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战和
癌症是怎么得的?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众所周知,大多数癌症的发病原因还没有明确,但一个基本共识是,癌症发病不是某个单一因素,而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谓多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内因)、环境因素(外因),而环境因素泛指各种外因,又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生活方式等。
癌症与饮食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致癌物的等级划分情况。
1类致癌物:对人确定致癌。
2A类致癌物:对人很可能致癌,此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但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2B类致癌物:对人可能致癌,此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但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但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怎样的吃法最容易致癌?
1.吸烟喝酒,错上加错
烟、酒均为1类致癌物。烟草中含有上千种有害化学物质,其中能直接引起癌症的就有几十种。吸烟是肺癌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这已经被大量的研究和事实所证明。吸烟还会增加患口腔咽喉癌、食管癌、胃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二手烟的危害同样不能忽视。研究显示,吸烟者的家人得癌症的概率更高,其中受害最大的是儿童。
喝酒同样增加患癌症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癌症监控报告,指出“要重视饮食,关注酒精在致癌中的作用”,告诫人们酒可能会致癌。研究表明,长期酗酒主要与肝癌、食管癌、胃癌、口腔癌及咽喉癌等有很大的关系。
2.无肉不欢,“欢”出癌症
红肉(摄入)为2A类致癌物;加工肉类(摄入)为1类致癌物。
红肉是营养学上的一个名词,是从肉的颜色上来说的,指的是在烹饪前呈现出红色的肉,具体来说有牛肉、羊肉等,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肉是红肉,含有很高的饱和脂肪。与之相对应的是白肉,指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较低、做熟之前呈现出来的颜色通常是浅色(白色)的肉类,比如鸡、鸭、鹅肉,鱼、虾、贝、蟹等非哺乳动物的肉。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癌症研究机构将红肉归在2A类致癌物清单中,嗜食红肉会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但这并不是说不能吃红肉,红肉富含矿物质尤其是铁元素,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2等。红肉可以吃,但要控制摄入量,不要嗜食。
什么是加工肉?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指的是经过加工的肉,具体来说就是经过盐腌、风干、发酵、烟熏或其他处理,用以提升口感或延长保存时间的肉类,比如香肠、火腿、腊肉等。
在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中,加工肉类(摄入)被归在1类致癌物清单中。食用加工肉制品可能导致大肠癌,明显增加患癌风险,建议尽量吃新鲜肉。偶尔吃一点加工肉,通常问题也不会太大,但要知道,致癌没有所谓安全剂量,只是概率大小不同罢了,能少吃尽量少吃。
3.炸烤腌咸,“香”出癌症
烧烤熏制食品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化学物质如苯并芘为1类致癌物;咸鱼 为1类致癌物;油炸、高温排放为2A类致癌物;腌菜为2B类致癌物。
烤食很流行,满大街都是烤鱼店、烤肉店,香味诱人;以油条为代表的油炸类食品是早餐的标配之一;腌制食物更是受到很多人的青睐。这些食物偶尔吃一下也许问题不大,但建议能不吃尽量不吃、能少吃尽量少吃、不要经常吃。
吃得太咸不只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高盐饮食还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4.过期霉变,“毒”出癌症
黄曲霉毒素为1类致癌物。
食物储存不当或过期,就容易发生霉变,这类霉变过期食物中含某些真菌及其代谢物,如黄曲霉毒素,能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并促进亚硝胺的合成,增加患癌风险,如肝癌。
5.烫饮烫食,“烫”出癌症
烫饮,即65℃以上的热饮(饮用),为2A类致癌物。烫食。烫饮烫食即超过65℃以上的食物,容易烫伤食管黏膜,一旦形成习惯,食管黏膜反复受损伤刺激,易导致慢性食管炎,最终会增加患食管癌等疾病的风险。
6.喜食槟榔,“嚼”出癌症
槟榔果(含烟草或含烟草的槟榔嚼块)为1类致癌物。
有些地方的居民有嚼食槟榔的习惯,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将槟榔列为1类致癌物。槟榔为什么会致癌?由于槟榔较硬,咀嚼过程中可能会机械性地损伤口腔黏膜,这种损伤累积下来,时间一长会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这是一种癌前病变,有可能转变为口腔癌;同时,槟榔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咀嚼后,可能会形成亚硝基(一种明确的致癌化合物)。
7.不良饮食习惯,“惯”出癌症
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重要的致癌危險因素。
有的人吃东西狼吞虎咽、暴饮暴食,不细嚼慢咽,有可能损伤消化道黏膜,产生慢性炎症增生病变,而且消化吸收不良,长期吃得过饱也增加胃肠负担,肠胃功能容易失调。加上饮食不规律,三餐不定时,饿一餐饱一餐或吃得过饱,食管和胃长期饱受摧残,同样有更高的患癌概率。
“民以食为天。”吃得正确,可能防癌;吃得不对,可能致癌。从今天开始,大家一起来注意饮食习惯吧。防癌从细节着手,尽管科学饮食不能保证肯定不得癌,但可以帮助我们降低患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