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华
衡山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湖南衡山 421300
对于雏鸡来说,其生长发育速度都比较迅速,但是却存在着体温调节不够完善的现象,由此也导致出现一定的消化问题,整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弱,因此对于外界环境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如果想要提高种鸡繁育成效,则要重视起育雏期的各项管控工作,确保种鸡的各项生长指标能够达到目标要求。养殖中要高度强调饲养环境的管控工作,确保雏鸡可以生活在最佳的环境当中,发挥出雏鸡的生产潜力。
鸡苗自身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需要利用抽检等方式来对养殖场内实际情况进行判断,雏鸡体重质量不达标则会出现体质较弱的问题,这类雏鸡的环境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因此需要对鸡舍的温度调控进行重视。除此之外,公鸡在孵化后如果存在有应激反应,则会在后续生长当中出现免疫力不达标的问题,因此要适当提高育雏温度。
在进行鸡苗运输的过程中,会因为距离的长短问题而面临不同的情况。对于不同距离的运输车辆来说,所需要的条件也是不同的,尤其是针对需要进行长距离运输的雏鸡而言,要适当提高温度并延长缓冲时间。
处在育雏阶段的种鸡在生长当中往往会受到季节与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生长成效上的差异,并且受到南北方气候差异的影响,北方养殖场更容易因季节变化而引发种鸡疾病。如果当前地区出现大幅度降温问题,养殖场内部温度低于基础指标时种鸡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患病或应激问题,因此需要对鸡舍进行温度的调控。但是对于炎热的季节来说,温度稍高就很难进行下调,比较容易产生热应激的现象。
一般来说,鸡舍出现低温现象主要有几种原因,比如说外界气温过低,而鸡舍的保温性能比较差,或者说温度计的悬挂位置不当,温度计出现了失灵的现象。在低温的环境中,鸡在第1周会有比较高的死亡率,第3天的时候会达到死亡高峰期。受害鸡会出现绒毛蓬乱的现象,还会出现相互拥挤和扎堆的现象,翅膀还会呈现出一种下垂状,会发出叽叽的叫声,如果低温环境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就容易引起大批量鸡死亡的现象。对死亡鸡只进行剖检之后可以发现,一般没有明显的肉眼可见病变,腹内有未吸收完毕的卵黄囊,细菌检查也呈现出阴性。
鸡舍温度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室内湿度调控成效不达标,鸡舍内部通风成效较差,雏鸡养殖密度过高便会造成温度过高的现象。对于雏鸡来说,它们对高温的耐受性主要与湿度和通风有着重要的关系,暂时的高温是可以进行适应和调节的,但是长时间的高温环境会给雏鸡的体温调节功能造成不利地影响。受到高温危害雏鸡会出现张嘴喘气的现象,还会伴有精神涣散和食欲降低的现象,体温会出现升高或者下降,进而对雏鸡自身的生长成效带来负面影响并引发疾病,部分情况下还会出现雏鸡死亡的问题,并且高温环境下雏鸡在死亡前并不会出现明显的患病表现。
雏鸡出现饥饿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原因是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比如说温度不适宜、通风不良、噪音或者密度过高等原因,缺水或饲料品质不良也会造成雏鸡饥饿的现象。总体来说,影响雏鸡采食和食欲的因素比较多,受害雏鸡的主要表现就是消瘦,还会出现无力和昏睡的现象,可进行剖检来确定具体的原因。
雏鸡生长出现缺水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养殖的过程中饮水供应不足或者是不能进行连续供应,饮水器过少或者位置不当也会影响到雏鸡的饮用。当雏鸡出现缺水现象之后,就会有精神不振的表现,还会出现食欲停止的现象,翅膀会呈现出下垂状,还会表现出嗜睡的现象,最后会因为虚脱而死亡。在进行剖检之后发现嗉囊和肠管空虚,肝脏皱缩变小,色较淡,胆囊肿大,肾肿大,尿酸盐析出。
雏鸡养殖过程中出现缺氧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气候严寒,育雏室中进行持续的加温处理却没有良好的通风处理,如果雏鸡的密度过大就很容易出现缺氧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严寒的冬季,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的比重要大于空气,经常会聚集在地面上,如果不进行及时地通风处理就会影响到雏鸡的生长。
育雏室中出现氨气过量的现象,主要因为卫生清洁和通风不到位,鸡舍中的粪便和饲料等有机物进行发酵之后会产生大量的氨气,一旦超过了一定的浓度,就会给雏鸡的眼睛造成刺激,会引发结膜炎和角膜溃疡的危害。除此之外,还会感染雏鸡的呼吸系统,影响到雏鸡的食欲,同时会诱发多种类型的疾病,容易造成雏鸡的成批死亡现象。
育雏期的种鸡本身不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免疫系统正处在逐步完善的阶段,如果在养殖场内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便会引发种鸡大面积患病甚至发生死亡的现象。这是由于处在育雏期的种鸡会受到羽毛生长成效的问题而存在有保温能力上的缺陷,一旦养殖场内温度失衡便会导致大量雏鸡患病,需要养殖场管理人员依照雏鸡生长需求来调整温度管控方案。想要对种鸡育雏期的温度进行良好地调控,就需要对育雏舍的温度进行重视。一般是在进雏后的1~3d时,要将温度保持在32~34℃,到4~7d的时候要将温度保持在30~31℃,从第2天开始,每周的温度要下降2~3℃,最后要将温度维持在18~21℃的范围当中。在对育雏室的温度进行测定的时候,要对温度计的放置高度进行重视,要以鸡背水平线处的位置为主要的高度,同时还要保证热源距离的适中。对于经验丰富的饲养员来说,还需要对雏鸡的日常行为进行关注,将其作为依据来对温度进行灵活地调控。总体来说,温度调节的原则就是雏鸡分布均匀且活动自如。
雏鸡在生长当中会受到养殖场内部湿度管控成效的影响而产生个体发育上的差异,如果养殖场内湿度过高则会诱发室温管控失衡等情况,容易出现垫料霉变的现象。养殖场内如果存在湿度不达标的问题,则会使得雏鸡出现皮肤干燥开裂等问题,进而降低雏鸡的生长成效。一般来说,在进雏的第1~8天,需要将育雏室的湿度控制在60%~65%的范围当中。在育雏的第1周,整体的环境都相对比较干燥,鸡舍内的温度也比较高,因此湿度不能处在过低的状态中,不然很容易导致雏鸡脱水死亡的现象。
雏鸡自身的生长成效本身会受到阳光照射的影响,如果在育雏阶段养殖场内光照条件不达标,则会在引发雏鸡骨质疏松的同时降低雏鸡的生长速度。在另一方面,光照时间过长会导致雏鸡发育过快,降低种鸡的繁育能力。雏鸡在出生3d内要保持全天光照,之后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而逐步减少光照量。光照强度过高还会引发雏鸡的各类自残行为,会给鸡群的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一般来说在第1周时需要让雏鸡熟悉环境,可以采用较强的光照,之后最好是采用弱光照射。
在进行养殖的过程中,鸡舍中比较容易出现氨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有害气体的浓度如果过高,就会给雏鸡带来患病的风险,因此需要对鸡舍清洁进行重视,做好对有害气体的合理控制。通过对鸡舍的通风换气进行重视,可以对鸡舍内的有害空气进行排除,对改善鸡舍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雏鸡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通风换气的操作一般可以选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方式来完成,另外通风时还要注意雏鸡的保暖,避免受寒影响发育。
适宜的饲养密度是提升养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雏鸡养殖中,如果饲养的密度过大就比较容易造成通风不良的现象,而且容易出现拥挤的现象,会影响到雏鸡的采食质量,进而影响到雏鸡的生长发育。如果养殖的密度过小,就比较容易出现浪费的现象,相关的设备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导致生产成本增高。因此,在进行养殖的过程中,必须对饲养密度的适宜性进行保证。一般来说是鸡群生活不拥挤,并且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分群和扩群处理,以保持合适的饲养密度。
在进行育雏之前,需要对育雏舍进行全面的清扫和消毒,采用不同的消毒剂进行三次消毒处理,还要对全部的料槽和水槽等用具进行彻底地清洁。完整消毒和清洁之后需要进行网箱、加热设备、饮水设备和光照设备的安装,同时还要注意,在雏鸡进入到育雏室之前,还要做好预温的处理,尤其是对于早春、秋末和冬天的季节来说,需要提前2~3d进行预温的工作,让育雏室内的温度达到平稳容易控制的状态。
4.2.1 开食和饲喂
从现阶段雏鸡养殖与管理成效上来看,如果想要提高雏鸡的繁育质量则要增强开食阶段的管控效益,确保开食与开饮同步推进。前期喂养当中要保证饲料营养均衡且分配均匀,并在雏鸡采食区域铺设洁净的塑料布,在雏鸡逐步具备完善采食能力后再撤下塑料布,通过驱赶与针对性喂养的方式来确保所有雏鸡均能够开食。对于刚出生雏鸡来说,它们的肠胃研磨能力都比较差,并且消化道的容积也比较少,整体的消化能力也比较弱,因此需要提供容易消化的饲料,一般是以颗粒破碎料为佳。
4.2.2 饮水
要对雏鸡的饮水质量进行重视,要保证其清洁度,水中的病原和微生物以及矿物质的含量都不能出现超标的现象。在早期的时候最好是增加饮水器的数量,让雏鸡可以更为方遍的找到水源。在雏鸡不断地生长中,需要对饮水器的高度进行合理地调整,避免造成垫料的污染。对于部分弱雏或者是不会饮水的雏鸡,要采用人工助饮的方式。
4.2.3 体重
对于雏鸡养殖来说,早期的体重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需要在第1周的时候对雏鸡的采食进行刺激,在第2周的时候对雏鸡的体重均匀度进行控制,等到第4周的时候最好是体重比标准高30~50g为宜。在对雏鸡体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好每日采食量的记录,一旦达到标准就要进行定量的饲喂,并且要保证雏鸡体重沿着标准的体重曲线来进行平稳的增长,一定要采用合适的限饲方法做好过渡。
4.2.4 均匀度
对于育雏鸡来说,不仅要对其成活率和体重的管理进行重视,还要对均匀度进行重视。在雏鸡入舍之后,要对个体进行挑选,将开食不好或者弱小的个体进行挑选,然后与免疫工作和断喙工作进行结合,要适当的多给予弱雏饲料进行饲养,让其体重可以达到平均水平。
4.3.1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体系可以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进行一定地阻断,它涉及到养殖管理的每个环节。对于育雏期的养殖来说,需要采用封闭管理的方式来应对生物安全性,做好鸡舍的消毒处理。对于病死鸡一定要进行及时地深埋和焚烧处理。
4.3.2 加强疫苗免疫
在具体的推进当中,应按照养殖场前期免疫方案来调整其中的各项细节性内容,提高养殖管控成效的同时落实各项免疫流程,如果想要增加养殖场效益,还要对疫苗进行合理地选择,关注疫苗的质量,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为了保证免疫效果,还需要注意免疫前后2天雏鸡不能饮用消毒药,也不能随意的加大和减少疫苗的用量。
4.3.3 做好药物预防
对于育雏期的种鸡来说,疫病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需要坚持预防为主和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采用综合治疗的措施来对鸡群的抵抗力进行提升,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使用。在进行药物预防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关的药敏试验,禁止乱用或者是滥用抗生素以及违禁类的药物,及时做好病鸡的淘汰,避免影响到鸡群。对于育雏期鸡只来说,经常会因为饲喂不善或者环境变化而常出现患病现象,因此需要做好药物的预防,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将损失降到最低的范围。
综上所述,育雏期的环境调控和饲养管理是养鸡业的重要环节,会直接影响到鸡只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以及主要功能,因此必须要在育雏期这个阶段就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出现问题。对于育雏期的工作来说,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作为养殖户一定要从多个方面出发来提升育雏工作的质量,增加雏鸡成活率,提升发育率,促进养鸡业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