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机构的质量控制及报告审核策略分析

2024-05-17 03:21刘瑞福
现代食品 2024年4期
关键词:报告机构食品

◎ 张 霞,刘瑞福

(青岛市黄岛区市场监督管理综合保障中心,山东 黄岛 266555)

食品检测机构工作需要获取相关样品进行实验,并出具完整的报告,才能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食品检测报告存在准确性问题,如数据不全面、结论错误等,需要食品检测机构加强报告审核工作,提高审核效率,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同时,在检测过程中,食品检测机构要开展质量控制工作,健全质量控制机制,做好各环节的把控工作,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标准,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确保获得科学合理的检测结果和正确的结论,提高检测机构的权威性。

1 食品检测机构检验报告质量问题

1.1 检查数据溯源性差

在实验室检测活动中,原始数据的记录工作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导致检测数据溯源性差[1]。例如,检测人员和校验人员签字过于简化;仪器设备的校准证书不在有效期内;使用过期的标准溶液;保留的有效数字位数不能满足标准方法的要求;在记录过程中随意涂改,导致数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原始记录管理不规范,影响报告的有效性和溯源性等。

1.2 检查方法存在问题

在检测工作中,实验室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检验人员会选择自己经常使用的检验方法,忽略客户的要求以及使用标准[2]。例如,在检测糕点中的安赛蜜时,标准要求使用液相色谱质谱法,而一些检验员选择了乙酰磺胺酸钾的测定方法,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此外,一些检验人员使用实验室开发的内部方法,无法获得有效的检测数据。

1.3 报告信息缺失

相关标准规范要求食品检测机构出具检验报告,确保内容真实齐全,数据准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报告信息存在有误的情况。主要是在实验检测前和检测过程中,工作人员的记录不够规范、抽样人员未签名、填写的一些生产者单位名称错误、抽样数据错误、日期混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检测报告的质量和有效性,无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3]。

1.4 检查结论有误

检测结论错误,主要包括产品分类错误和判定标准引用错误。一些食品分类系统比较复杂,一旦选择的标准错误,便有可能将一些合格产品判定为不合格,将一些不合格产品判定为合格,从而影响检验机构的公信力。例如,GB 2760-2014 中熟肉制品的山梨酸限量为0.075 g·kg-1,检测机构检测某火腿肠中山梨酸的含量为0.425 g·kg-1,判定其为不合格。然而,火腿肠属于肉灌肠类,山梨酸限量为≤1.5 g·kg-1。因此,本次检测应该判定为合格。这一错误分类和相关标准引用不正确,不仅会导致生产方和经营方蒙冤,而且难以及时发现一些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2 食品检测机构的质量控制要点

2.1 做好样品管理

样品管理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机构要明确样品管理的各项要点,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加强控制措施,从而保障实验室检测的质量,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①根据国家针对样品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样品采集、运输、接收、存储等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②制定详细的抽样计划,按照计划实施工作,保留相关的记录,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3]。其中,制样需要保证代表性、均匀性。如果检测酒精度、净含量等项目的样品,需要进行完整的定量包装不可拆封,一些特殊样品直接送入实验室进行检测;如果检测铅、镉等重金属样品,可选择陶瓷等不会被污染的工具。

2.2 规范原始记录

①制定详细的责任制并落实于各个岗位中,明确检验人员的具体职责,要求检验人员对检测数据负责。在实验室检测工作中,抽样人员现场填写的样品信息量比较大,很容易出现疏漏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抽样人员要合理分工,设置2 名以上抽样人员在现场开展记录工作,1 人填写相互校核。②加强原始记录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认真记录,规范操作。同时,校核人员需要承担相应的校核责任,仔细校核并进行签字,整理各类数据信息,及时反馈其中问题。③通过定期抽查报告质量,汇总出现的错误情况,要求相关负责人及时整改,逐步提升原始记录管理的效率,减少检测数据因人为因素出现误差的情况。

2.3 构建完善的质量控制机制

(1)在检测人员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程序。检测机构需引进责任制,落实到各个岗位中,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重视,使其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在抽样环节,相关人员需要仔细检查样品的相关信息,及时发现其中错误,并加以纠正。

(2)在仪器设备方面,加强质量控制工作。仪器设备的精确度关系到检测质量,在日常使用中,仪器会出现一定的磨损,导致精确度受损。因此,检测机构需要加强控制工作,定期保养维修,调整仪器设备的各项参数。在使用前,工作人员要进行校准和核查,确保仪器设备性能优良,方可获得精确的检测结果。同时,针对各类软件系统、计量器具、辅助设备等,也需要做好日常管理。

(3)在检测方法方面,优先使用标准方法。在开展检测之前,检测机构需经过验证,确保有能力满足检测方法的各类要求。通过合理控制检测方法,能够有效排除实验室检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发挥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的性能优势,保障整个检测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获得更加精确的结果。同时,检测机构需要根据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选择适用的检测标准。在此过程中,检测人员要熟悉授权范围内的检测参数和标准,掌握适用范围,认真核对检测方法、标准是否适用,以有效排除该环节存在的隐患问题,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检测标准在不断更新。因此,相关负责人需要每年定期更新标准。例如,在某风味豆制品的铅检测工作中,检测数值为0.46 mg·kg-1,国家标准中明确限量值为0.5 mg·kg-1,按标准应为合格品。然而,该产品明示的企业标准铅限量值为0.4 mg·kg-1,当标准出现分歧时,需选择更为严格的限量值进行判定。因此,此产品判定为不合格。

2.4 采用全过程质量控制模式

将质量控制工作落实于实验室检测的全过程,可以把控各个环节的要点,排除其中的不规范操作,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开展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提高检测质量。具体来说,工作人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在分析前,关注样品的合格性和代表性,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在实验分析过程中,加强对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的核查校正工作,进行定性质控和定量质控;在分析后,通过质控数据评价检测过程中的合规化和准确性,出具完善报告。应用全过程质量控制模式,可以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形成科学详细的分析报告,满足客户需求。

在报告生成过程中,检测机构可以采用全过程控制工作,严格把关,提高检验报告的质量。报告的编制审核签发是检验报告生成的核心环节,对相关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编制报告时,工作人员需要仔细核查样品标签,理清样品类别,选择正确的执行标准和判断依据,以保障报告的有效性。

3 食品检测机构的报告审核策略

3.1 审核内容完整性

相关标准要求食品检测报告需要包含多项内容,在审核工作中,工作人员要检验食品检测报告的完整性。例如,报告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合同约定的所有项目,确保合同的完整性;检测报告上应具有唯一性标识;报告上的样品信息、客户信息,需要与合同保持一致;报告上的判定规则、判定标准和限量要求,需要与合同保持一致;抽查检测报告需要与合同对应,确保其符合合同内容和相关标准要求,从而提升检测报告的整体质量[4-5]。

3.2 审核内容合规性

要想确保审核报告内容具备合规性,检测机构要确保检测项目检测标准有效、使用的样品类别在适用标准范围内、相关用章合规。同时,报告用语书写要规范完整,如对于加入添加剂时的稀释比例等信息,要标注清晰。

3.3 审核结果的准确性

审核人员需要借助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分析检测结果是否有可疑数值,如果发现数值异常,要检查检测过程中的具体信息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分析操作及填写是否有误。在此基础上,审核人员需安排复检,在实验室内进行对比分析,确认最终结果。通过开展审核工作,可以及时发现结果中的问题,提高报告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4 审核结论的准确性

报告审核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结合针对性的引用标准进行分析判断,分析报告是否符合代入原则、是否有测量不准确度等情况,确定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GB 2760-2014 要求卤肉中不得添加苯甲酸,而某项检测项目发现卤肉中苯甲酸含量为0.008 mg·kg-1,其可能来自原料酱油。因此,如果苯甲酸含量小于按配方中含有比例折算后的代入值,应当将该项目判定为合格。所以,综合实际情况进行校验,可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合理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检测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检测报告存在各类问题。如数据的溯源性差、报告信息缺失、结论错误等。因此,在具体检测中,检测机构要加强质量控制工作,做好全过程管控,消除整个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检验工作。同时,审核人员要掌握审核标准,注重审核内容的完整性和合规性,确保审核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加强质量控制措施和审核,可以确保食品检测机构形成科学有效的检测报告,提高检测机构的服务质量,保障机构的权威性,从而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保障社会稳定。

猜你喜欢
报告机构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造假必严惩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报告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