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生态文明教育的高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探索*
——以“无锡河长制认知”为例

2024-05-15 07:26李树民
地理教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无锡市河长无锡

李树民 过 健

(1. 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 江苏 无锡 214045; 2. 江苏省中学灾害地理教育研究所, 江苏 无锡 214045; 3.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其重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使人与自然走向一种相应相合、和谐共生的状态。只有人类对自然给予了道德关怀,生态文明才能真正实现。[1]生态文明教育是变革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的教育,是把生态文明作为价值观和日常行为的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更是基本素质教育,其面向全体学生,融入地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等不同学科,培养学生的生态人格,提高其生态意识,并树立其生态价值观。指向生态文明教育的高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立意,以生态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主体,以学生考察、实验和调查为学习经历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

一、高中地理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意蕴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课程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新要求,具有地理学科特征,是人地关系教育新前沿。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新时代高中地理学科育人的基本内容,是地理学科课程思政的重要形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诉求的积极回应。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在落实生态文明教育中肩负着重要使命。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旨是寻求人地和谐共生。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2]中学地理教育强化学生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3]使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二、河长制的本质及意义

河长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水资源问题、保障我国水资源安全的重要制度创新。河长制是一种流域管理机制,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解决上游和下游、岸上和岸下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问题,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河湖管理保护,保护、发掘河湖文化和景观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辖区内有规模河流5635条。无锡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但传统发展方式在创造“苏南模式”奇迹的同时也逐渐积累了许多环境问题,其中水环境问题尤其突出。2007年,太湖大面积暴发蓝藻,引发了无锡水危机。随后,无锡市开始探索实行以党政领导担任河长的河流治理模式。各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包括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牵头清理整治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取得良好成效,为在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7年以后,江苏、浙江、江西等省陆续探索实行河长制,不断丰富河长制内涵,创新河长制工作方式。

三、真实性学习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路径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多样且具体的实践活动增强个体的学习经验。[4]学科实践是实现学生知识学习向学科素养转化的基本方式。学科实践是对地理新课程改革以来实践取向课程观与教学观的深化,是对学科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变革方向的确认。[5]真实性学习以学生情境化的身体行动为学习的重要方式,[6]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真实情境中,学生通过具身化的学科实践,以知识理解为基础,逐步向科学探究、文化体验、审美实践的实践层次展开。学生在学科实践中,嵌入真实情境,产生真情实感,产生认知与体悟,在体验、探究中逐步掌握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落实生态文明行为,培育生态人格。

为让学生置身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展开行动,认识无锡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构建了“情境—观察—任务—理解—探究—感悟”的学习链,遵循真实性学习实践逻辑,使具身实践指向河长制认知,为“河长制认知”的实践探究活动开发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师生先后走访了无锡市生态环境局、无锡市水利局、无锡市河长办、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实地考察了无锡斗山古生态碑陈列馆、无锡梁鸿国家湿地公园、城市内河(如内塘河、运泾河等)。通过访谈、调查和实地考察,师生初步认识了太湖流域、无锡河流基本情况,了解了河长制起源与探索过程等,为开展“河长制认知”主题探究活动提供了实践指导和政策依据。

1.从传统生态文明继承角度感悟中华生态智慧

当代生态文明是对传统生态文明的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有着极其深厚的生态文明积淀,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基于无锡市斗山地貌、水文等特征,本文开展了如图1所示的主题探究活动。无锡斗山古生态碑陈列馆,四面环水,有清代康熙八年、十年和嘉庆十六年的三块古碑。三块古碑的碑文记载了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尤其是康熙八年的禁约碑记,不但明确提出“上宏解网、下沛放生”的宗旨,而且还划定了“永为放生处所”的环境保护区,并严禁在此区域内“擅窃池中一鱼,擅打林中一禽,擅采禁内一茎一木”等,最后还提出了严惩违犯者的政策。这种由官方出告示并运用法律手段来具体实施保护生态环境的碑文,实属国内罕见。专家们认为,此碑堪称“中华生态保护第一碑”。三碑全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提倡的“天人协和,万物共荣”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吸收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环境保护的精神内涵,了解古人对“天、地、人”复杂关系的认知,深刻领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内涵。

图1 无锡市斗山生态主题探究活动

2.从综合思维角度探究水生态服务功能

为切实促成“真实情境—具身实践—认知生成”的有效转化,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由“客体”转向“主体”,本文在教学中融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元素,选取学生身边相对熟悉的河流——东塘河(位于笔者学校田径场东侧,南北走向,长约2370米),并以东塘河水生态系统为案例,提出如下核心问题。东塘河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什么?其具体包括哪些类型?它们各自的作用和价值是什么?该设计以真实问题为探索指引与思维主线,指向地理学科素养发展,引导学生多维感知河长制。

在教学中,按照“情境感知—合作探究—总结提升”思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东塘河实地考察活动,探究东塘河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作用和价值,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为深入认识东塘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无锡志》《太湖志》、无锡市地形地势图、无锡市水文水系图等图文资料,了解东塘河在太湖流域的地理位置、东塘河基本水文、水系特征。在无锡市、区生态环境和水文部门领导和专家指导下,运用相关水质测量仪器设备,学生实地测量东塘河水的透明度、pH值、温度、溶解氧指数等,运用地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依据相关量表评估东塘河水质,如表1所示。学生实地访谈东塘河多级河长及社区居民,认识社区河长职责,了解东塘河水质变化、东塘河两岸土地利用变化以及东塘河近几年河流治理成效等。

表1 东塘河水质状况

学生在实验、调查和考察等实践活动中,从经济价值、生态和文化价值等方面,探究东塘河水生态系统多项服务功能,理解东塘河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联系自然环境与当地居民生活的纽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东塘河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和价值,如图2所示,形成系统、动态、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升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培养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3.从人地关系角度探究城市内河污染源

随着无锡市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道、湖泊等,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河湖富营养化和河道黑臭已经是城市水体的普遍现象。为探究东塘河的统筹管理措施,教师要求学生采用角色扮演形式,通过环保辩论会,提升其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协商能力,正确认识内河污染问题。本文整理部分学生观点如下。

【居民代表1】我是一家工厂的退休工人,平时在家闲着无聊就爱种菜,想吃的时候可以随时出门采摘。河边的地空着还不如种菜,也算充分利用资源。紧邻河边种菜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直接从河里打水浇地,更省去了来回运水的烦恼。我希望社区、街道及相关部门能够指定部分区域,允许居民种菜。

【居民代表2】我是一名刚大学毕业的白领,从小就在东塘河边长大,我对这条河有感情。但是很多老人改不了在河边种菜的习惯,而且沤肥气味刺鼻,废水直接排入河里,污染了水源。如今河边的空地几乎都被用作了菜地,破坏了两岸的景观。我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宣传、整治,杜绝在河边种菜。

【社区河长】我是东塘河的社区河长之一。日常巡河时,我发现种菜人员年龄偏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河边是公共区域,在这里种菜不仅影响市容,还会对周边绿草树木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后期我将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加大宣传力度,呼吁居民共同参与文明城市创建,主动监督毁绿种菜、侵占河道的行为。

【区政协委员】我已大致了解东塘河面源污染的问题和原因,我会进一步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形成提案,及时向区党委和政府提供重要信息,以便其有针对性地做好整治工作。我建议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开展专项清理行动,加强巡查检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后期我会定期监督工作,了解群众意见,促使基层各项工作规范运转,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我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东塘河一定会变得焕然一新。

【街道河长】污染在河里,治理在岸上。黄巷街道河长制工作办公室根据《无锡市河道管理条例》《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等相关要求和周边群众的诉求,对该河岸补种绿化并建设景观步道。接下来,黄巷街道河长制工作办公室将联合其他相关部门,继续加强侵占河道岸线及毁绿种菜专项整治行动,同步开展绿化苗木补植,并做好后续管护,有效保护辖区内河流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推进河长制建设。

学生通过讨论前的材料准备,提高搜集地理信息与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环保辩论会,提高参与保护水源、美化流域环境工作的积极性,锻炼辩证思维、综合思维,提高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4.从跨学科学习的视角认识河流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需要地理学、生态学、化学、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参与。因此,多学科交叉、渗透是生态修复的特点。基于高中地理“流域内部协调发展”原理,从太湖流域协同发展角度,探究如何统筹协调全流域水污染治理,引导学生认识“引江济太”工程以及如何通过望虞河反向引长江水入太湖,感知流域治理实践智慧。基于生物学,师生归纳利用植物根系治理污水的原因,运用已学的知识构建植物根系治理水体的具体途径,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植物根系等方面问题的分析,关注生态发展,提高获取、应用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化学,学生通过对东塘河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了解水质监测数据的涵义;了解化学修复方法,认识物质性质与转化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价值。学生依据水质监测数据确认水质类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证据意识。

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核心素养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本文基于跨学科实施取向,采用多学科教师协同的方式,融入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背景,整体培育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与情感,体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性、综合性。本文从地理、生物学、化学、思想政治多学科角度探讨东塘河水环境问题,促使学生综合分析和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从东塘河水环境治理到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使学生从区域尺度认识流域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进其对河长制的理解,逐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东塘河实地考察探究活动,满足学生探索无锡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认识生活环境等不同学习需要,实现行以致知。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环保参与能力,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实地考察东塘河的学科实践活动,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让学生掌握了探究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本方法。在地理学科课程中浸润生态文明思想,让生态文明教育进课程、进学科、进课堂、进活动,发挥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无锡市河长无锡
无锡一棉
无锡市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清零行动”
无锡一棉
无锡市刚柔并济治理重大事故隐患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无锡公交
河长制推行中法律问题探讨
山西省省内主要河流河长调整公示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
图说河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