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淑娟
庄浪县韩店镇畜牧兽医站,甘肃平凉 744600
在牛的集约化养殖背景下,牛呼吸道疾病是一种频发且危急性高的疾患,不仅对牛只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风险,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对牛呼吸道疾病病原的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以应对这一在牛群中广泛存在的健康难题,是保障养殖场盈利能力、推动养殖产业稳健发展的必然要求。
支原体作为一种典型的原核微生物,常栖息于牛的不同生理部位,包括肠道、呼吸道系统以及生殖道内,尤其在引发肉牛和奶牛呼吸道疾病上扮演着重要病原角色。这种微生物对温度敏感,高温条件能够有效地抑制其活性。当牛只遭受支原体诱发的呼吸道感染时,通常表现出一系列症状,如精神状态减弱、食欲减退、呼吸变得深重并伴有咳嗽和流涕;部分病牛还会出现腹泻症状,排出稀水样且可能混合血液的粪便;在严重情况下,甚至并发关节炎或眼部结膜炎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由支原体引发的呼吸道疾病导致的死亡率有时可高达50%,此类疾病在牛犊运输环节尤为突出。长途运输过程中,牛群免疫力下降且机体易受应激影响,从而增加了支原体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细菌对动物健康至关重要,尤其在牧场养殖的牛罹患上呼吸道病症时更显著。常见情况下,一些细菌会在牛受到其他病原体影响后迅速增殖,并迅速扩散到呼吸系统如气管和肺部,导致代谢和机能受损。例如,导致气管炎、支气管炎甚至更严重的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牛溶血性曼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是牛肺炎特别常见的病原体,症状包括发热和呼吸困难。
而多杀性巴氏杆菌则通过多种渠道传播,诸如直接接触感染、空气中传播或者间接经由食物和水源。这种细菌不耐高温,可以通过高温消毒或使用消毒剂来控制。感染此菌的牛通常在喉咙和气管区域出现炎症,并出现高烧、消化不良、呼吸不畅等急性症状。一些严重病例甚至会伴随胸部和肢体的皮下水肿,该疾病的致死率相对较高。
首先,牛疱疹病毒I型是引发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体,它不受牛品种限制,广泛感染各类牛只,尤其是肥牛和肉牛群体,一旦感染,病毒将伴随牛一生,当牛体抵抗力下降时易于向外传播。此病毒可通过鼻腔分泌物、眼部排泄物及阴道分泌物等方式进行传播,因其可侵入宿主体内的多个部位,临床表现各异。当病毒侵犯牛的呼吸道时,可导致呼吸道黏膜发炎、肿胀、出血乃至坏死,形成特殊的溃疡病变,因此该病又被称为坏死性鼻炎或红鼻病。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治疗,故对这种病毒的最佳控制策略是采取预防措施。
其次,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不容忽视,该病毒不具备粘附性和聚集性特性,尽管对热不稳定,但在-80℃条件下能长期存活。牛是这种病毒的自然宿主,是导致牛发生急性、热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犊牛来说,感染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风险极高,约占所有感染牛只的90%。此病毒主要寄居在支气管和肺部,发病时牛体会出现发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以及间歇性咳嗽等症状,同时伴随着眼鼻分泌物增多的现象。
再者,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病原体,该病毒对低温有较强的耐受力,而在高温环境中活性则相对较低,主要通过牛的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径进行感染。这种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但低死亡率的特点,尤其在青年肉牛群中较为多见。患病牛只可能出现采食量减少、口腔黏膜溃疡,呼出气体带有异味等症状。若母牛在妊娠期间感染该病毒,可能导致流产,或是产出携带病毒或免疫耐受性的牛犊。
针对牛呼吸道疾病的防控措施,目前集中体现在几个核心领域:首要一点在于疫苗接种防治,针对特定病原体如I型牛疱疹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牛副流感病毒3型等,科研人员已基于这些病原体特异性研发出了对应的疫苗产品。然而,疫苗的实际运用并非完美无缺,仍需持续优化。例如,用于预防BHV-1感染的疫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牛群中I型牛疱疹病毒感染的发生,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可能会触发免疫抑制效应,尤其是在犊牛体内,有时反而增加其患病风险;其次,养殖管理层面的预防措施是另一个关键点。这包括但不限于强化牛群健康管理,以从根本上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在引进新牛只时,严格实施疾病筛查和检疫程序,确保排除潜在病原携带者或感染者。在日常管理中,严格执行卫生清洁制度,比如定期清理牛舍,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确保牛舍环境既清洁又干燥,有助于减少病原微生物滋生的机会。此外,根据牛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精细化调整饲料配比与饲养方式,确保牛群摄取充足的营养,从而提升牛只的整体免疫力,增强它们抵抗呼吸道疾病的能力。
在牛群进行转运活动的过程中,由于连续不断的环境变迁与颠簸劳顿,牛只面临着极大的生理适应压力,精神状态亦随之低迷,身体的免疫防御机能显著下降,这无形之中加大了它们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可能性。譬如牛副流行性感冒,就是一个典型的因长途运输而诱发并快速扩散的疾病实例。鉴于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因运输造成的牛呼吸道疾病问题,应当优先考虑减少不必要的长途运输行为。
养殖场应当在可行的情况下,致力于实施自繁自养策略,尽可能地维持区域内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养殖模式,降低外部牛犊的引进频率。在确有必要从外地引进牛犊时,务必对犊牛来源地的疫病情况进行详尽调查,核实其提供的检疫合格证明,严防引入携带有害细菌或病毒的个体,从而确保现有牛群的健康不受外来病原的侵扰;在成功引进牛犊之后,务必遵循严格的隔离检疫规程,将新引进的牛犊单独圈养一定期限,期间进行细致的健康观察和必要的疾病筛查。只有确认牛犊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才可将其逐步融入到原有牛群中进行混群饲养,防止潜在病原体在牛群内部传播;无论是引进牛犊的途中还是到达后的安置环节,都需要采取严密的生物安全措施。在运输过程中,应定期对牛犊及其装载环境进行消毒,同时确保运输条件适宜,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影响。抵达养殖场后,除了再次进行系统的健康检查和检疫之外,还要对新引进的牛犊实施更加细致的健康管理,全面保障引入牛犊的品质和安全性,从而有效遏制呼吸道疾病在牛群中的发生和扩散。
环境因素对牛群的健康状况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为牛群营造一个适宜的温度条件、宁静舒适的生存空间至关重要。具体而言,管理者首先要坚持对牛群的生活区域执行定期彻底的清洁与消毒措施,使用如火碱等高效消毒剂对牛舍地面进行深度清洁,结合其他适用的消毒产品,有效降低多杀性巴氏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对牛群的感染风险;其次,确保牛群摄入营养均衡且安全的饮水与饲料,依据牛的不同品种特征选取适宜的饲料配方,并且勤于清理食槽,杜绝食物残渣滋生细菌,影响牛只饮食卫生。饲料储藏同样不容忽视,应妥善保存,以防饲料发霉变质,损害牛的消化系统健康。另外,关注季节气候变化,适时采取应对措施,寒冷时节要加强牛舍保温工作,确保牛群免受寒冷侵袭;炎热时期则要积极防范蚊蝇叮咬,采取有效的防蚊驱虫措施,切断通过昆虫媒介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努力保持牛群生活环境的稳定性,避免频繁变换牛群生活环境带来的不适和应激。与此同时,可在日常饲喂中适量添加有益健康的保健品,以增强牛群自身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疾病的可能性;最后,科学规划牛群的居住区域,合理划分为生活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实现牛群生活的有序化、规范化,进一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对牛呼吸道疾病的最有效控制手段是强化检疫与预防措施,为此,必须系统地加强和完善对牛群的检疫工作。检疫团队需亲临养殖现场,按期对牛群开展全面且详尽的体检,并详细记录每项检查结果,重点关注地方性流行疫病的防控,确保对牛群的生活环境与个体健康状况进行双重把关。在此基础上,要加大对养殖户的教育培训力度,传授关于牛呼吸道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专业知识,引导养殖户积极配合检疫流程,共同肩负起维护牛群整体健康的责任。
进一步来说,免疫接种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针对不同类型的呼吸道疾病,应有针对性地为牛群实施疫苗接种计划,确保牛犊和成年牛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接种方式符合各自年龄特点和生理状态。大多数情况下,选择使用灭活疫苗,这类疫苗通常需要分次接种,并在接种过程中搭配适宜的免疫增强剂以提升疫苗效果。例如,针对牛病毒性腹泻病的疫苗,单独使用可能会影响牛体自身的免疫机制,因此常常需要与其他疫苗协同使用,以达到最佳免疫保护目的。
母牛和牛犊由于生理特点,其免疫系统较为脆弱,易受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进而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因此,加强母牛和牛犊的日常护理与健康管理极为重要。首先,确保牛舍环境始终保持干燥、洁净,做好恰当的保温措施,为牛犊和母牛构建一个适宜生存和成长的良好环境基础。第一,针对牛犊的特殊需求,不仅要确保及时喂食富含免疫成分的初乳,还需提供细腻、优质、易消化且营养价值高的饲料,以支持其快速生长和免疫力的形成;第二,密切关注母牛的身体状况,通过对母牛实行科学的免疫接种计划,确保其体内产生的抗体可以通过初乳传递给牛犊,比如接种针对牛冠状病毒的疫苗,使得牛犊出生后能够通过母乳获得对抗相应疾病的被动免疫保护,增强其自身抵抗力,从源头上维护整个牛群的健康水平;第三,建立完善的健康监测体系,定期收集并检测牛犊的粪便样本,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刻对患病牛犊进行隔离并对症治疗,防止疾病在牛群中快速扩散;最后,注重牛犊的疫苗接种程序,特别是对于像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这样的常见病原体,应在牛犊出生后的前6个月之内完成鼻腔内疫苗接种,以此提高牛犊对这类病毒的免疫力,有效防止相关呼吸道疾病的暴发。
过去在应对牛呼吸道疾病时,抗生素疗法曾一度成为主流手段,但过度依赖和长期不加节制地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这样一来,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不仅造成了抗生素资源的不合理消耗,还无法对牛呼吸道疾病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因此,在抗生素的应用上须遵循科学原则。首先,要对牛群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实地考察与病史调查,深入了解牛群实际的患病状况,基于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数据分析,制定出针对性强、合理性高的抗生素使用方案;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呼吸道疾病,应选用相匹配且具有针对性的抗生素,精准施治,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增强牛群对抗疾病的能力,确保抗生素在治疗过程中的最佳效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效控制和治疗牛呼吸道疾病,避免抗生素滥用导致的问题进一步恶化。
牛群呼吸道疾病的防控与疫苗研发生产涉及高额的资金投入,这是相关部门亟待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政府层面应加大对此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充足的资金流向牛呼吸道疾病相关的检测技术研发、疫苗生产和推广使用等方面,同时强化对资金使用的监管机制,确保每一笔投资都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为疫苗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坚实的经济后盾。如此一来,才能够为牛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强大的物质和技术支撑,有力推动整个行业在面对此类疾病挑战时,具备先进的检测技术和可靠的疫苗供应,从而有效遏制牛呼吸道疾病的蔓延,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主要归咎于多种病原体的侵袭,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支原体、细菌性病原体以及病毒性病原体等,这些微生物的存在对牛只的正常生长发育构成了重大威胁。养殖场在日常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牛呼吸道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以防止疫情大面积暴发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为实现这一目标,养殖场应采取综合而科学的防控措施,涵盖改善牛群的饲养环境、严格执行疫苗接种计划等多个层面。故而要从源头抓起,综合运用现代畜牧科技手段,全面提升牛群对呼吸道疾病的抵抗力,从而保障牛群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以上的综合性防制措施,不仅能有效抑制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还能为养牛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