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非要告老还乡?

2024-05-16 12:53万物知识局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4年3期
关键词:臣子京城皇帝

万物知识局

在古代,封官进爵那是无数读书人一生不懈追求的梦想,尤其在京城当值,那更是在官场食物链的最顶端。

京城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生活条件自然属于上乘,那为什么那么多官员在退休后不愿意留在京城生活,而非要告老还乡呢?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早在夏、商时就已经存在,官员一般在达到一定年龄或完成一定的公职任期后,就有资格申请退休。

退休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就无法解决官员的老龄化问题,也会影响统治的效能。

而且如果对退休官员缺少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势必也会影响到退休官员的利益,不仅会给在职官员带来后顾之忧,还会影响到正常的新老交替。

官员退休时,政府会根据其级别和贡献发放相应的退休金,并为其提供一定的福利待遇。此外,退休官员还有机会接受政府安排的养老、医疗等服务,保障其晚年生活。

以宋代为例,对于那些贡献较大的官员,除了按制給俸之外,中央还会增秩或为宫观官,甚至恩加子孙。

先秦时,我国官员的退休制度就形成了,即年满七十而致仕。

也就是说,官员年满七十才能退休,但我们要知道一个前提,那就是由于落后的生产力,古人的平均寿命非常短。

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就算是很多养尊处优的皇帝们也熬不过早逝,能不能活到70岁都是个问题,更用说七十岁才能退休了,恐怕大多数官员都是死在在职期间呢。

这样一来可能就很好理解,为什么那些官员退休后都执着于回乡了。

这些人为朝廷操劳了大半辈子,一年回不了家乡几次,常年与家人分别,好不容易熬到退休了,又怎么不想回到故乡呢?

当然,这也与中国自古以来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乡里的重视观念息息相关,也就是我们说的“落叶归根”。

告老还乡的风俗其实也体现了官员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老人的孝道观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家族观念及“孝道”“敬老”的传统价值观相契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京城担任京官的人,回到故乡后,在乡邻之间的地位必定不一般,他们更能得到乡亲们的信任和爱戴。退休之时,他们当然更愿意回到家乡。

告老还乡也是官场之中的人们最终对归田隐居的追求,远离世俗的纷扰,过上淡泊名利的生活。受到陶渊明的深远影响,几乎每一个文人都渴望像陶渊明那样过上宁静自然、与功名利禄无争的生活。

虽然前半生,他们迫于生计的无奈,只能在官场中沉浮、博弈,但是许多文人士大夫最终都还是会对这种功利生活感到厌倦,他们希望能够摆脱功名利禄的纷扰,过上简朴自由的生活。

同时,官员退休后告老还乡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宋代就有明文规定,官员只要满足退休条件,少部分功勋元老除外其余一律必须告老还乡。这是因为,在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背景下,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王权掌握着绝对的统治权,因此对权力的掌控和维护是封建统治者的根本要求。

在这种政治体制下,皇帝与臣子之间存在天然的对立和矛盾,臣子具有一定的权力和影响力,对于皇帝来说就是潜在的威胁,这不仅直接挑战了皇帝的权威,还可能威胁到封建统治的稳定性。

历史上臣子举兵造反颠覆皇权的案例层出不穷,臣子之间的党派争斗更是屡见不鲜。所以,要求官员告老还乡也等于变相地剔除朝廷旧势力,不留给他们继续在京城搅弄风云的机会。

最后,对于很多年纪很大的官员来说,京城本身就不是一个适合养老居住的地方。京城自古为军事要地和商贸中心,这些因素使得京城的房价较之他处更为昂贵。寸土寸金的说法并非夸张,即使是对于京官来说,购置一处合适的宅子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当然,这里并不包括那些官阶大、权势高的官员。

另一方面,城市糟糕的生活环境也是一个原因,古代的京城往往建立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地方狭窄拥挤,卫生条件不理想,河流水源不足,居民难以获得足够的清洁饮用水,水污染成为常见问题。尤其在没有现代化污水处理设施的情况下,居民将废水排放到自己居住的河流或井水中,从而威胁到整个城市的饮水安全,对身体有很大危害。

而反观乡村地区,环境清幽,空气清新,自然资源丰富,而且人情味浓厚,不像城市中的人际关系那么冷漠疏离。在这种情况下,退休官员更倾向于在清幽的乡村安享晚年。

古代官员退休后告老还乡这一习俗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乡里、个人境界的重视,承载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猜你喜欢
臣子京城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京城之夜,文化之夜
关于辽上京城营建的几点浅见
臣子与飞蛾
臣子与飞蛾
皇帝的怪帽子
京城:请听雕塑家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