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冬生 朱华明
抗战时期,冯玉祥在重庆坚持团结抗战,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抵制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间,他对从事抗战宣传的孩子剧团关怀备至,让团员们铭记在心。
观看剧团演出后题词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沪东战区临青学校的部分中小学生逃难到沪西恩派亚戏院的难民收容所。虽然陷入困境,但他们并没有悲观消极,而是主动团结收容所里其他难童,教唱救亡歌曲,自学文化,号召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中国共产党国难教育社党组织得知此情况,指示年仅19岁的共产党员吴新稼去把他们组织起来。
9月3日,这些受到进步思想主张影响的孩子,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指导下成立了孩子剧团。剧团22名成员,最大的18岁,最小的8岁。在吴新稼的组织引领下,孩子剧团制定了《孩子剧团宣言》《孩子剧团章程》《孩子剧团公约》等,并创作了《孩子剧团团歌》。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吴新稼奉命率领孩子剧团转移到武汉继续从事抗战宣传活动。1938年春,孩子剧团在汉口大光明戏院举行歌咏宣传演出。冯玉祥在百忙之中观看了演出,他被孩子剧团表演《流浪儿》的歌声所打动,潸然泪下。演出结束后,他挥毫为孩子剧团题词:
孩子团,真快乐,不艰难,放大了你们的胆来把新的国家健(建)。
给团员们上了生动一课
武汉沦陷后,孩子剧团继续向大后方撤退。得知孩子剧团来到贵阳,冯玉祥又亲自到剧团驻地看望,还叫人送来两篓鲜红的蜜桔。
孩子剧团转战苏、皖、豫、鄂、湘、桂、黔、川、渝等九省(市)57个县市,行程约1.6万余里,于1939年1月抵达重庆,居住在沙坪坝歌乐山下赖家桥的全家院子。随后三年,孩子剧团在重庆开展了一系列抗日、争取民主、反独裁的演出活动。剧团每天到机关、街头、厂矿、医院、学校、难民所进行歌咏和戏剧表演,成为大后方抗战宣传一支重要的文艺大军。
抗战期间,冯玉祥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38年12月13日,冯玉祥随国民政府来到重庆,居住在沙坪坝陈家桥白鹤村张家大院,这所院子原为当地乡绅张海南的住宅。1939年初,冯玉祥将该院买下来,取名“抗倭庐”。随后,他携夫人李德全及子女在此居住七年之久。抗倭庐距离全家院子约5公里,冯玉祥经常邀请孩子剧团的团员们到抗倭庐玩耍。冯玉祥积极参加各种抗战文化宣传及筹款活动,在各种集会上发表抗战演讲,撰写抗战书籍。他用实际行动激励团员们树立抗日必胜的信念。
1939年,重庆举办四四儿童节庆祝大会。在孩子剧团干事陈模的邀请下,冯玉祥、郭沫若和陶行知参加了庆祝大会。他们在会上念诗,和孩子们一起唱歌。
1940年春,冯玉祥邀请孩子剧团团员到家中吃饭,当时请吃的是红烧肉加馒头。不知是哪个小朋友光吃馒头心,不吃馒头皮,把撕下来的馒头皮扔在桌子上。吃完饭后,冯玉祥看到桌子上的馒头皮,一言不发,把自己的孩子叫了出来,叫他当着剧团小朋友的面把馒头皮吃了下去。看到这一幕,团员们的脸唰的一下红了,大家都觉得上了生动的一课。
写诗肯定剧团的抗战宣传
冯玉祥虽然军务繁忙,但仍然抽出时间参与以诗歌创作为主的文学活动,并创作了大量诗歌。
1937年8月19日,邹韬奋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该刊是当时极具影响力的抗战代表刊物。冯玉祥积极投稿,并称赞该刊“内容丰富切实,而眼光尤为正确远大,诚为今日抗战中之指针”。1938年,《抗战》三日刊第57期刊登了冯玉祥为孩子剧团创作的诗歌《孩子团》:
孩子团,真能干,演剧歌咏助抗战。孩子团,真正好,不顾死活为国跑。孩子团,真正苦,是谁杀害你父母。孩子团,真正行,献身国家作长城。孩子团,真正难,生活颠沛熬饥寒。孩子团,真奋勇,任何艰苦无所恐。孩子团,真耐劳,努力工作又求学。孩子团,真热心,日夜奔走多殷勤。孩子团,真快乐,抗敌救国不示弱。孩子团,真高兴,各地同胞都欢迎。孩子团,真可佩,你是中华好弟妹。孩子团,真可敬,国家有你必获胜。
冯玉祥曾公开说:“我的诗,粗俗到家了,和雅人们的雅诗比不了。我是个大头兵,把兵字上下拆开,就是丘字和八字,我写的诗就是‘丘八诗。”因此,他得了“丘八诗人”的雅号。冯玉祥的诗通俗易懂,朴实真挚,自成一体,内容多反映百姓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周恩来曾评价:“丘八诗为先生所倡,兴会所至,嬉笑怒骂,都成文章。”郭沫若也称赞他的诗真正实践了当时文艺界提出的“文章入伍,文章下鄉”的目标。
《孩子团》一诗节奏明快、语言朴实,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该诗真实再现了抗战时期孩子剧团的爱国热情和所作所为,对其抗战宣传工作给予了肯定。冯玉祥为孩子剧团题词、写诗并给予关怀和帮助,对孩子剧团的发展及抗战宣传演出产生了重要影响。
抗战时期,孩子剧团还创办了《抗战儿童》月刊,郭沫若题写刊名。该刊成为发动大后方儿童参加抗日活动的号角。1941年,孩子剧团参加郭沫若创作的《棠棣之花》《屈原》等话剧演出,之后又参演著名导演、剧作家石凌鹤创编的反映抗战的六幕儿童话剧《乐园进行曲》。同年底,上演了根据张天翼童话改编的五幕儿童话剧《秃秃大王》(后改名《猴儿大王》),在重庆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各界好评。
孩子剧团在重庆共演出300余场次,约45万人次观看过其演出。这对抗战时期重庆话剧演出的空前繁荣和重庆及全国儿童戏剧创作起到推动作用,奠定了其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孩子剧团用自己微小的力量进行抗战宣传活动,鼓舞各地的人们。周恩来用“救国、革命、创造”三种精神勉励,茅盾称其为“抗战的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郭沫若也评价其“尽可以成为一部抗战的侧面史”。当然,孩子剧团取得的成绩始终离不开冯玉祥的关怀和帮助。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编辑/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