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剧本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

2024-05-17 20:21范文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红色大学生教育

范文洁

(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确保我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青年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在青年群体中形成、受青年群体喜爱并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的文化形态,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

“剧本杀”是一款风靡于青年群体的社交推理类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剧本演绎和推理辩论的方式,在游戏主持人的引导下沉浸式体验剧情、推理真相。《2022—2023 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发展现状及消费行为调研分析报告》 显示,2022 年中国剧本杀行业的市场规模为238.9 亿元,同比增长40.4%,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和剧本杀产业链逐渐完善,预计到2025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市场规模将增至448.1 亿元,“剧本杀+文旅”“剧本杀+剧场”等“剧本杀+”新业态也逐步崛起[1]。“红色剧本杀”即“剧本杀+红色教育”,将红色教育内容融入“剧本杀”这一形式,在新颖的玩法、无负担社交和沉浸式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四史”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1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各大高校重视红色文化育人氛围的营造,修建红色广场、打造文化长廊、组建红色讲解员队伍;大力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编写出版红色读物、创作红色文艺作品、开设红色精品课堂;积极举办红色文化活动,开设红色放映室、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彰显了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底色,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仍存在以下困境。

1.1 缺乏特色,吸引力不足

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活动同质化、形式化严重,趣味性、吸引力不足。部分高校对红色资源内涵挖掘不足,校园文化活动相互复制的文化,活动“表面化”“硬融入”,导致学生往往出现“身入心未入”的情况,无法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沉浸体验。校外参观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实践活动中,讲解内容往往叙事宏大,缺乏生动细节和互动环节,难以引发共情。看似新颖的网络红色教育活动,多以短视频、微图文等形式呈现内容,表面上确实迎合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但碎片化、无序化的信息容易造成对历史一知半解的偏见[3]。

1.2 被动灌输,主动性不足

在课堂讲解、文献阅读、影片观赏、讲解参观等教育模式中,大学生始终以第三者甚至是局外人的角度接受教育内容。一方面,作为被动接收教育内容的角色,大学生对于革命历史的认知浮于表面,对历史事件蕴含的革命精神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对榜样人物彰显的家国情怀缺乏高度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在随时争夺注意力的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效果过度依赖于学生是否对教育内容感兴趣、注意力是否集中在教育内容。

2 “红色剧本杀”蕴含的教育价值和时代特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0 年)明确指出,教育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重中之重,要落实将先进信息技术与优质资源融入现代教学中[4]。而“剧本杀”具有社交性、沉浸性、主体性、故事性等特性,是可开发应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思维,提高注意力;可以拓展教育情境空间,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可以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以第一视角投入剧情,从旁观者变为主角,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导向;可以丰富主题教育的形式,根据教育需要创作相应剧本。此外,“剧本杀” 的特征使其与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呈弱抵抗关系[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把握这一机遇。

2.1 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以《兵临城下》《与妻书》《北国之春》等为代表的红色剧本杀作品,是以中华民族抗战史和革命史为核心,选取其中的革命事迹为背景,把红色文化注入新形式之中。2021 年10 月,人民日报刊发《激发新兴娱乐正向价值》文章,充分肯定“红色剧本杀”的“跨界”尝试,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赓续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激发更多正向价值[6]。红色剧本杀的核心本质就是对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的沉浸体验,具有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深刻内涵,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景空间,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有形的课堂教学转向润物细无声的“大思政教学”。

2.2 符合教育规律,加强思想引领

感知、注意、同化和顺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对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7]。红色剧本杀通过主持人讲解和剧本阅读,让学生感知教育信息; 通过厘清剧本故事线和人物身份让学生进一步加工感知的信息,从而产生有意注意并保持专注;通过发言和辩论让学生带入角色,从而将教育信息同化为自身的认知; 通过完成任务推进情节让学生深入沉浸,产生高度的情感共鸣和思想感悟,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红色剧本杀经过了认知的4 个过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可以帮助大学生将教育内容转化为个体意识。

2.3 融入青年群体,彰显时代特色

新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有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高校大学生作为伴随各类新兴事物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兴趣阈值较高,有较强的猎奇心理。同时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导致人际关系疏离,社交主动性较差,但有较强的社交情感需求。红色剧本杀以角色扮演的模式激发兴趣、拓展社交,以推理辩论的规则促进交流互动,以沉浸剧情的方式丰富情感体验,广受青年大学生喜爱,具有鲜明的青年文化特征,是新时代打好“人才培养拉锯战”的有力法宝。

3 “红色剧本杀”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难点

“剧本杀”作为一种桌游形式,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新的尝试。目前市场上涌现出一些优秀作品,一方面由于商业营利性,组织大学生普遍参与体验需要巨额经费;另一方面,部分由政府部门牵头制作的剧本杀数量较少,且只在固定地点应用,如成都高新区芳草街道定制的《惊蕾》只在该街道应用,上海市委和静安团委联合奇闻密室出品的《红色恋人》在上海各党支部应用,导致活动覆盖面有限。此外,网络上也涌现出较多“红色剧本杀”,但由于内容粗制滥造、价值导向异常、带本主持缺位等,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部分高校开始自行创作“红色剧本杀”,如浙江音乐学院成立“回声红色潮流文化工作室”,打造出原创剧本杀《回声》,在校内每周开放三场免费体验活动,切实提升了活动参与度、覆盖面和实效性,为“红色剧本杀”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原创“红色剧本杀”模式的借鉴推广过程中,存在以下难点。

3.1 掌握创作技巧,内容有效融入

不少教师从未接触或较少玩“剧本杀”,青年大学生虽是“剧本杀”游戏的常客,但从娴熟的玩家向优秀的创作者角色转变并非易事。如果将红色故事生硬地套入剧本杀模式,会导致内容和形式 “两张皮”的现象,让玩家产生角色剥离感,无法沉浸于情节与角色情感,甚至产生“换汤不换药”“形式主义”的厌恶感。因此,创作团队要深刻把握认知规律、大量学习创作技巧,通过清晰缜密的逻辑推进和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多感官刺激,打破学生对革命历史“书本化、知识化”、尊重历史但情感疏离的刻板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结构、参与教育过程,实现对教育内容由“同化”到“内化”的转变。激发学生的情绪感受,使其在强烈的体验感悟中不断加深对教育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3.2 保障剧本质量,站稳政治立场

目前,剧本杀作为新兴产业,市场火爆,作品大量涌现但质量良莠不齐。2021 年新华社发文批评一些商家为获取热度,在游戏场所和剧本内容中宣扬暴力、灵异,价值导向严重错误[8]。同年光明网发文指出,行业的急速扩张暴露了剧本剧情雷同、内容劣质、创新性不足等创作短板,剧本杀要发展,就要打造好剧本,满足精神需求、杜绝负面价值观,潜移默化提高玩家的思想境界[9]。“红色剧本杀”的鲜明特征就是政治性和教育性[10],红色剧本杀指导教师和学生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文化涵养,鼓励文史类、思政类教师和学生参与剧本创作,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在借鉴时严格筛选作品的质量,在创作时严格把控剧本内涵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让主流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3.3 培养剧本主持,提高游戏体验

“剧本杀”主持人又称DM(全称Dungeon Maste),是在游戏中负责分派角色、主持流程、推动剧情、掌控节奏和最后复盘的专业人员。在非剧本因素中,玩家的体验主要靠主持人带动,优秀的主持人会带动游戏氛围,增强游戏的体验感。2022 年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2023 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发展现状及消费行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36.7%的网民认为剧本杀的主持人专业程度有待提高。“剧本杀”主持人需要对剧本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对情节推进有良好的表达、对玩家情绪有细致的把控,才能引导玩家完成沉浸式体验的心理共鸣。因此主持人可以从创作时期便共同学习,以确保对剧本的深度理解,同时借鉴现有的主持人培训评估体系,在试玩中不断锻炼提升带本能力。

4 “红色剧本杀”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4.1 组建队伍,聚焦内容开发

青年大学生是“剧本杀”玩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新兴娱乐形式有浓厚兴趣,有丰富的游戏经验,掌握一定的剧情铺设方式和线索设置技巧等。在“剧本杀”高端玩家中选拔有创作潜力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展现出故事写作能力的学生,作为“红色剧本杀”创作团队成员。由辅导员担任团队指导,一方面从政治角度和教育高度把关作品的主题,聚焦学生关注的热点、思想的困点和成长的痛点,围绕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选定故事原型; 另一方面从价值引导和品德培养提高作品立意,通过思想冲突、人物抉择等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鸣。剧本内容是“红色剧本杀”的灵魂,要确保其价值性和教育性。团队成员创作前要广泛体验“红色剧本杀”,分析市面上现有“红色剧本杀”的故事类型、推理逻辑和创作技巧等,掌握剧本创作基本技能;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充分了解历史背景、挖掘典型故事。在创作过程中要站稳政治立场,历史事件故事化要保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涉及的历史细节要经过严格考证,剧情设置中所有线索要逻辑严谨、层层深入,矛盾冲突要符合历史背景,行动抉择要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4.2 试玩推广,提升教育实效

作者所带团队经过多轮讨论,决定选取淞沪会战作为剧本背景进行故事架构,初创《迷城·上海》“红色剧本杀”,涉及大学教授、千金小姐等7 个人物角色,讲述青年人守家卫国,为抗击外敌不怕牺牲的英勇故事。先在小范围试玩,每场收集玩家反馈不断修正剧本,基本成熟后广泛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剧本阅读、讲述辩论、剧情演绎、代入思考等环节沉浸式体验红色故事,自主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真正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深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着复盘游戏、解密历史的想法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活动已开展40 余场,一经发布名额便被抢占一空,学生热情居高不下。活动结束后对所有参与体验的336 名同学进行问卷调研,其中收回有效问卷325 份,涵盖了理工类、文史类、经管类等多学科门类和大一至大四各年级学生。问卷结果显示,98.16%的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能高度沉浸剧情,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100%的学生认同和喜爱这一思政教育形式,99.08%的学生在故事推进中感悟家国情怀和青年使命担当。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有学生在游戏中一度感动到热泪盈眶,有学生想深入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有学生迫切想推荐给朋友体验。调查证明,以“理论学习+剧本创作+沉浸体验+价值引导”为思路开发“红色剧本杀”,切实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4.3 梳理总结,完善运行机制

通过《迷城·上海》被青年大学生火爆追捧的现象,证明了“红色剧本杀+思政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和价值,可在“党史学习+剧本创作+推理体验”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一是规范学习资料和学习计划,整理包含书籍、影像资料等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料包”,依托党团三会一课制度和主题班会平台确保学习常态化、制度化;二是举办“红色剧本杀”创作大赛,分剧本创作、版式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场景设计等板块,组建创作团队、孵化更多优秀作品,引导不同学科的学生在故事创作和场景搭建中深入学习党史、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是打造育人共同体确保作品质量,引入思政课教师和红色基地讲解员等力量共同指导学生创作,确保政治立场的正确、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融入和红色教育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搭建平台扩大教育影响力,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志愿服务和暑期社会实践平台,推动已完成的“红色剧本杀”作为优质教育资源进中学、进社区,深入各大红色教育基地走访调研,学习革命历史,盘活红色文化资源。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红色剧本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探索出青年亚文化及新兴业态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可进一步尝试将“红色剧本杀”与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大学生思政教育平台深度结合,与纪念馆、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思政教育单位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VR 和AR 技术,从资源挖掘、人才培养、创作平台、合作对象、技术支持等方面,加强“红色剧本杀”的创作、运营和体验,不断挖掘新亮点、新特色,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红色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