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学视角下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进展

2024-05-17 20:21周诗思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中华文化心理学

周诗思

(川北医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近年来,有关心理健康的话题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国家教育部、卫健委等多个部门制定了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方案,揭示了其内容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与和谐有利于自我调节和良好品质的建立,从而有助于个体应对各种复杂情形和挑战,不仅给个体的生活工作带来影响,还是影响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民族向前发展的因素。

心理学作为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对其的研究和认识不仅局限于生物遗传、自然属性,在社会属性方面对个体心理活动和认知的研究同样受到学者的关注,如文化心理学家强调文化、哲学、环境等因素对个体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影响[1]。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亚洲乃至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人们可观察的外在,如服饰、语言、习俗等有所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个体在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等内在心理特征方面也有着深厚的文化烙印[2]。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及文化因素对心理和行为影响的重要性无疑成为近年来我国文化心理学发展的动力。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最初采用的观察法、访谈法、民俗分析法等来解释文化对社会生活中的个体的影响,逐渐发展为以价值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来分析对比文化差异在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几十年来,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时间的推移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下的不同思维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对个体心理特征的影响受到大量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即东方文化影响下的个体思维倾向于辩证、矛盾、整体的特点,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个体思维更多具有线性的、非矛盾的、排中的特点,并且在解释和分析思维差异的原因及思维差异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3]。

1 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人们在思想、观念、生活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综合,对其中生活的人们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于一个观点的利弊,有人只接受一个方面,也有人利弊都认可。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研究表明,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个体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4]。通过进一步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回顾,许多理论和研究较好地分析和解释了文化差异下思维方式的不同。

1.1 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

早期关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探讨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思维的不同特点。根据Triandis等人的观点,集体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式,人们重视群体间的和谐,崇尚集体的目标和方向,且注重群体之间的联系,辩证思维方式是适用于集体主义文化的认知工具,用以实现群体间的和谐,缓解社会冲突和矛盾[5]。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个体通过采取适中、辩证的观点来应对矛盾对立的事件,这种思维方式适应于中华文化背景,并且是长久以来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另一种观点认为,东方人对于社会交际和人际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具有更强烈的态度和意识,Markus 等人认为东方人拥有更强烈的互依自我,西方人更倾向于拥有独立自我,独立自我与互依自我被认为是和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有联系的影响因素,也是文化差异和认知风格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6]。

1.2 传统哲学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不能完整地解释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Spencer-Rodgers 等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拉丁美洲人没有展现出明显的矛盾自我评价,也就是说已有理论不能充分解释东西方思维的差异,而进一步研究发现了传统哲学思想对其地域内生活的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7]。传统哲学思想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者发现具有辩证、矛盾等特点的思维方式与中华文化中传统哲学,道教、儒家思想相关联。道教思想中对“阴”“阳”两极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换的解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观念和认识。世界是矛盾且持续变化的,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里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句子,塞翁丢失马匹的故事寓意失与得、悲与喜的相互转换,事物的变化性,这些都印证了中华文化中传统哲学思想对人们的影响。Nisbett 等人也提出,相对于北美,在东亚社会中频发显现出的辩证思维方式根源于道教和儒家哲学传统思想[8]。

1.3 高低语义文化

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另一种观点来解释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观点以东方高语义文化和西方低语义文化为基础。Hall 在早期探讨文化和交流的关系时指出了“语义”这一概念,语义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们能够从纷繁的肢体语言形式和不同的口头表达习惯中获取真正的意义,后来也有研究者对其有相似的解释[9]。当一个社会具有高语义文化时,人们很少重视内容本身,而是对沟通交流行为的背后没有表达的意义和不用言辞表达的暗示更为敏感。处于低语义文化社会背景下的人们,更倾向于信赖以内容本身为基础的沟通行为。心理学研究者在实验研究中也指出高低语义文化和内容本身的关系。

一项以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为研究对象,调查辩证思维的研究中发现,日本被试者在测量下得分最高,而已有的集体主义和哲学传统影响思维方式的观点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10]。日本是世界最高语义文化国之一。就语言表达中关于某一事物而言,比起汉语,日语更多省略该事物,而从上下语言背景中猜测体会该事物,从这方面来说日本语义高于中国[11]。当人们遇到矛盾时,可以通过语义的含蓄来化解,因此辩证思维更容易在高语义文化中得到加强,这也成为学者们用高低语义文化来解释不同思维方式的原因。

2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测量

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群体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近几十年来,文化心理学家采用跨文化、情景实验等不同研究方法对于中国人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的特点做了许多探索和努力,并阐述了中国人看待问题的独特方式取决于文化背景下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

2.1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

由来已久的辩证思维有许多不同的类型,Spencer-Rodgers 等人认为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并非高层次的思维升华,也不是简单的非逻辑思维,而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矛盾、变化和中和性三种特点[12]。人们通常看待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万事万物是由既联系着的又对立的事物组成的矛盾统一体,同时世界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得与失没有永恒,是不断变化和转换,而中和性这一特点体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们用“中和”调节内心化为平常,也是与外在世界互动的方式[13]。

除此以外,在文化和认知文学领域,常描述整体思维是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东亚人思维的特点,分析性思维是西方思维的特点之一。整体思维是一种广泛的具有统领作用的概念,它能帮助解释跨文化和同一文化内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整体思维论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着的并以一种流动的形式存在,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相对立的部分同时存在于事物之中,并倾向于关注事物的整体特点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特点。文化心理学也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Nisbett 等学者提出,对于事物的看法是否具有整体性,是区别东西方文化中人们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14]。而不同于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则,分析性思维倾向于把事物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剥离出来,分析事物自己的特性,集中于某一个特性。

2.2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测量

通过文化心理学家的多年研究,摸索出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编制了适用于测量中国人思维方式的量表,对于中华文化心理学的推进和发展无疑是重要的基础。彭凯平等人编制的辩证思维量表,在国内外许多研究中比较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15]。侯玉波编制的整体思维量表,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总结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信效度良好[16]。赵志裕、吴佳辉等人经过多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诠释和理解,参照西方心理学的建立,编制了中庸思维量表,在我国心理学研究中适用性良好,推动了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进展[17]。

3 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

几十年来,学者们在拓展文化心理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诠释了中华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思维方式与行为活动、心理特征、情绪体验等方面的联系也取得了众多进展,有助于人们理解不同文化下的行为差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人们的交流与适应。

3.1 思维方式与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维持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心理特征。心理韧性是当面对困境或逆境,经历创伤性、负性事件时,个体的心理的复原和适应能力[18]。对心理韧性的研究最初为特质理论,即一种与生俱来、不易改变的心理特质,发展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文化因素便是其中一种。跨文化心理学家对于心理韧性的研究,多从不同文化背景来比较不同群体的心理韧性。研究表明,美国文化背景下个体拥有高独立自我概念,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拥有高互依自我概念和高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在高互依自我概念的中国文化和心理逆受能力的关系中,起到了调节作用,也证明了文化背景下的辩证思维与心理韧性的关联性[19]。

应对柔韧性的研究中也指出了其与辩证思维的关系。应对柔韧性是指在面对外在变化的境遇时个人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以满足不同需求的一种内心规划。应对柔韧性包含三个要素:灵活的认知评价、灵活的认知模型及使用适宜情景的策略。研究证明,应对柔韧性较高的个人,更有可能按照自己的可操作某事件的能力来区别对待不同的压力情形; 而低应对柔韧性的个体在大多数情形下倾向于使用某种特定的应对策略。研究者选取不同地区的中国人为研究对象,用问卷与实验结合的方法对应对柔韧性和文化背景下的辩证思维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辩证思维与应对柔韧性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在应对不同压力事件时,拥有高辩证思维的个人倾向于展现出较高的心理柔韧性[20]。

近期心理学研究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对我国大学生中庸思维和心理韧性的关系做了跨情景的调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了中庸思维与心理韧性关系的理论模型[21]。通过该项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文化背景下中国人思维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同时部分解释了中庸思维影响心理韧性的路径和原理。

3.2 思维方式与自我概念

文化心理学认为,自我概念具有文化属性,是人们与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具体说来,东方文化更重视外在事物的和谐及人际关系的连接。人们的自我概念更容易受到不同情境的要求和群体间规范的影响,有学者提出东方人的自我概念具有互依性,定义自我时常常考虑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同时也指出其影响下自我概念的不一致性较强[22]。有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对于自我概念不一致性具有更高的觉察阈值和忍受阈值。同时,研究者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自尊、自我概念和幸福感之间关系的跨文化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展现出较低的自我概念稳定性,而辩证思维调节了文化和自我概念稳定性之间的关系[23]。该研究也提出,对于高辩证思维的文化群体和源于内心辩证思维的个人,自我概念的完整性可能依赖于对立情境出现时内心的平衡及积极与消极的认识、情绪、经验共存于内心时的一种和谐。

3.3 思维方式与情绪体验

在中华文化中有“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塞翁失马”“苦尽甘来”这样的成语故事,用以指代事物的两极转换的可能性及情绪变化的不确定性。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东方人更容易体验对立消极的或混合一体的情绪,研究者将这种情绪称为情绪复杂性或辩证的情绪[24]。也有研究者用量表以中国人和美国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情绪复杂性的不同文化特点,结果表明辩证思维在情绪复杂性的跨文化差异中起到了调节作用。同时,有研究选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者,调查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情绪的特点,结果表明,辩证思维影响下的个体情绪体验现出不极度喜和悲的特点,也就是情绪体验感较为中和,且这种辩证思维影响下的情绪体验与较少的身体健康症状呈现出相关性[25]。

3.4 思维方式与焦虑抑郁

抑郁焦虑是常见的心理精神疾病,不仅作用于个体的情绪和心境,同时对个体生活、社交和身体健康产生影响。抑郁焦虑问题是人们心理健康状况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研究从人格特质、生物遗传因素等方面解释抑郁焦虑,同时有心理学家也关注到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一项研究中,以8 000 名中国大学生为被试以问卷研究方法,并用60 名抑郁患者为被试以实验干预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华文化背景下中庸思维与抑郁症和焦虑症呈明显的负相关; 在实验法的研究中,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被试者接受为期8 周的中庸思维的干预训练,在实验组的训练过程中介绍了中庸思维的理论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中庸思维,用实际的生活场景加以练习,研究结果表明训练中庸思维的实验组对抑郁症的缓解更有效果[26],这也说明了在中华文化背景下中庸思维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4 总结与展望

几十年来,经过研究者的努力,推进了文化心理学发展的步伐。文化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学者们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分析、理解和解构中华文化与群体心理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贡献。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文化汇聚加深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地遗落在历史的坐标中,而是以不同的形式浸润着中华民族。对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在当前的历史潮流中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文化对人们的心理活动、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着自己的文化特点。通过心理学研究者的努力,编制了适应性良好的中国人思维测量表,思维方式与中华文化背景下群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梳理有助于以后研究的推进。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多用横断面的研究方式,较少使用纵向的研究方法分析思维方式与心理活动的关系。同时,研究多以中华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为被试者,而不同年龄层,如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不同职业群体等一些心理健康风险较高的群体受到文化心理学的关注较少,这也是未来文化心理研究发展的方向。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中华文化心理学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