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迎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全身多处骨折是一种多由高能量外力所致的严重创伤,常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及重物砸伤等,也常伴有其他脏器或组织的损伤,诱发机体失血性休克,具有一定的致残率与致死率[1]。重症全身多处骨折可导致患者体内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器官、组织、细胞的血流灌注量不足,从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2]。重症全身多处骨折多需要进行急诊治疗,但当前在临床上还无固定的急诊模式[3]。使得很多患者在急诊时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不利于患者康复,为此对护理的要求较高[4]。常规的护理临床效果往往不理想,也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护理质量不佳,因此损害控制护理理论应运而生[5]。损害控制护理理论是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的伤情进行快速地评估,以循证护理为基础,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6-7]。本研究选择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21 年2 月—2023 年1 月急诊收治的80 例重症全身多处骨折患者为对象,探讨损害控制护理对急诊重症全身多处骨折患者疼痛及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择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收治的80 例重症全身多处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 例。2 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见表1。(1)纳入标准:符合重症全身多处骨折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均同意知悉本研究;预计生存期>7 d;年龄18~75 岁;骨折部位 2 处;临床资料完整;骨折到入院时间<12 h。(2)排除标准:孕妇与哺乳期妇女;死亡状态,严重疾病不可复苏的临终状态;合并原发性恶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原发性精神疾病的患者;临床资料缺乏者。
表1 2 组一般资料对比()
表1 2 组一般资料对比()
注:1 mmHg=0.133 kpa。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积极对症给予抗感染、抗休克、胃肠减压等对症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损害控制护理。(1)建立损害控制护理理论小组:包括急诊科医师、骨科医师、护士长及专科护理人员。急诊科医师、骨科医师对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估,护士长要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相关信息的收集,同时与专科护理人员共同制订护理流程,并对各项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2)评估发生全身多处骨折的危险因素:全身多处骨折的护理不同于一般骨折,护理中需对影响全身多处骨折预后的因素进行评估,注意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主诉等作为评价的标准,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出相应的损害控制护理实施方案。(3)心理护理:全身多处骨折患者常表现出焦虑、紧张等不安情绪,因此应为患者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住院环境,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真实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树立痊愈的信心,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应进行及时准确回答,对患者进行切合其本身特点的言语干预措施。根据患者的不同喜好,在病室中进行音乐干预,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以放松。(4)营养护理:营养支持的目的是控制机体的代谢紊乱和能量危机,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休克纠正后给予患者补充更多的能量,应达到30~35 kcal/(kg·d)的目标量,护理人员遵医嘱予以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支持,使其获得足够的营养及热量摄入,可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和软食,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饮食。
2 组护理时间均为7 d。
(1)临床疗效。显效:入院24 h内有效控制病情,患者意识恢复正常;有效:入院48 h内有效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意识恢复正常;无效:无达到上述标准甚或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
(2)健康状况及疼痛程度。护理前、护理7d后,采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估患者健康状况,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3)代谢指标。护理前、护理7 d后,检测血乳酸(Lac)、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
(4)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静脉血栓、切口感染、尿潴留、肺部感染等。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临床疗效对比(n,%)
护理前2 组APACHEⅡ评分、VAS评分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后,2 组APACHEⅡ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健康状况及疼痛程度对比(,分)
表3 2 组健康状况及疼痛程度对比(,分)
护理前,2 组代谢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7 d后,2 组血乳酸均低于护理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血乳酸低于对照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代谢指标对比()
表4 2 组代谢指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 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重症全身多处骨折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虽然手术治疗能促进骨折愈合,但是重症全身多处骨折的发生可导致多种微生物、毒素侵入血循环,激活患者体液系统和细胞,从而产生细胞因子与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患者各系统和器官,从而导致发生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8]。护理人员作为最早接触患者的相关人员,对于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的全身多处骨折患者,如何对其进行早期判断及护理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9]。全身多处骨折的常规护理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为患者入院后向家属清楚解释治疗方法、相关注意事项等,并给予患者日常护理[10]。损害控制护理理论的理念为以患者为中心,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心理护理、营养护理等,增强患者面对预后的勇气,提高患者的遵医依从性[11]。特别是其通过解剖损伤、生理状态的量化参数对患者进行评分,来判定救治与护理的先后次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7 d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损害控制护理理论在急诊重症全身多处骨折患者的应用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从机制上分析,损害控制护理理论通过实施分级护理,可稳定病情,从而迅速控制患者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11]。
重症全身多处骨折多是高能量损伤的结果,或是由直接损伤传导引起的。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全身多处骨折可导致机体内脏器官大量出血,从而引起失血性休克所致[12]。目前对全身多处骨折的研究多局限于对患者的急诊、手术治疗效果等调查,对于损伤控制护理的要求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乳酸低于对照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损害控制护理在急诊重症全身多处骨折患者的应用能降低血乳酸含量,提高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从机制上分析,损害控制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病情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相应损害控制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可根据制订出来的流程采取护理措施。也需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让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13]。损害控制护理理论通过全方位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可充分了解患者静脉血氧饱和度变化,正确处理异常变化,尽量使其配合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4-15]。由于重症全身多处骨折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本次研究调查时间比较短,也没有对患者的详细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将在后续研究中探讨。
综上所述,急诊重症全身多处骨折患者采用损害控制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缓解其疼痛,降低血乳酸含量,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