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刺法联合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2024-05-17 08:21廖翔宇陈琼君刘雪杨黄金陈露柯曼珊黄鸿鹏刘悦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5期
关键词:阻型火针风湿性关节炎

廖翔宇, 陈琼君, 刘雪杨, 黄金, 陈露, 柯曼珊, 黄鸿鹏, 刘悦,2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95;2.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广东广州 510095)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滑膜炎和软骨破坏为主要特征,患者常伴有持续性关节疼痛、肿胀、僵硬,严重者则会引发心血管、肺、骨骼等多种并发症。该病累及循环系统、血液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已达0.42%,男女比例约为1∶3,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80%发病于35 ~50 岁。目前,针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抗风湿药物等占主导地位。这些药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抑制骨破坏。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关节功能锻炼、物理疗法、针灸治疗、外科手术等[2]。本研究通过毫针报刺法结合火针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22 年11 月至2023 年8 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门诊部及住院部收治的72 例明确诊断为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0 年ACR/EULAR 的分类标准[3],将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受累关节情况、血清学检查、滑膜炎的病程和急性时相反应物等4个方面进行评分,总分在6分以上即确定诊断为RA。

1.2.2 中医辨证标准

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4]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中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型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冷痛肿胀,遇冷加重、得温则减等。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8 ~75 岁;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②患有其他累及关节疾病的患者;③患处关节存在感染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火针联合普通针刺治疗。穴位选取根据《针灸治疗学》痹症的治疗处方,主穴选取如下:肩区:肩髃、肩髎、肩贞、臑俞;腕区:阳池、阳溪、外关、腕骨;肘区:曲池、天井、尺泽、少海;膝区:血海、梁丘、膝眼、阳陵泉;踝区:照海、太溪、申脉、解溪。采用环球牌火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60 mm×50 mm),针刺深度2 mm 左右。施针前涂抹适量的跌打万花油,将火针置于酒精灯外焰中烧至针尖通红,迅速刺入患者穴位(穴位根据患者类风湿累及部分而定),施针过程要做到速入疾出,出针后用棉签薄涂万花油,按压针口以缓解疼痛。普通针刺:火针治疗后,选择环球牌无菌毫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25 mm ×25 mm、0.30 mm ×40 mm),避开火针点刺处进针,提插捻转至得气后留针30 min。隔天治疗1 次,每周治疗3 次,治疗2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1.5.2 观察组

给予火针联合毫针报刺法治疗。穴位选取:以受累关节局部阿是穴为主,不拘于十二经穴,随痛取穴,痛处所在,即为针刺之处,穴位多寡由痛点决定[6]。火针治疗操作方法同对照组,火针治疗结束后行毫针报刺。毫针报刺:选择环球牌无菌毫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25mm×25 mm、0.30 mm×40 mm),首先在受累关节附近寻找痛点,常规进针,针刺深度根据患者体质强弱而定,提插捻转以候酸麻胀等针感后出针。嘱患者活动关节,此时操作者左手再次寻按疼痛明显处,刺之。反复上述操作直至关节处无明显激痛点,留针30 min。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 次,治疗2 周为1 个疗程,持续治疗2 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疼痛程度评估

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的变化情况。使用一条长约10 cm 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 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0 分表示无痛,10 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分数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严重[7]。

1.6.2 关节晨僵时间

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关节晨僵时间的变化情况。患者在晨起时,关节部位开始出现僵硬、屈伸不利的情况,持续时间从患者清醒后开始活动算起,到患者晨僵明显减轻时为止,时间以分钟记。

1.6.3 关节肿胀个数以及关节压痛个数

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关节肿胀个数以及关节压痛个数的变化情况[8]。

1.6.4 焦虑程度评估

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2 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的变化情况。该量表评估患者的主观感受,包含20 个项目,每项问题分为4 个等级,将每个项目的分数相加得到总粗分,将总粗分乘以1.25并取整数部分,得到标准总分。分数越高,代表焦虑程度越严重[9]。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进行疗效判定。显效: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轻度受限,但可满足日常工作、生活需求;有效:关节肿胀消退,疼痛缓解。但影响日常工作、生活;无效:与治疗前相比,疼痛未见好转或疗效不显。总有效率(%)=(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8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 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观察组36例患者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53.33±15.01)岁;病程0.5~13 年,平均病程(4.35 ± 2.93)年。对照组36 例患者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46.64 ± 14.31)岁;病程0.5~10 年,平均病程(4.21 ± 2.50)年。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晨僵时间比较

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关节晨僵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关节晨僵时间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关节晨僵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晨僵时间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duration of morning stiffness of joint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of cold-damp obstruction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min)

表1 2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晨僵时间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duration of morning stiffness of joint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of cold-damp obstruction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min)

注: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2.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肿胀个数和关节压痛个数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关节肿胀个数、关节压痛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关节肿胀个数、关节压痛个数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关节肿胀和关节压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关节肿胀个数和关节压痛个数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number of swollen joints and number of painful joint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of cold-damp obstruction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个)

表2 2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关节肿胀个数和关节压痛个数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number of swollen joints and number of painful joint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of cold-damp obstruction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个)

注: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及SAS评分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VAS 及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及SAS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VAS 及SAS 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VAS及SAS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and SA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of cold-damp obstruction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分)

表3 2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VAS及SAS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and SA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of cold-damp obstruction typ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s,分)

注: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

2.5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4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66%(33/36),对照组为77.78%(28/3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of cold-damp obstruction type[例(%)]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本病主要与寒气、湿气等因素刺激有关。人体感受寒邪易损伤阳气,经脉气血为寒邪凝结阻滞,不通则痛;寒性收引,使躯体屈伸不利,厥冷、麻木不仁。临床研究[11]证明,火针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着极大优势,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火针可以激发经气,温煦人体的阳气,增加局部温度,起到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作用。研究[12]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免疫紊乱,导致出现关节炎症状,各种炎症介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增多,使滑膜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火针能够降低局部致炎因子的分泌,从而抑制炎症、血管翳的形成,其携带高温直达病所,针体周围微小的病变组织被烧灼碳化,使得粘连板滞的组织得到疏通和松解,局部血液循环也得到了改善,便于排出体内的瘀血、水肿等致病性病理产物,起到活血化瘀、镇痛抗炎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13]方面,不同学者通过对造模后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进行火针治疗,得出火针疗法可以减轻关节局部肿胀度,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 的含量,对血清皮质醇、IL-1β有明显调节作用,可改善滑膜病变,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进展。同时,火针的刺激还可通过神经途径影响大脑皮层和下丘脑,从而调节疼痛感知和传导,减轻缓解疼痛并促进康复。

古之报刺法的特点是“以痛为腧、刺而再刺”。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能够提高痛阈,报刺法其叠加的针刺刺激配合局部关节运动,能够加强针感,促进患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细胞浸润,促进炎性吸收,增强疏通经络、抗炎镇痛的作用。研究[14]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痛点”即类风湿因子最活跃的地方,通过报刺法反复刺激痛点,局部可出现淡黄色透明渗出液,推测此渗出液为类风湿因子(RF)与免疫球蛋白G(IgG)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当这种透明液渗出后,针刺的镇痛消炎效果也就更加明显。报刺法的根本所在是不断寻找“痛点”,因“痛点”与医者围绕患处局部上下循按时患者的体位密切相关,故针刺痛点时,要维持患者当前所述最痛的体位,针刺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待针刺后该处疼痛减轻时,嘱患者改变体位,调整进针方向及进针层次,或寻找新的痛点,以加强疏通经络、镇痛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2 组患者的关节晨僵时间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关节晨僵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关节肿胀个数、关节压痛个数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关节肿胀和关节压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VAS 及SAS 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VAS 及SAS 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66%(33/36),对照组为77.78%(28/3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观察报刺法联合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报刺法联合火针可以激发人体经气,温经散寒,促进气血流通,使经气直达病所,适用于病位多,疼痛游走不定的痹病。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火针疗法的同时行毫针报刺,在治疗范畴上具有相似的优势,可使治疗效果显著提升,值得进一步研究。在使用火针后应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勿食辛辣发物,加强保暖,嘱患处远离风寒水湿,以防外界寒气入侵以及预防感染的发生。另外,该治疗方法的效果也会因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而有所不同,后续研究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更精准地验证其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阻型火针风湿性关节炎
蝎芷膏治疗湿热瘀阻型臁疮的临床观察
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神奇的火针疗法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60例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藏医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