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虹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熟,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已成为重要的新型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的便利、快捷等优点,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风险。本文从第三方支付的定义与特征入手,分析第三方支付的主要风险,研究并提出防范这些风险的对策措施。这将有利于解决第三方支付方式存在的问题,清除第三方支付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让第三方支付在提高人们日常生活水平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支付,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我国第三方支付起步较晚,监管部门经验不足,监管理念相对落后,行业玉石杂糅,问题与风险频发,对国民经济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困扰。因此,分析和研究如何防范第三方支付可能出现的风险,有助于国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安全运行。
一、第三方支付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第三方支付的概念
第三方支付是电子商务领域出现的一项新业务,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型支付手段。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银行合作,使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受用户的委托,银行负责代理支付,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支付。第三方支付属于金融活动,但经营第三方支付的机构不能称之为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是买卖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是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平台的独立机构。这个相关的第三方机构必须与银行形成业务合作,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和用户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形成新的网络结算模式。
(二)第三方支付的特征
第三方支付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具有更方便、更安全和更灵活三个特征。首先,它增加了第三方机构作为中间环节,买方支付款经由第三方机构交付给卖方,而非由付款人直接支付给卖方。第三方支付可以将传统的银行卡之间的转账业务转型为第三方支付机构自身的结算业务,绕开银行卡的使用限制,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多个银行卡捆绑,用户的交易时间与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资金流通更加方便;其次,第三方支付能够把这两种传统支付方式融入全部交易过程中,因而可以有效提升其安全性;再次,第三方支付中跨银行转账新增加的支付成本是可以运用一些措施加以规避的,所以第三方支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支付,更具灵活性。
二、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
(一)法律法规风险
第三方支付的产生与发展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虽然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领先地位,但仍属于新兴行业,并且由于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滞后性,目前我国关于第三方支付的政策和法规较少,主要有《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关于银行卡收单业务外包管理的通知》《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账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有关问题意见〉的征求意见函》等。此类政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与人大颁布的法律相比,法律效力偏低。此外,目前虽然有多个部门拥有对第三方支付进行监管的权力,但没有一个具体负责第三方支付监管的专门部门。各个有关部门的交叉地带要么发生重复监管,浪费资源,要么又产生监管真空。第三方支付存在无法可依的情况,成为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障碍。
(二)信息安全风险
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进行支付,在需要提供许多敏感的个人信息的同时,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收集和运用客户数据信息,以改善用户体验。这些信息在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泄露,信息安全风险日益增大。第三方支付机构有时收集的信息超过了改善用户体验所需的限度,不仅增加了用户信息泄露的风险,其本身也可能违规使用客户信息侵犯客户的合法权益。此外,一部分犯罪嫌疑人借此非法取得公民个人信息,通过诈骗等违法手段追求非法收益,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受到第三方支付的严重威胁。
(三)洗钱风险
洗钱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使犯罪者的非法收入合法化。第三方支付中存在的技术漏洞被非法分子利用,成为洗钱犯罪的温床。但是,中国的反洗钱法律法规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监管还不完善,第三方支付洗钱犯罪屡禁不止。首先,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交易的中间人,弱化了买卖双方之间的资金联系,使得资金的流通难以快速查明,加大了监管部门判断洗钱交易的难度,犯罪分子因而有机会进行现金交易;其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准入门槛极低,用户注册只需提供基本的个人信息,平台出于利益考量往往不会对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加以核实,不够严格的客户管理带来了众多的匿名账户甚至是虚假账户;此外,各国执法部门和监管机构相互独立,只能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制裁罪犯,依循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信息互不共享。以上各种制约使得跨境洗钱犯罪成本大大降低,犯罪分子躲在境外就可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进行安全的洗钱犯罪。受到巨额利益的诱惑,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内部工作人员甚至会为洗钱提供帮助,资金流通更加难以监管。洗钱犯罪已成为第三方支付行业不容忽视的风险来源。
(四)信用风险
第三方的支付交易过程涉及多个主体,包括买方、卖方和平台。对于任何一方来说,信用风险都是不容忽视的,三方都有违约的可能性,有可能给其他两方带来风险。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交易的中间保证,降低了交易双方的风险,但其自身的风险增加了。第三方机构可能无法履行合同规定,因此产生违约信用风险。在利用第三方支付进行交易的过程中,买方有可能因自身原因拒收商品,从而增加了卖方的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卖方在交易过程中未能及时发货或是商品质量有问题,也会浪费买方的时间。第三方机构将沉淀资金用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如不能及时收回,将给买卖的某一方造成重大损失。
(五)头部垄断风险
我国的第三方结算行业实际上被两大寡头垄断,两者合计有超过80%的市场份额。头部企业垄断的市场结构对消费者和整个行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头部垄断的情况下,客户失去了选择的余地,需要被动接受很多不利的霸王条款,例如对信用卡还款以及账户余额提现开始按一定比例收费。垄断的头部企业容易形成“大而不倒”的局面,作为行业支柱的垄断企业其经营失误将会成为整个市场的灾难,逼迫监管机构不得不向其伸出援手。在一个垄断的市场上,中小型企业很难有生存发展的空间,最终只能选择退出,有时甚至会去涉足违法的业务。
三、案例分析——以ZFB为例
ZFB于2014年12月创办,发展至今,已成为很多人离不开的第三方支付工具,用户规模庞大,与另一家机构一起瓜分了我国大半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在行业中具有垄断地位。ZFB面临的风险问题具有极高的典型性,对ZFB存在的风险加以分析,有助于识别我国第三方支付方式可能存在的风险。目前,ZFB存在的诸多风险与其他第三方支付手段有较强的关联性。例如,ZFB面临的金融犯罪问题与行业内的洗钱风险是一体的。利用第三方支付工具洗钱主要有两种途径,分别是资金转移和信用卡套现。犯罪分子通过构建虚假交易或是植入木马病毒等手段将盗窃资金转移到合法的账户,以完成洗錢和套现。
ZFB同样也存在着信息安全风险,即便是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无法完全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第三方支付平台利用收集到的客户信息进行大数据推送,使其可以进一步提高业务量,获取更多收益,但也威胁到了客户的信息安全。平台本身或是平台员工都可能为了自身利益出卖用户信息。
ZFB的这些问题同样也是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的问题。国家应重点加强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风险监管,吸取相关教训,完善行业监管体系,保护金融市场安全。ZFB为了自身安全也应改进监管系统,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网络技术,尽力消除内外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
四、第三方支付风险的防范
(一)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在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迅速,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速度尚未跟上。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方式仍属于起步阶段,国家未对其施行强势监管,而是给予其较大的发展空间,仅由中央银行颁布的法规来管制第三方支付行业。但目前我国的第三方支付行业已发展到影响较大的阶段,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正式的法律引导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规范第三方支付的业务类型和规模。人民银行负责监管我国的支付业务,需要出台符合实际的政策,引导支付机构合理合规应用信息技术,同时,要更加明确相关部门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责任,避免出现权责不明的现象,要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监管部门明确分工,对市场进行规范化的分类管理,才能使第三方支付行业与传统支付行业相得益彰,从而避免行业不规范导致的风险。
(二)支付平台自我完善
作为行业的构建者,第三方支付的风险规避离不开平台的努力。完善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大大降低第三方支付面临的种种风险。平台应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监管,创新内部管理体系,严防内部员工泄露客户资料,建立专业人员队伍,对交易平台可能出现的风险漏洞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排查,以此降低直至杜绝信息安全隐患。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专业素养,依靠专业的技术人员及时有效排查、评估风险。规范管理,保证各部门分工明确,才能使平台不断升级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有必要与国家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建立智能化的后台系统,遵守各项相关法律法规,树立必要的隐私保护意识,给各方提供安全的交易服务。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基本业务条件是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安全需要先进的网络技术为保障。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该不断对网络系统更新换代,确保软件和硬件的先进性和安全性,以此保障客户的信息资料不会泄露,保障交易顺利进行。
(三)完善国家监管体系
第三方支付在我国发展初期,国家对其采取宽松的监管政策,但这明显不能适应已经遍及全国的第三方支付业务。国家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体系虽然在不断改善,但跟不上高速发展的第三方支付行业。需要通过一次大幅度的更新完善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管理严格的监管体系,才能保障第三方支付行业未来能够平稳安全地继续发展。寡头垄断第三方支付的情形出现,会出现对客户不友好的定价机制,显然,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对此情形进行事前预防和监督管理。建立专业的监管队伍需要大量的人才,借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成立的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契机,可以通过自主培养、人才引进等方式推进监管队伍建设。
(四)引导市场有序竞争
头部机构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很可能利用自身的优势打压中小型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非正当的手段也可能被采用。这种倾向若不加以抑制,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将会被破坏,混乱无序的市场环境将进一步压缩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并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国家监管部门应该采取行动,严格规范头部机构的市场经营活动,严防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保护并支持中小机构持续经营,鼓励中小机构开发和挖掘新的市场需求,开展具有鲜明特色且难以复制的支付业务,形成有竞争力的行业优势。头部机构的稳定关系到整个市场的稳定,监管部门应当认真审视头部机构的经营方针,合理评估其经营稳定性,保护市场免受头部机构经营风险的影响。
(五)增强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
风险永远都会存在,要防范第三方支付中存在的风险,消费者也需要做出自己的努力。第三方支付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防范第三方支付风险,必须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Wi-Fi网络和二维码是第三方支付发展兴盛的重要助力,但也有风险潜藏其中。消费者应当抱有警惕之心,不去连接陌生的Wi-Fi网络,也不要扫描不了解的二维码。消费者若要通过网络贷款进行第三方支付,必须选择正规平台的正规渠道,绝不能随便向任何机构或个人贷款。消费者应注重保护自身的隐私,重视密码保护,不让他人使用本人的专用手机。一旦发现自己的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及时通报给第三方支付机构,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第三方支付的定义和特征,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带来的风险,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第三方支付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新的便利的支付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第三方支付也暗藏着风险,国家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对于这些风险都缺乏应对经验,相关监管措施又难免存在不足,大部分居民尚未树立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弥补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漏洞,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打造安全的第三方支付环境。第二,第三方支付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未来的风险会更具危害性。因此,必须始终保持警惕,不断加强对第三方支付风险的监管,以保障我国金融市场与国民经济体系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