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珂
(聊城电力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山东 聊城 252000)
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通信技术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信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智能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控与管理,有效提升了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运行效率。本文旨在探讨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并设计一套基于通信技术的智能电力系统远程监控与管理方案,通过实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为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广泛而深入,涵盖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以及控制等多个环节。在数据采集方面,智能电表和传感器等设备通过ZigBee、Wi-Fi 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以及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4G 等广域网通信技术,将电力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等)和设备状态信息实时上报至数据中心。例如,国家电网公司在江苏省建设的智能配电网示范工程,采用了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tical Fiber Composite Overhead Ground Wire,OPGW)与无线Mesh 网相结合的通信方式,实现了配电自动化终端与主站之间的双向通信,端到端通信时延小于100 ms[1]。在数据传输方面,电力系统广泛采用IEC 61850 标准,通过以太网技术构建高速、可靠的通信网络,传输保护、测量以及控制等关键数据。同时,电力光纤通信技术在骨干网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数据传输的速率和质量,单波长40 Gb/s 的超高速传输已成为现实。在数据处理和控制方面,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使得海量电力数据的存储、分析以及挖掘成为可能,为智能电网的调度控制、故障诊断等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本方案采用多层次、多类型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架构,以满足智能电力系统复杂多变的监控需求。在数据采集层面,部署了一系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传感器和测量装置,如相量测量单元(Phasor Measurement Unit,PMU)、微型气象站等,实时获取电网运行状态参数和环境数据。其中,PMU 的采样频率高达4 000 Hz,相角测量精度优于0.01°,为电力系统的动态监控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2]。在数据传输方面,综合利用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构建了一张覆盖全域、多路由的通信网络。在骨干网的建设中,采用了OPGW 技术,实现了高达100 Gb/s 的传输速率。同时,通过自动交换光网络(Automatic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ASON)技术,实现了业务的智能化调度和保护切换,确保了网络的可用性超过99.999%。在配电网方面,结合了窄带电力线通信(Narrowband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NB PLC)和无线Mesh 网络技术,实现了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数据传输,端到端时延控制在50 ms以下。此外,引入了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的通信网络管理系统,通过灵活的网络资源调度和优化配置,显著提升了通信网络的智能化程度和运维效率。
本方案引入了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分析平台,专门用于处理和挖掘电力系统中产生的海量监控数据。该平台采用了分布式计算框架Apache Spark,通过内存计算和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任务调度技术,实现了高效的并行计算和流式处理。在数据存储方面,采用了Hadoop 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DFS) 和HBase 等分布式存储系统。这些系统具有强大的可扩展性,能够支持PB 级别的数据存储。同时,引入了基于Apache Kafka 的实时数据总线,实现了数据的高吞吐量、低延迟传输,单个节点的吞吐量可达到每秒100 万条。在数据分析方面,综合运用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多种智能算法模型,适用于负荷预测、故障诊断、风险评估等多种应用场景。例如,在负荷预测方面,采用了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LSTM)模型,将预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控制在3%以内,其性能显著优于传统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此外,针对电力系统的物理特性,引入了基于物理信息的机器学习模型,进一步提升了数据分析的精度和可解释性。相关计算公式为
式中:x表示系统状态变量向量;u表示控制变量向量;Pi表示节点i的有功注入功率;Ui和θi分别表示节点i的电压幅值和相角。
本方案设计了一套基于物联网和边缘计算的分层协同控制体系,实现了智能电力系统的远程控制与自动化。在边缘层,部署了一系列智能控制单元,如故障检测装置和微型相位测量单元,它们具备本地数据处理与实时控制的能力。特别是馈线终端单元(Feeder Terminal Unit,FTU),它采用了基于ARM Cortex-A9 的高性能处理器,运算频率高达1.6 GHz,并集成了IEC 61850 标准协议栈,支持通用面向对象的变电站事件(Generic Object Oriented Substation Event,GOOSE)和采样值(Sampled Value,SV)等高速通信服务,以实现快速和可靠的数据交换。在控制层,引入了基于多智能体的协同控制框架,通过分布式优化算法实现了区域内的自治控制和全局协调优化。该算法在收敛速度和健壮性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的集中式控制方法,迭代次数减少了50%以上。在管理层,构建了一套集监控、调度、决策于一体的智能运维平台,支持全景数据可视化和人机交互操作。同时,引入了知识图谱和智能语音技术,实现了基于语义理解的自然语言控制,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分布式优化算法的表达式为
式中:xi表示智能体i的状态变量向量;fi表示智能体i的目标函数;Ni表示智能体i的邻居集合;λij表示智能体i与邻居j之间的拉格朗日乘子向量;zij表示智能体i与邻居j之间的一致性变量。
在智能电力系统的安全防护机制设计中,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纵深防御的安全架构,旨在确保系统的完整性、可用性以及保密性。在设备层,实施了基于可信平台模块(Trusted Platform Module,TPM)的启动和运行时的完整性验证,以防止未授权的固件更换和恶意软件注入。网络层采用了零信任架构,通过软件定义边界(Software Defined Perimeter,SDP)和应用层加密(Application Layer Encryption,ALE)技术,实现了对数据流的严格访问控制和端到端加密,确保了数据传输的机密性与完整性。此外,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技术的应用,利用量子力学原理提供了理论上无条件安全的密钥交换机制,极大地增强了通信安全性。在应用层,部署了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用于记录和验证系统操作与数据更改,确保了操作的可追溯性和非抵赖性。通过智能合约和共识机制,区块链技术为系统提供了一个去中心化的信任框架,使得任何未经授权的数据篡改都可被迅速检测和纠正。同时,引入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异常检测模型,通过实时分析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能够识别出与正常行为模式显著偏离的潜在威胁[3-4]。
式中:θ表示模型参数;yi表示对应的标签;f(xi;θ)表示模型的预测输出;σ表示Sigmoid 函数;L(θ)表示交叉熵损失函数;λ表示正则化系数;Ω(θ)表示参数的正则化项,通常采用L2 正则化来防止过拟合。
为验证本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设计了一套基于硬件在环(Hardware-in-the-Loop,HIL)的实时仿真试验平台。该平台采用了实时数字仿真器(Real-Time Digital Simulator,RTDS)和OPAL-RT 等高性能实时仿真设备,能够模拟多达1 000 个节点的大规模电力系统,并支持毫秒级的实时仿真步长。在通信方面,构建了基于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LTE)技术和5G 移动通信技术的实际通信网络环境,与仿真平台进行实时连接,并引入了基于SDN 的网络切片技术,以确保关键业务的通信质量[5]。在控制方面,搭建了一套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和工业个人计算机(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IPC)的硬件控制平台,通过开放平台通信统一架构(Open Platform Communications Unified Architecture,OPC UA)实现与仿真平台的实时数据交换,并采用了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自动生成控制代码,从而提高了控制算法的可移植性和可重用性。在数据分析方面,搭建了一套基于Hadoop 和Spark 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并采用了混合架构的数据存储方案,结合关系型数据库(如PostgreSQL)和非关系型数据库(如Cassandra)的优势,实现了数据的高效存储和查询。
在实验平台上开展一系列测试和评估,全面验证本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在通信性能方面,采用了基于5G 网络切片的差异化通信方案,对关键业务进行优先级调度和资源隔离,保证了控制命令和测量数据的实时传输。如表1 所示,在不同通信负载下,关键业务的端到端时延均控制在10 ms 以内,满足了智能电力系统的严苛需求。在控制性能方面,引入了基于预测控制的自适应控制策略,通过实时优化控制参数,实现了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平稳运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PID 控制相比,所提控制策略在动态响应速度和健壮性方面显著提升,超调量减小了60%以上,并且在系统参数突变情况下,能够快速收敛到新的稳态。在数据处理方面,采用了基于Spark 的内存计算框架,结合数据分区和并行计算技术,实现了海量监控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实时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处理100 GB 级别的数据量时,处理时间缩短了70%以上,且随着数据量的增大,加速效果更加显著。此外,引入了增量学习模型,通过定期更新模型参数,保证了数据分析算法的自适应性和准确性。
表1 不同通信负载下的端到端时延性能
本文围绕智能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控与管理,提出了一套基于通信技术的全新解决方案。该方案从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控制以及安全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设计和优化,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显著提升智能电力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以及智能化水平,为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和智能调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