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著名作家、编剧谌容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去世,享年88岁。谌容1935年10月生于湖北汉口,祖籍重庆巫山县,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1951年3月参加工作,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部翻译、编辑,北京市第五中学教师等;1980年8月进入北京市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
“你不应该当作家,应该当医生”
20世纪70年代,谌容开始文学创作,丈夫范荣康(原名梁达)便是她最称职的第一读者。1975年,谌容第一部长篇小说《万年青》出版之后并不顺利。每当谌容在重重压力之下灰心丧气想搁笔时,范荣康便不断鼓励妻子。“他认为我有写作的潜力,不写太可惜了。”谌容在自传中写道,“这也许又是我运气好,一生中得遇知己,而且是自己的丈夫。”谌容夫妇育有3个孩子。大儿子梁左才华横溢(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总编剧),于2001年因病英年早逝(年仅44岁);二儿子梁天是一名出色的喜剧演员和导演;小女儿梁欢也是一名编剧,女婿是著名演员、导演英达。
1980年,谌容发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艰难人生和生存困境,迅速引发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人到中年》荣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等奖,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之一,同名电影荣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谌容本人也凭借该片荣获第5届小百花奖优秀编剧奖。
谌容曾回忆《人到中年》的写作初衷,那是改革开放初期,她想写写那一代中年人,写写那些在单位是骨干,在家庭是顶梁柱的中年知识分子。微薄的收入和累人的劳作使他们不堪生活之重,然而,他们仍然凭着良知尽职于社会、尽责于家庭,满怀激情地迎接新时期的到来,无愧为一代精英。
为创作《人到中年》,为写好眼科医生,谌容去了国内眼科最著名的北京同仁医院,结识了当时的眼科主任。这位主任不仅医术高超,待人更是温言细语、和蔼可亲,是一位值得患者信赖的女医生。谌容随其右,在她的指导下读了一本《眼科学》,又被特许进入手术室实地观看手术。
虽然那是一台小手术,但用针刺破眼膜,也是要见血的。主任让谌容用棉签按住出血的部位,她毫不犹豫地照做了。手术非常完美,术后在洗手池前,主任微笑地對她说:“谌容同志,你不应该当作家,应该当医生。”谌容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你不怕血。”当时谌容只顾看手术的全过程,根本顾不上害怕。其实就在踏进手术室的一瞬间,第一眼看见手术台上的病人,谌容着实被吓得不轻。
巴金父女为她带来人生转折
1978年,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来,谌容满怀喜悦地写完了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当时她在文学界谁也不认识,只认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就把书稿交给了编辑部的老孟。因为字数不够长篇,他们不能出版,可是,老孟同志并没有把稿件退还她,而是积极地四处为这篇小说找出路,结果找到了上海复刊不久的大型文学期刊《收获》。
小说稿放在了主编巴金的案头,巴金甚至没有让作者修改直接就刊登了。从此,谌容很幸运地成为《收获》的作者。这篇小说发表之后,巴金听说这个作者在扣着工资的情况下进行业余创作,就趁来北京开文代会之机,让他的女儿李小林到谌容家中来看望。
那天,谌容的三屉桌上是写了三分之一的《人到中年》手稿,李小林看后非常热情地鼓励她快写下去。她的突然来访给谌容全家带来的惊喜可想而知。从那以后的40年间,李小林不仅是谌容的责任编辑,更是患难与共的挚友。后来,李小林还促成了《谌容文集》的出版。
1980年6月,《人到中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发表之后,她被调入北京市作家协会成了一名专业作家。谌容曾感叹:“人的一生中,个人的兴趣爱好能与谋生的职业相结合是大幸。还是我运气好,这飞来的幸福我得到了。”
(综合《新民晚报》、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