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青年之城”,一起选“C”

2024-05-17 00:00:00团常州市委
风流一代·青春 2024年5期
关键词:常州双向人才

近年来,常州全面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全力打造“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市、区两级均建立了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试点地区均出台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方案,非试点地区也提出要高标准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区,实现全域推进。市、区两级层面累计出台青年发展有关政策81个(市级26个、区级55个),召开联席会议53次,各级党政领导调研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100余次。武进区联合团常州市委、江苏理工学院共建“两湖”青年发展研究中心;溧阳市聚焦产业集群,成立常州市首家动力电池行业团工委,推出惠青服务(23项)项目库;钟楼区聚焦青年就业出实招,创新开展“青春有梦·‘钟’遇未来”就业旅行。2023年以来,常州已累计引进各类人才超10万人,并力争在未来十年内引进各类人才200万人,城市能级将大幅提升,它不仅是“国家创新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更是“青春之城”。

友好与有为的“双向奔赴”

“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是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核心理念。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既要为青年人才拔节助力、精准滴灌,也要为普通青年保驾护航、雪中送炭;既要注重引来人才,也要注重培养人才;既要关心青年飞得高不高,也要关心他们飞得累不累。因此,常州围绕“青年友好政策”和“引领青年建功立业”两大维度,牵头起草《常州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常州青年发展政策2.0版,紧扣“逐梦圆梦、安心安居、乐活乐享、有为能为”的工作目标,提出实施“优化青年发展空间载体”“提升青年生活便利水平”“营造青年友好的文旅休闲场景”等16项青年友好举措,开展“引领城市文明新风尚”“奏响产业建功最强音”“激发创新创业新动能”等4个青年有为目标,先后三次征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38家市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建议,吸收采纳修改意见和建议46条,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推动青年与常州实现“双向奔赴”。

需求与结果的双向呼应

在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过程中,常州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10万余份问卷调查、3000余次实地走访、100余场座谈交流,充分征求青年意见建议、倾听青年真实需求,并依托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将青年所想所需,转化为党委、政府的优质供给,绘就青年心中最向往城市的现实模样。

结合青年运动需求,在全市范围建成130个青年主题体育公园、口袋公园,打造集生态景观、运动健身、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青年运动空间;结合青年学习需求,在图书馆、书店、写字楼等公共文化空间建成50个24小时青年自习室;结合青年出行需求,推动常州本土品牌“永安行”共享单车从自行车升级为电动助力车,发展为现在的网红“恐龙车”,在全市发放4.5万辆。回应青年对城市交通的优化诉求,促推常州红绿灯路口“先左后直”改为“先直后左”;结合青年进阶成长需求,为新能源领域、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一线青年提供常态化学历提升通道,让广大青年取得学历与工作的双丰收。

监测与落实的双向指导

以贴近青年需求、注重青年发展、突出常州特色为基准,联合江苏理工学院出台常州青年发展型城市指标体系——“龙城青引力”,由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63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中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城市能级指数,体现常州对青年的“承载力”,“高端制造+实体经济”的城市基因赋能青年与常州共成长。城市友好指数,体现常州对青年的“服务力”,“六个常有”民生名片为青年解决来常后的“后顾之忧”。城市鲜活指数是常州首创,体现常州对青年的“吸附力”,把准新时代青年生活需求,让青年在常州吃得好、住得爽、玩得嗨。青年机会指数,体现青年在常州的“成长力”,拓展青年对城市发展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让青年在常州生根发芽。

根据专业测算,常州2023年“龙城青引力”得分为88.23分。分析近三年数据,2021—2023年常州指标得分逐年递增,尤其是经济潜能方面有较大突破。数据可视化可以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以政策护航全市青年发展态势积极向好,城市友好画出上扬曲线。

硬保障与软服务的双向结合

坚持综合性与系统性,兼顾“硬”的保障和“软”的支持。

在硬保障上,按照“人、产、城”融合发展原则,统筹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建成富有创新活力的青年之城、未来之城。在老城厢复兴、重要功能性项目、核心街区等城市空间设计过程中广泛听取青年声音、体现青年特点,加强现代化社区建设,精心设置城市功能区域,计划打造青年发展型镇街10个、青年发展型社群50个、青年友好场景500个。青年人才公寓建设力度空前,到2024年底,常州将建成10万套青年人才公寓。同时,创新方式方法,依托人才公寓、酒店等建成青年驿站31家。到2024年底,将建成青年驿站100家。配套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等支持政策,在购房资助、租房资助、生活资助等方面进行分档分级补贴,对企业新引进毕业2年内的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人才,每月提供300~800元的生活补贴,连续补贴3年,并分别享受5万元、8万元、30万元的购房资助,每年发放各类青年生活安居补贴1.5亿元以上,覆盖青年25万人次以上。

在软服务中,持续完善各类创业补贴扶持政策,推出常州创新实施意见30条、创新政策20条,不断升级政策咨询、技术支持、持股孵化等“一站式”青创服务功能。依托青年驿站,实现一网通办,线上为来常求职青年提供短期住宿、岗位推介、城市融入等服务,让广大青年英才“来时一个包、安下一个家、共建一座城”。

个别与整体的双向覆盖

既注重对全城青年政策的普惠性,也关注个别领域青年的特殊性。宏观上,在国土空间规划、建设实施、管理治理全过程吸收青年建议、体现青年元素,在编制重大规划、升级数字政务服务过程中充分考虑青年需求,加大对青年创新创业、品质生活、文旅休闲等方面的规划和政策支持。具体来说,要为青年提供个性化、分众化、定制化扶持,成立“在常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联盟”,提供全链式、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开设送岗就业直通车,搭建校政企“供需双向桥”。加大青创金融服务落地力度,为青年人才企业提供最高3000万元“人才贷”,为创业青年提供低息、便捷审批的“青年创业贷”,为涉农创业青年提供免抵押、反担保的“新农菁英贷”。构建多层次青年创业载体,加快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打造一批创新园区、创新楼宇、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建成科创综合体暨人才综合体10家以上。

同时,注重板块个别与常州整体的关系,实施分类指导。武进区围绕“两湖”创新区建设,加强青年人才在总部经济发展中创新创业的服务;溧阳市聚焦乡村振兴和新能源产业中青年人才作用的发挥和服务;钟楼区重点关注商圈青年、新兴领域青年的全流程服务等,努力形成一张蓝图既绘到底又铺到边、既“名花盛开”又“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注:文中数据截至2023年12月)

猜你喜欢
常州双向人才
双向度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出版人(2022年11期)2022-11-15 04:30:18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常州的早晨
小读者之友(2022年4期)2022-05-20 13:19:36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08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一种软开关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
一种工作频率可变的双向DC-DC变换器
电源技术(2015年9期)2015-06-05 09:36:07
基于双向预测的图像去噪
河南科技(2014年19期)2014-02-27 14: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