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红
(包头市第三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
颈椎病是颈1~7 椎体骨性关节炎、增生性引起的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综合称谓,主要以颈椎椎体退行性的病理发生改变后引起的此种疾病[1]。由于颈部肌肉长期劳损、椎体骨质增生或者颈椎间盘有脱出、颈部韧带有增厚,致使其脊髓、颈神经根、椎动脉受压,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出现一系列颈部功能障碍引起的临床综合征。颈椎病包括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项背肌筋膜链肌层共分为肌斜方肌、肌肩胛提肌、肌竖脊肌、枕下肌4 层。在我们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许多患者颈椎的退行改变长期存在且不可逆转,但症状时好时坏,其中诱发患者症状出现或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肌肉筋膜的变化。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该院2019 年1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颈椎病患者为对象,旨在探讨项背肌筋膜拉伸在颈椎病中的应用效果。
选取该院2019 年1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8)与观察组(n=32)。对照组男12 例,女16 例;观察组男12 例,女20 例。2 组患者一般情况信息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1)颈椎牵引:是非手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方法,效果显著且为常用方法之一。牵引的方法一般包括直立位牵引和平卧位牵引。所谓直立位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坐位牵引。其目的是利用颈椎四头带沿颈椎垂直方向给予拉力,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效应,达到改善颈椎的生理曲度,调节功能,消除因位置改变带来的病理生理变化,达到非手术治疗目的。(2)坐位颌枕吊带法牵引:确保牵引无摩擦力。患者取坐位,通常在中立位到30°颈屈位范围内,上颈段病变牵引角度可小些,下颈段牵引角度可大些。神经根型牵引方向与躯干呈前倾20°~30°;颈型牵引方向与躯干呈前倾15°~20°;椎动脉型前屈<5°;脊髓型患者,如为颈间盘突出或者膨出压迫硬膜囊所致,可考虑牵引采用中立位;若为椎体后缘增生、小关节或黄韧带病变导致椎管狭窄,则不宜牵引;寰枢关节半脱位和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状态,可采用后伸位5°~10°[2]。牵引重量:牵引力量范围应是患者可以接受程度。首次开始牵引给予4 kg左右为宜,2~5 min后无不适,适量增加至10 kg左右;也可以以患者体重的7%为牵引的首次力量,适应后逐渐适量增加。牵引时间15~20 min,每日1 次,一个治疗期一般控制在15~20 次。不适合坐位牵引者或重症,根据情况选择平卧位牵引,时间控制在大于8~12 h之间。若牵引力过大,患者感觉颞骨部及下颌部不适、头晕、恶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神经根型是牵引比较好的适应证,通过使用牵引的方法,可以改变椎间隙宽窄,改变椎间孔大小,使项背部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水肿能够吸收,粘连的组织得到一定程度的松解,使得原有症状减轻,进一步消失。(3)中药热奄包治疗:中药熥敷基本方,当归40g、防风20g、川乌20g、没药15g、川芎25g、赤芍20g、草乌15g、乳香15g、千年健40g、红花20g、地龙20g、附子20g、秦艽25g、威灵仙25g、桃仁25g、桂枝20g、蜈蚣10 条。将上述中药装入制作好的棉布袋中,置于湿热物理治疗仪,待内盛草药湿软,达到45℃左右时,取出药袋置于提前准备的干毛巾内,将毛巾两边分别对折。患者取坐卧,药包置于颈后部及两侧。治疗时长以30~40 min为宜。治疗全程防止烫伤。中药热奄包治疗,能够松弛局部肌肉,扩张局部血管,增加血液供应,为项背肌拉伸奠定基础[3]。(4)中频电治疗:有消炎、镇痛、促进血液循环、松解粘连、神经肌肉的刺激作用。打开中频电疗仪电源,输出应在零位,患者取坐位,暴露颈背部,检查治疗部位皮肤无破损,冬季注意保暖。颈部吸附电极消毒备用,衬垫用水浸湿、拧干,置于吸附电极内,将电极片颈后对置或颈后、肩背、患侧上肢斜对置或斜方肌起止触发点等痛点处对置。逐渐调大电流量,直到患者耐受为上限。参照患者的感觉或肌肉收缩强度,其治疗剂量分为六级。第一级(感觉阈下):刚有电感时再稍调小至感觉消失,但电流强度有显示。第二级(感觉阈):刚有电感或麻痹感。第三级(感觉阈上):有明显电波或麻颤感。第四级(运动阈下):电流表有显示,但无肌肉收缩反应。第五级(运动阈):刚引起肌肉收缩反应。第六级(运动阈上):有明显肌肉收缩反应[4]。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适应程度,可逐渐增减电流,至患者耐受量。一般情况下电流强度一般在50 m A以内,频率1~100 kHz。每次20 min,每日1 次,10~15 次为一个疗程。治疗20 min结束后,将吸附球取下,吸附球及衬垫进行消毒,观察治疗部位皮肤情况,整理设备,备用。中频电治疗可以调节肌肉张力、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镇痛,为项背肌拉伸奠定基础。(5)针灸治疗:普通针刺的主要作用为镇痛作用,针刺可提高痛阈、增加对疼痛的耐受力、降低痛觉敏感性。传统医学认为,气血在经脉中运行不畅是会产生疼痛,也就是“不通则痛”的说法。针刺可以打通经络,通畅血气的运行,疼痛就会减轻或者消失,也就是“通则不痛”。取穴方法[5]:一般取颈5~6 夹脊穴,如出现枕大神经痛,取穴颈2~4 夹脊穴;肩外沿连上臂外侧痛,伴有前臂桡侧至手腕有串麻及酸麻感,取穴颈4~5夹脊穴;若疼痛串至拇指、食指,取颈5~6 夹脊穴;疼痛串至中指、无名指,取颈6~7 夹脊穴;疼痛串至无名指、小拇指,取颈7、胸1 夹脊穴。取穴时,患者端坐,微低头,常规消毒,术者以35 号25 mm毫针,从夹脊穴快速刺入棘突根部,有沉紧感后进行调气,平补平泻,使气感向患者项、肩、臂传导。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赤白肉迹处取后溪穴,常规消毒,35 号25 mm毫针,快速刺入,平补平泻,使针感向掌背手指及肩肘放射。每次半小时,每天治疗1 次,以10 次为一个治疗周期。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项背肌筋膜拉伸。(1)采取辅助主动拉伸疗法。拉伸动作均以左侧为例,实际操作为双侧,持续10~15 s。(2)患者坐于方凳,双手背后,右手握左手向下用力,或左手握方凳边缘,患者头部偏向右侧用力,护士立于患者背后,一手置于患者左肩,一手掌置于患者左颞侧辅助。主要拉伸斜方肌与肩胛提肌,次要拉伸胸锁乳突肌与斜角肌。(3)患者坐于方凳,头向右侧旋转用力,护士一手掌置于患者左颞前侧辅助。主要拉伸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最长肌。次要拉伸肩胛提肌、斜方肌。(4)患者坐于方凳,双手抓握方凳边缘,头颈前屈用力,护士立于患者一侧,一手虎口张开钳于患者颈根部,一手掌置于患者枕部向前下辅助。主要拉伸头、颈半棘肌,头、颈棘肌,头、颈最长肌,头、颈夹肌。次要拉伸肩胛提肌与斜方肌。(5)患者坐于方凳,左手抓握方凳边缘,头颈向右侧偏并后仰用力。护士立于患者背后,一手置于患者左肩,另一手置于患者额颞侧辅助。主要拉伸颈阔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6)患者坐位,左手抓右肩,右手置于左肘向右侧用力,护士立于患者前面,然后辅助患者抬左肘为水平位,再次向右拉伸。主要拉伸斜方肌、背阔肌、三角肌,次要拉伸大、小园肌。(7)患者坐位,左手背后手掌沿脊柱向上用力,挺胸抬头。护士立于患者背后,一手置于患者左肘,一手掌置于患者上背部辅助。主要拉伸岗上、下肌,次要拉伸三角肌前束。(8)患者坐位,双手十指相扣后伸,挺胸抬头。护士立于患者背后,一手掌置于患者上背部,一手扶于患者双手辅助。主要拉伸三角肌前束、胸大肌,次要拉伸肱二头肌、肱肌。(9)患者直立位,左手绕头顶置于右耳侧,右手胸前扶于左肘,向右体侧屈。主要拉伸大、小园肌,肌筋膜侧链。
(1)治疗前后颈背疼痛变化。
(2)2 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变化。
(3)2 组治疗前后颈椎病相关症状(颈痛、头晕头痛、上肢困痛麻木等)变化。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好转: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显效:治疗前后症状显著改善或症状消失。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7 d后,观察组颈背部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 组颈背疼痛对比(n,%)
治疗7 d后,观察组颈椎活动度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 组颈椎活动度对比(n,%)
治疗7 d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 组疗效对比(n,%)
颈椎病是由于项背部长期劳损、颈椎椎体骨质增生,或颈椎椎间盘突出、项韧带变厚,致使神经及周围血管受压,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导致[6]。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子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以及网络系统的广泛普及,减少了为工作奔波的环节,即隐形、强行活动锻炼的环节。近年来。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呈现年轻化。颈椎病的患病率与职业关联密切,如教师、会计等一系列伏案人员,发病率高[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7 d后,观察组颈背部疼痛情况、颈椎活动度、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项背肌筋膜变化是颈椎病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项背肌筋膜拉伸操作简便,安全,过程无明显不适。本研究为辅助主动拉伸,临床实践中亦可实行辅助易罐拉伸以提高拉伸效果,也可在健康教育中指导患者自我拉伸防治颈椎病。有助于改善颈椎椎体和肌肉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减轻或消除对颈椎周围神经和血管组织的刺激和压迫,环节肌肉紧张,减轻局部水肿,改善其血液供应,恢复颈椎的原有功能[8]。
在临床工作中,项背肌筋膜拉伸能使颈椎病患者取得迅速明显的效果。积极的治疗、乐观的心态、坚持不懈的功能锻炼,是颈椎病恢复及预后保持的重要因素。睡眠不能用高枕,一般枕头高度仰卧位,考虑在8~10 cm,侧卧位时,考虑枕头高度10 cm为宜。下面总结项背肌筋膜拉伸日常锻炼方法[9]。
前屈后伸:患者取直立位,颈部及双肩部自然放(即称原位),头部及颈椎慢慢向上拔伸、前屈,做最大程度,静静地保持站立5 s,然后放松,回原位,随即头部及颈椎慢慢向后,做到自己能承受的最大程度,静静地保持5 s,回到原位。尽力反复做,中间可略微停歇1 s,深呼吸,10 次为一组[10]。
旋颈望踵:患者取直立位,左右脚分开,大约与自己肩部等宽,双臂及双手放于身体两侧,呈放松状态,头部及颈部慢慢向上拔伸,头颈向左侧旋转,眼睛看向后下方,看到对侧的足后跟,达到能承受的最大程度,尽力保持约5 s;回到原位,对侧做同样的动作。尽力反复做,中间可略微停歇1 s,深呼吸,以10次为一组。
回头望月:患者取直立位,左右脚分开,大约与自己肩部等宽,双臂及双手放于身体两侧,呈放松状态,头部及颈部慢慢向上拔伸,头颈向左侧旋转,双眼看向左侧后上45°处的远方,达到能承受的最大程度,尽力保持约5 s;回到原位,对侧做同样的动作。尽力反复做,中间可略微停歇1 s,深呼吸,以10 次为一组。
雏鸟起飞:患者取直立位,左右脚分开,大约与自己肩部等宽,双手握于身体后侧,尽力向后向下拉,向上提拉耸双肩,同时头部及颈部慢慢向上拔伸,向后仰,项背部肌肉用力,静静坚持5 s,项背部肌肉放松恢复原位。尽力反复做,中间可以10 次为一组。
摇转双肩:患者取直立位,双臂及双手放于身体两侧,呈放松状态,左右肩部依次由中立位向右、向后、向左、向前回到原位,略微停歇1 s,深呼吸,反方向慢慢转动。10 次为一组。
功能锻炼注意因人而异、因人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以项背部有轻微发热、发酸为宜,循序渐进地进行,有助于预防颈椎病,巩固治疗后的效果。
综上所述,项背肌肉筋膜的拉伸疗法是治疗改善颈椎病症状行之有效的首选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短时、经济、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