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作品《晚熟的人》以知识分子还乡 视角讲述高密东北乡新一代农民的故事,以高 密东北乡作为中国乡土社会的缩影,揭开社会 转型期乡土社会面临的新局面。莫言在此书中 的叙事艺术之变,体现了他在回归之后勇于嘗 试的新姿态。
叙事视角作为叙述者与叙事文本中的事件 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是小说叙事策略重要的 一环。莫言在《晚熟的人》中所使用的叙事视 角较之以前的区别,体现了他乡土写作姿态的 新变。本文主要从《晚熟的人》文本的叙述主 体与观看方式的变化两个角度进行阐释,采用 比较阅读和文本细读的方法,意在通过对于莫 言叙事视角变化的分析,探究莫言乡土写作的 新姿态以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为中国乡土 文学的当下书写探寻更多可能。
一、主体变化
回顾莫言之前的文学创作: 《透明的红 萝 卜》 中 的黑孩,《球状 闪 电》 中 的刺猬、 奶牛, 《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 《生死疲 劳》中的驴、牛、猪、狗,作品中的主人公很 多属于深深扎根在高密东北乡的儿童、动物, 体现了一种近乎原始的“无知”视角与偏向直 觉的思维。
这种叙事视角的选取,一方面使得习惯了 成人视角的读者体会到一种新鲜感与陌生感, 增加了小说的奇幻色彩;另一方面将意识形 态、理性、逻辑、社会习俗等因素过滤掉,体 现出一种接近自然天性与潜意识本源的人类原
初思维形态。这种反差视角增强了读者和叙述 者之间的张力,从而使读者察觉到成人社会的 荒谬与丑恶, 引发其对于当前生存境遇的思考。
而在《晚熟的人》中(除了《天下太平》 一篇), “获奖后的莫言”作为叙述者主体独 立亮相,使读者开始混淆作品中的“莫言”和 真正的“莫言”之间的区别,同时也增强了小 说的真实感和在场感。随着叙事主体的转变, 莫言笔下原本奇异化的乡土世界逐渐被写实的 笔调覆盖。莫言根据当下乡土世界的新变化调 整了叙事视点和叙事重点,对于返乡知识分子 视角进行了新的尝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晚熟的人》中莫言 的返乡知识分子视角与五四时期的启蒙知识分 子视角仍有差别。莫言曾在《作为老百姓写作》 中说: “没有想到要用小说来揭露什么,来鞭 挞什么,来提倡什么,来教化什么……用一种 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小说中的人物……不要当时 代代言人,要当民间工匠,甚至不要把自己当 成一个好的老百姓。”[1] 在《晚熟的人》中, 莫言没有以精英般的俯视姿态归来给民众以启 蒙,而更像是一个乡土的孩子面对故乡的变化, 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面对柳卫东出走又归来 的惘然若失, 面对覃桂英炒作计划的无奈拒绝, 面对擂台现场被突然递话筒的不知所措,面对 蒋二无奈发出“继续晚熟吧”的讽刺,都是作 者不知所措情绪的流露。
由此可见, 《晚熟的人》较之于莫言之前
扎根于高密东北乡的原初化叙事视角,转变为 返乡知识分子视角,适应了莫言乡土小说叙事 重点的转移,由表现乡土社会的原始精神到反 思当下乡土社会的新问题,由彰显奇异化色彩 到突出写实感。同时,这种返乡知识分子视角 虽较之于之前深深扎根于故乡的定位,带有冷 眼旁观的意味,但大方向上并不脱离民间立 场,面对故乡的新变化,他像一个迷路的乡土 之子。
二、观看方式的转变
叙事视角一般分为内视角和外视角:内 视角指的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来叙 事,外视角指的是故事外的叙述者用自己的旁 观眼光来叙事。从“作者—叙述者—叙述对 象—读者”这个链条结点来看,内视角缩短叙 述者与叙述对象的距离,便于读者真切感受叙 述者细腻的情感变化而深陷故事之中;外视角 缩短作者与叙述者距离,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 己的想法。
《白狗秋千架》《蛙》等作品采用第一 人称内视角;《老枪》采用第三人称内视角, 借“他”的意识流涌动展示家族往事;《红高 粱家族》采用第三人称内视角聚焦——以爷爷 奶奶的视角描绘那段峥嵘岁月; 《丰乳肥臀》 中主要以上官金童的内视角聚焦为主,在第一 人称和第三人称中间来回转换; 《檀香刑》和 《生死疲劳》等作品将全知视角与多元内视角 聚焦叙事相结合,即在不同人物间进行切换, 先说明这一部分主视角是谁,然后开始用第一 人称“我”进行叙述。
由此可见,内视角聚焦成为莫言之前小说 中主人公看世界的方式的一种重要选择。内视 角方式立足于具体角色,直接呈现人物当时的 视觉、听觉、触觉与情感意志,强调人身体原 始存在,展现生命的原始张力。
而《晚熟的人》则以外视角观察为主,小 说中的“我”主要是处于边缘位置的见证者, 与其所观察的对象并无直接联系。比如《晚熟 的人》中的“莫言”见证了蒋二利用作家经济 和民族情怀炒作起来的事业因为违章建筑轰然 倒塌的历程; 《斗士》中的“我”目睹了武功 这些年与仇人们的纠葛; 《等待摩西》中的 “我”见证了柳卫东与马秀美一家跌宕起伏的 命运……
《晚熟的人》所采用的第一人称外视角, “一方面从外部观察视角出发,便于传达作者 对于乡土新变客观冷静的思考;但另一方面, 主人公自己也会成为卷入故事发展的一员,从 自己的经历中生发出对被观察者的同情或其他 情绪”[1]。后者也是第一人称作为外视角的特殊 之处。
比如在《地主的眼神》 一文中, “我” 在结尾对于曾经被历史捆绑的思维方式以及对 于人性善恶的分辨做出了反思: “我知道很多 地主不是坏人,但我也知道,这个孙敬贤的确 不是一个好人,这其实和他的地主身份没有关 系。”《红唇绿嘴》的结尾处插入了“我”回 复“高参”邀请“我”买谣言的信息时复杂的 心理活动, “我”本想对于“高参”一系列毫 无良知的行为进行针锋相对地反击,最后无奈 还是回了“谢谢,我不买”简短的一句话。此 处的内心独白透露出“我”的憎恨与无奈。
三、变化原因
本文受《外视角与观察者——莫言〈晚熟 的人〉叙事艺术新变》一文启发,该文认为莫 言作品发生的这一系列变化是由于“莫言日渐 精英化的社会身份使得他和普通农民之间产生
了裂缝,因此莫言的书写只能由‘会讲故事的 农民转变为‘观察农民”[1]。
莫言说:“‘还乡视角虽说是旧的,但 因为人变了、时代变了、故事变了,这个视角 就有了新的含义。”[2] 由此可见,叙事视角转变 的根源是叙事对象即乡土社会本身发生了变化。
莫言远离故乡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受 到商品经济、网络科技等新元素的入侵,故乡 发生了诸多新变化。乡土社会滋生出对于现代 性元素迷恋与崇拜的情绪。而莫言笔下的“农 村新人”本来就残存着传统小农思维中封建、 保守、盲目等落后的元素,又在新元素的刺激 下以新的形式暴露出人性之恶,比如在市场 经济原则的渗透下养成了重利轻义、拜金利己 的性格;被网络表面上的同质性与平等性激发 起从边缘进入中心的渴望,在网络大军中盲目 跟随,逐渐迷失自我。《晚熟的人》一篇流露 出对于作家经济、投机分子的无奈——蒋二非 法用地开公司,更是利用“莫言”的名人效应 进行炒作,并利用民族情懷办擂台吸引眼球。 《天下太平》中“比芭蕉还大一圈”的鳖是化 工厂污水滋生出的变异物,而老板自己在获得 利益后“在青岛、威海买了房子,随时都准备 迁走”。精致利己主义的现代丛林法则代替了 淳朴真挚的乡情。《红唇绿嘴》 一篇中“高 参”利用网络成为“意见领袖”敲诈政府,将微信公众号作为自己的“唇”和“嘴”,利用 网络水军制造谣言、博取流量。
由此可见,在现代性元素浸染下的农村社 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于其中纯朴善良的 原始人性在无形中消散。故乡的原始野性和淳 朴的情感记忆对莫言来说曾“是一个久远的梦 境,是一种伤感的情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也是一个逃避现实生活的巢穴”[3]。然而,“急 遽转型中的乡土中国逸出了乡土作家们既有的 ‘乡土经验模式,曾经熟悉的乡村逐渐变得 陌生起来”[4] ,莫言意识到时代大环境下乡土社 会的新变,并产生了对于乡土的怀旧情绪和对 于中国乡村未来发展方向的忧虑。《等待摩西》 结尾说“一切都很正常,只有我不正常”,随 后, “我”转身离去,并没有与一直盼望归来 的柳卫东见面。这里正表达了作者对当下中国 乡土社会巨大变化怅然若失的感受, 难以面对, 难得其解。
四、结语
“讲述当代故事、表达本土经验既是时代 赋予文学的历史使命,也是时代给予个体作家 的高难度挑战。”[5] 如何讲好当代故事是每位 作家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文以《晚熟的人》还乡视角为研究对 象,为当下乡土写作探究新的可能性。莫言探 索出了一种乡土写作的新姿态,即既非高高在 上的批判与启蒙视角,亦非单纯扎根其中对乡 土历史进行回忆,而是取得了入乎其内又出乎 其外的平衡,冷静直面现实的同时又与人物共 情,表露自己的情绪与思考,为如何呈现社会 转型期的乡村变化、捕捉新的生活经验、塑造 乡土新人形象提供了新思路。
[ 作者简介 ] 李美潼,女,满族,河北承德人, 南开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1] 出自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 《当代作家评 论》2002 年第 1 期。
[1] 出自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北京大学 出版社 2019 年出版。
[1] 出自董笑《外视角与观察者——莫言〈晚熟的人〉 叙事艺术新变》, 《社会科学动态》2023 年第 1 期。
[2] 出自张鹏禹《莫言:我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人 民日报·海外版》2020 年 9 月 4 日。
[3] 出自莫言《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 《当代作家评 论》1993 年第 2 期。
[4] 出自丁帆《中国乡土小说的世纪转型研究》, 人民 文学出版社 2013 年出版。
[5] 出自向荣《文学当下性与历史感——读中短篇小说 集〈花儿与手枪〉》,《光明日报》2017 年 1 月 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