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

2024-05-17 09:21:00谢丽娟
管理学家 2024年9期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事业单位管理

谢丽娟

[摘 要]在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财政部门对事业單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方面。为了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水平,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满足当前发展需求,文章针对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进行探究,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推动事业单位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09-0058-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事业方面也加大了投入。财政专项资金是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事务的基础保障,也是事业单位贯彻国家战略部署的基础前提。

在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财政部门加大了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力度,能够促进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朝着规范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起到规范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作用。

众所周知,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与事业单位的发展关系密切,也与社会、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不断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确保财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全面优质的公共服务。

一、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财政专项资金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但是,如果不能有效管理财政专项资金,就容易出现违规操作,致使财政专项资金无法发挥作用,由此可见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有助于提升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能。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事业单位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向财政部门申请的资金,其作用是保证项目有序开展,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事业单位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不仅可以优化资金资源配置,而且可以保证财政专项资金专款专用,避免出现挪用、套用等情况,进而提升专项资金的使用效能[ 1 ]。

其次,有助于降低专项资金使用风险。就资金风险而言,事业单位同一般企业一样面临资金风险,该风险只能规避,无法避免。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与项目进程挂钩,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可使事业单位全面掌控专项资金流向,在一定程度中识别、规避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损失。

再次,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发展效率。财政专项资金是事业单位用于开展特定项目而申请的资金,其在事业单位突破发展瓶颈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换言之,事业单位是我国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部门,其通过合理使用财政专项资金,不仅可带动当地的消费与就业,而且能缓解事业单位内部发展过程中的供需矛盾[ 2 ]。

最后,有助于减轻财政压力。事业单位通过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可有效避免资金浪费的情况,起到减轻财政压力的作用。

二、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问题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但制度中缺乏相应的执行细则。例如,部分事业单位在规章制度中明确要求依照国家财政部门规定申请财政专项资金,但在制度中并未明确具体的细则,无法为财政专项资金申请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其次,管理制度中并没有对岗位作出相应的职责说明,这就使得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责任主体缺失与岗位责任不明的问题。部分事业单位存在财政专项资金责任主体缺失问题,即财务部门全权处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但仅限于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使用及监督等工作,不能实时跟踪项目进度,这也就使得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存在空白,影响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水平。部分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实施部门岗位责任不明,如项目实施部门并未明确岗位职能,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的申请、报批等工作混乱,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无法有序、高效地开展[ 3 ]。

(二)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不科学

经费预算编制应遵循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节约、不重不漏的原则。应以批复或审核通过的设计书为依据计算工程量(工作量),根据不同项目类型,执行不同政策标准和预算标准。科学的预算管理不仅可以减少财政专项资金浪费的情况,而且能在一定程度确保资金安全。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仍有部分事业单位未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影响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

当前,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管理科学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不科学,存在较强的主观性。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并未进行前期调研与经费测算,而是依据往年历史数据与个人经验进行预算编制,忽视市场变化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实际支出与项目预算存在较大差异。这样不仅增加了预算执行难度,而且会影响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能。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对于没有预算标准的一些服务类项目预算弹性较大,项目单位往往存在高估冒算的情况。

其次,预算反馈应用不足。预算执行结果可真实、客观地反映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为后续调整预算编制提供指导。但实际情况中,部分事业单位并未建立预算反馈机制,致使预算反馈应用不足,无法为调整预算编制提供参考,甚至会导致项目因资金不足而被迫搁置。

(三)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监管不到位

资金管理部门肩负着资金支付监管责任,项目管理部门需担负资金使用监管责任,双管齐下保证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也有效提升了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性[ 4 ],但是实际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监督的方式方法落后。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某一事项和环节检查多,全方位跟踪监督少。

二是对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处理缺乏应有力度。对于一些不按项目预算执行或随意改变支出用途的问题,特别是以前年度发生的违规事项,存在只要求违规单位“下不为例”的情形,而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力度。

(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如果想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就需根据资金的用途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但就实际情况而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不足。当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财政专项绩效评价方面依赖于传统的财务指标,但这些指标只能反映财务方面的情况,不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绩效水平。

二是评价方法不科学。当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在开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时所用的评价方法更侧重量化评价,并未将非财务因素与社会效益考虑在内。因社会效益评价需涉及多个领域,再加上特定领域与情境下会限制评价方式的选择,导致评价结果存在主观性与不确定性。

三、优化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

财政专项资金不仅是事业单位顺利开展各项事务的基础保障,也是事业单位贯彻国家战略部署的基础前提。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认识到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正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的不足,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从根本上减少资金浪费情况,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

(一)建立健全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首先,细化执行细则。虽然当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建立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但制度内容较为宽泛,不能对实际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对此,事业单位应梳理当前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政策与管理要求,在原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逐步细化。同时,事业单位要评估制度的实施情况,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完善与细化,确保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及收支等方面均有章可循。

其次,优化事业单位组织结构,建立专项资金责任制,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责任主体。具体而言,财务部门负责财政专项资金预决算及资金使用前的审批与监督;项目归口部门负责财政专项资金申报、项目全过程监管及事后评价;项目实施部门负责落实具体工作,如采购材料与设备、申办证照等[ 5 ]。

最后,优化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流程。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流程不仅要包含申请、使用及验收环节,也要完善监督与评价环节,保证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与效益性。

(二)优化预算管理体系

首先,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编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项目能否顺利推进,因此事业单位必须科学编制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明確预算编制的目标与指标,这些指标不仅能够反映出事业单位的使命与职责,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可评估性。

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编制时间与程序,保证预算编制流程的可控性与可操作性,为后续顺利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奠定基础。

三是重视预算编制相关信息收集,如过去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趋势等,并做好项目前期调研与可行性分析,尽可能将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开支全部考虑在内。

其次,重视预算反馈应用。预算反馈可为优化、调整预算管理工作提供方向,因此事业单位应重视预算反馈应用。事业单位应制定预算反馈机制,结合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决算编制预算报告。评价报告中应涵盖预算全过程,重点突出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情况,尤其是重大、典型问题,必须深究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可建立问题数据库,将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列入数据库,为其他项目在遇到同类问题时提供参考。

(三)加强部门联动,加大监管力度

为达到预期的专项资金管理监督效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应与项目管理部门加强联动,将监督管理落实到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同时还要制订财政专项资金检查计划,促使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常态化。如果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相关人员必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严防领导利用职权挪用、挤占公款及滥用专款等行为。

首先,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财政部门应定期公开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主管部门应及时公开项目申请及资金支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项目实施部门则及时公开项目申报及专项资金拨付情况。加强部门联动,规范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确保财政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其次,建立健全的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机制,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最大限度规避资金风险。一旦发现潜在风险,立即启动应急方案,避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最后,财政部门建立月报制度,尤其是重要领域的资金,同时强化责任追究,最大限度规避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腐败行为。

(四)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应用不仅可保证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也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作用,事业单位必须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制定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

首先,制定科学且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在设计指标时应充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并考核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客观性,以及数据获取的可行性。为了确保评价指标的有效性,事业单位需制定评价指标测量标准,明确每个指标的数据来源与测量方法。

其次,创新评价方法。为了能够全面反映项目的效益,事业单位需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法、绩效链分析及回归分析等,以便更好地展现项目效益与成果[ 6 ]。

四、结语

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民众的生活质量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陆续出台了财政资金管理方面的政策与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事业单位必须多措并举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如合理运用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等工具,优化资金配置,减少财政资金浪费,促使财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优质社会服务的同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娟.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探讨[J].大众投资指南,2023(21):119-121.

[2]李霞.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今日财富,2023(20):35-37.

[3]李显勤.试析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J].质量与市场,2023(18):208-210.

[4]周伟彬.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3(09):164-166.

[5]陈小斌.加强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路径分析[J].财会学习,2023(25):32-34.

[6]秦玮璐.试析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困境及对策[J].商讯,2023(16):132-135.

猜你喜欢
财政专项资金事业单位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40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26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08
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加快高校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进度的思考
关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改革的思考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11:04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