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管理垃圾

2024-05-16 12:53王昱珩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4年3期
关键词:打扫卫生垃圾处理垃圾

王昱珩

2019年6月,我国正式颁布了垃圾分类的相关法规,把上海设为第一个试点城市。

从那以后,不少人觉得这耗時耗力的规定实在没必要——垃圾而已,咋还罚钱?还不如穿越回古代呢。没那么多事,偶尔还能吟诗一首,自由自在,多好啊!

这位仁兄,请先别急。穿越是个高风险的开盲盒行为,前面的科普提到过,听懂古人说话也是一个技术活,而垃圾没分类受到的重罚更是能让人成为打退堂鼓表演艺术家。

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垃圾;一群人只要共同生活,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更多垃圾。这不是在骂人,而是很正经地在陈述一个基本事实。

如果大家的素质都很高,那垃圾处理自然不是一件难事。但总有一群自私自利的害群之马特立独行,随意乱扔垃圾,让大家公共生活的空间变得脏乱差。

为了避免这种乱象发生,古代的管理者们也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

虽然无法准确追溯最早进行垃圾处理的时期,也不能明确得知古人对于垃圾处理的态度和措施,但从一些出土文物和文献古籍中,大致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夏商周时期,我国有了初步的城市规模。如果你随手乱扔垃圾,还不幸被逮着了,那么恭喜你,喜提剁手一只。

先别笑,这是真的。《韩非子》记载:“弃灰(灰,指垃圾)于道者断其手”。在夏商周时期生活的人,只有两次乱扔垃圾的机会。

即使有这么残酷的处罚,但是想要大街上一尘不染简直比登天还难。明文规定做不到的,就需要人来“打辅助”了。

《周礼·秋官》就有当时城市管理卫生机构的记载:“条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掌执鞭以趋辟”。

政府专门设立了“条狼氏”,这个事业编幸福指数满满,平时也就是打扫打扫卫生、谁要是想扔垃圾就把他轰走,既能拿工资,面子上还挺威风。

除了“条狼氏”外,周朝还建了公厕。据《周礼·天官》记载:“官人为其井匽(匽,指设立在城市街道旁的厕所),除其不蠲,去其恶臭。”公厕的诞生,让人们也不太好意思随地大小便了,城市也干净了不少。

秦汉时期,居民越来越多,商鞅延续了商朝的“弃灰之法”,只不过没有剁手那么残暴。

《汉书·五行志》记载:“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黥,指在人脸上刺字涂墨)。”现在咱们随地乱扔垃圾,无非就是遭受几个白眼,罚点钱罢了。

但那时候乱扔垃圾,会喜提“无偿脸部刻字”服务,告诉所有人“俺不守规矩,俺乱扔垃圾”。由此可见,乱扔垃圾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不仅疼,还丢人。

唐朝的统治者虽然不会像剁手和在脸上刺字那样,却也心狠手辣。《唐律疏议》中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你要是随地乱扔垃圾,或者把脏水从窗户上泼出去,抓住了最轻罚六十大板;如果执法者看你挺顺眼,纵容了你,他也会连带着受罚。看来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众所周知,唐朝国力强盛,在垃圾处理过程中,总有一些小机灵鬼能发现商机。“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

裴明礼单单靠回收垃圾就能腰缠万贯,颇具有当代破烂王胡永根的风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话确实不假。

走过唐朝,我们来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十分繁荣的宋朝。为了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宋朝的管理者们设置了专门负责打扫市容的机构“街道司”,它下面掌管好几百个穿青色衣服的环卫工。

在开封(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临安)这样的大城市,每天早上环卫工人都全员出动打扫卫生。这种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

《清波杂志·凉衫》里记载:“旧见说汴都细车,前列数人持水罐子,旋洒路过车,以免挨蓬勃。”

细车就类似于现在的客车,好几个人站在前面,拿着水罐子洒水,以免到处都是灰尘。这种场景是不是又似曾相识?

这不就是旧版本的洒水车吗?《清明上河图》中的街道如此干净,看来还是有原因的。

除了有环卫工打扫卫生,还有“倾脚头”把每家每户的粪便运走。《梦梁录》记载:“人家甘泔浆,自有日掠者来讨去……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去,谓之‘倾脚头。”

老百姓不用交物业费就能享受如此待遇,宋朝作为最富有的朝代,果然实至名归。

一街不扫何以扫天下。连大街上的垃圾都能被安排得如此稳妥,难怪唐宋时期中国这么繁荣强大。

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就写道:“行在一切道路皆铺砖石,蛮子州中一切道途皆然,任赴何地,泥土不致沾足。”不得不服,不服也得憋着。

到了明朝,城市管理更加完善了,有了很先进的排水管道,垃圾处理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不只是城市垃圾会被分类、回收、处理,就连每天生产的源源不断的便便,也都会有人捣鼓给农户,让他们用在耕种上。

然而历史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垃圾处理也是。

清末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和人口规模也到达了顶峰。俗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太多人的地方,就有秩序混乱的江湖。

老百姓太多了,城市也太大了,今天这里有偷鸡的,明天那里有打官司的,当官的只能先解决这些紧急的事情,哪还有心思去管垃圾?

《燕京杂记》记载:“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

你不治理并不代表我不扔,大家都把垃圾扔到了街上。久而久之,想想垃圾得堆积成啥样?

当官的也没精力去升级排水系统了,每年开春就得把里面的脏东西挖出来晒晒。臭还好,最要命的是还在太阳下暴晒,双重暴击。

排水管里的东西是啥,请大家自己体会,暴晒后整个城市弥漫的酸爽也请自行脑补,这里就不展开了……

直到光绪末年,可能管理者们也实在忍不住了,设置了“清道夫”,和官员一起整治环境卫生,这才有所好转。

由此可见,古代对垃圾的治理也颇费工夫。

猜你喜欢
打扫卫生垃圾处理垃圾
打扫卫生
垃圾去哪了
我和妈妈打扫卫生
打扫卫生
NO TIME TO WASTE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垃圾处理要多少钱?
倒垃圾
倒垃圾
帮爸爸打扫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