱篇》像是在描写天堂了。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呢?仅仅能用脆弱来描写它吗?沉重的心理压力像毒蛇一样,噬咬着“落日六号”地航员们的神经。

一天,船上的地质工程师从睡梦中突然跃起,竟打开了他所在的密封舱的绝热门。虽然这只是四道绝热门中的第一道,但瞬间涌入的热浪立刻把他烧成了一缕青烟。

指令长在另一个密封舱飞快地关上了绝热门,避免了“落日六号”的彻底毁灭。但是,他自己被严重烧伤,在写完最后一页航行日志后死去了。

从那以后,在这个星球的最深处,在“落日六号”上,只剩下她一个人了。现在,“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飞船已下沉到6300千米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

她在地心的世界里,在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平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里。

飞船上有一副中微子传感眼镜,这个装置使她同地面世界多少保持着一些感性的联系。但是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保持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很快就要耗尽,现有的能量已不能维持传感眼镜的超高速数据传输。

终于,3个月前,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飞机上,把她的眼睛摘下来放到旅行包中的时候,这种联系中断了。那个没有日出、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落日六号”的中子材料外壳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压力,而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80年,她将在那不到10平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我不敢想象她同地面世界最后告别的情形,而主任让我听的录音却出乎我的意料。

來自地心的中微子波束已很弱,她的声音时断时续,但十分平静:“……你们发来的最后一份补充建议已经收到。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可能是几代人以后吧,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有人会再次进入这里,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会在这里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每一朵我起了名字的小花呢。再见。”

透明地球

在以后的岁月中,我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我都喜欢躺在那里的大地上。我曾经躺在海南岛的海滩上、阿拉斯加的冰雪上、俄罗斯的白桦林中、撒哈拉的沙漠里……每当此时,地球在我眼中就变得透明了。

在我下面6000多千米深处,在这个巨大的水晶球中心,我看到了停泊在那里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感受到了从几千千米深的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

我想象着金色的阳光和银色的月光透射到这个星球的中心,我听到了那里传出的她吟唱的《月光》,还听到她那轻柔的话语:“……多美啊,这又是另一种音乐了……”

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哪怕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更远了。

阅读链接

《带上她的眼睛》讲述了“我”带着一位被困地心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地航员的“眼睛”(即传感眼镜)去草原度假的故事,表现了女地航员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呼吁人们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珍视生命,珍爱所拥有的一切。

猜你喜欢
中微子液态落日
液态金属
纺织学报(2023年9期)2023-10-31 08:27:08
2017年中外液态食品机械行业大事记
大漠落日
艺术评鉴(2017年20期)2017-11-30 21:12:46
落日
滇池(2017年7期)2017-07-18 19:13:53
浅谈液态渣的显热利用和工艺技术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落日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03-16 03:09:39
第三类中微子振荡的发现
——2016年自然科学一等奖简介
物理通报(2017年3期)2017-03-03 03:08:25
发现中微子振荡从而证实中微子具有质量——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
物理通报(2015年11期)2016-01-12 00:44:05
内陆核电厂放射性液态流出物“近零排放”探讨
太阳中微子之谜
飞碟探索(2015年3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