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李艳红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健康是人类发展的基石,老年人健康状况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本研究分析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存在的问题,为老年人健康管理及政策制定提供相应依据。
(一)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各年龄段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比以往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2020年,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的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比2010年自评健康状况为“健康”的老年人口增长了29.68%。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自评状况逐渐降低。见表1。
(二)慢性病情况
1.患病率情况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的身体生理机能衰退和多种疾病的发生,慢性病的发病率及患多重慢性疾病的风险也在逐年增长,我国目前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9亿,65岁以上人群达到62.3%。23.9%的老年人存在日常生活能力受限。2015年60岁老年人以上自我报告慢性病患病率情况见表2。
2.老年人疾病治疗现状
60岁以上人群中60.70%会自行用药,75岁以上人群自行用药情况高达62.75%。老年共病用药素养状况不容乐观,老年患者由于年龄较大,身体抵抗能力弱,药物不良反应与成年人药物不良反应有所差异,而且发生概率是成年人的2~3倍以上。由于老年人群用药知识欠缺、养老机构用药指导不足、老年人自身依从性差等原因,使得老年人不当用药事故频频发生。
3.健康行为习惯
生活方式通常与健康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生活方式决定健康状态。吸烟和饮酒对老年人危害较大,老年人轻度吸烟占16.9%,中度吸烟占17.67%,重度吸烟占14.96%;过度饮酒占6.62%;营养不良占10%;肥胖占40%,饮食不合理占50%。吸烟能够加速衰老进程,与冠心病、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发病显著相关,口腔疾病患病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饮酒与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肾衰竭、心衰等有直接关系。睡眠时间的长短、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对生活满意程度、上网、受教育情况以及婚姻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
(三)养老负担与健康情况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年龄人口赡养老人和抚养儿童的负担不断加重。老年抚养比2001年为10.30%,2021年为19%,20年来老年抚养比增长了84.46%。研究预测,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口2050年将达到1159万人。非失能老人约有70%未获得生活照料支持,25.67%未获得精神慰藉,27.37%未获得经济支持。老人中50%以上自认为不健康的老人未获得生活照料支持,24.3%未获得精神慰藉支持,27.3%未获得经济支持。
老年人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养老方式、医疗技术、健康意识、社会支持及经济状况等。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健康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如何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值得关注。
(一)养老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劳动年龄人口的养老负担持续增加,到2050年,10个劳动年龄人口需抚养近8个老年人。家庭是保障老年人颐养天年、健康长寿的最佳场所。随着全球老龄化形势的日趋严峻,更多的国家把居家养老作为解决老年人口养老问题的主要方式。我国现有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和社会支持力度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养老群体。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不足,未考虑到家庭的整体需求和家庭资源配置;家庭养老医疗保障政策不够细化,家庭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到位,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家庭医生服务有待完善;忽视家庭成员照顾老人的政策支持,对于家庭成员照顾老年人的时间支持、服务支持、心理支持等政策相对欠缺,不利于发挥家庭赡养老人的作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使得中青年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照护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通过政府和社会层面的参与以解决养老这一重大社会问题。
(二)慢性病为主要疾病负担
慢性病大多病程长、反复发作,容易造成躯体伤残,从而影响老年人的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约75%的老年人罹患慢性病,患病率越高、患重病的持续时间越长,照料需求越多,家庭照料负担越重,慢性病已成为老年人群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老年人可能会面临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得到关注和治疗。社会支持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老年人的健康都有积极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降低老年人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社会支持水平低可能会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子女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是一个积极因素。
(三)健康行為有待于加强
健康行为对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有积极的影响,行为更健康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更有可能拥有更好的社会健康水平。研究表明,与健康相关的行为可以降低健康风险,从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良好的社交活动、稳定的经济收入、理想的体重、不吸烟、规律运动等健康行为能促进老年人健康。
(四)养老人才的短缺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与影响,家庭规模主要为“四二一”的主体类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经受冲击与挑战,家庭照料能力满足不了老年人的照料需求,养老人才存在较大的缺口,相应老年人群即为养老照料困难群体。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医疗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可能会导致医疗资源的紧张和分配不均。
(一)完善和落实养老相关政策
健全家庭养老的政策支持体系,推进家庭成员整体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老龄津贴等经济保障政策建设,重点推进为家庭中有重大疾病、遭受意外事件的老年人提供经济和服务援助,包括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适老化改造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经过试点地区的实践,在资金筹集、参保范围、保障对象、评估标准、服务给付等环节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仍需要不断完善,逐步扩大制度覆盖面、覆盖人群,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城乡覆盖、失能失智者的覆盖,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与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指出,须提升社区与家庭的适老化程度,有序开展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倡导具备条件的地方针对经济困难的失能、残疾、高龄等老年人家庭进行无障碍以及适老化的改造项目。研究表明,城市、社区及住宅环境对老年人健康有着显著影响。安装防滑地板、扶手、扶手电梯等适老化改造措施,能够为老人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和便利的日常生活设施,有效预防老年人发生意外伤害,促进老年人的独立自主,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老年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投入,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方便老年人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老年人与家庭医生签约,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指导。优化医疗保险制度,提高老年人的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减轻医疗负担,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二)推进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及服务走进老年人的生活,在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有智慧家庭养老、智慧机构养老、智慧社区养老、智慧旅居养老、智慧小镇养老等五种智慧养老模式。今后须进一步加快“互联网+”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智能终端+人工服务”模式,可使老年人健康指导、慢病管理、安全监测、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健康服务更加便捷高效。针对老人需求开发设计出简单易用、安全可靠的智能养老产品,加大老年人信息技术使用培训,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使养老服务更加便捷、个性化及人性化。
(三)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能够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理解力、健康素养水平降低的情况不可避免。可通过健康教育机构、家庭、个人、政府等多方合力,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定期围绕健康生活方式、营养指导、合理用药、常见病防治、心理教育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有效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
(四)加快推进高质量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
政府层面应积极探索和出台健康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相关政策,加大招生就业政策支持力度;职业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育人体系,着重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护、慢病护理、康复照护、心理慰藉、养生指导、智能管理等;完善养老服务人员培训体系,帮助他们提升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时改善待遇,提升养老从业人员荣誉感和幸福度,从而为老年群体提供高质量的健康养老服务。提供家庭照顾者培训、支持和奖励措施,鼓励家庭成员照顾老年人。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和陪伴服务。为照顾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提供就业支持和职业发展机会。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家庭养老的‘情与困-基于代际支持与河南老年人健康实证分析”(项目编号:242400410409);河南省终身教育课题研究项目“‘互联网+社区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干预效果的研究”(项目编号:豫教[2023]70170);河南省终身教育课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豫教[2023] 70171社区院前急救技术课程构建,);河南省终身教育课题研究项目“终身教育视域下老年慢病人群自我護理教育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豫教[2023]70169);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高职《老年护理学》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WJLX2023192)。
(作者单位:1、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