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祥东
湖北阳新人,阳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主席,湖北省作协会员,今古传奇签约作家,今古传奇阳新工作委员会主席。在各级媒体发表文学作品300余篇(首),出版新闻作品集《绿叶情深》、诗歌散文集《踏歌前行》、中篇小说集《侠骨刀风》、长篇小说《旭日东升》。其中,《旭日东升》获今古传奇首届文学奖。爱好书法,书法作品被多家媒体刊发。
我从小就有作家梦,一路走来,虽然没什么大成就,但总算没有辜负自己,几十年来在各级媒体发表的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上千篇(首),现在是湖北省作协会员、《今古传奇》签约作家,在本土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回忆起我的作家路,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要做到“三多”,即多读、多写、多思。这是能成为作家的三要素。
读书是我的终身爱好
我的家乡在湖北阳新县枫林镇的一个大山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是个“鸟不生蛋”的地方。我们那个村原来叫羊坑村,全村7个自然湾,500多口人,分布在方圆10平方公里的山区。整个村当时只有一所小学,我上学要跑三公里路。那时,天还没亮,我和湾里的几个小孩就要起床赶早读。我对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天早上不仅读老师布置的课文,还要读古诗词。语文老师总是表扬我,同学们也夸赞我。小孩子总是喜欢被人夸的,大家的夸奖,更增添了我对语文的兴趣。
那时没有什么课外书,只有小人书。我有时自己买,有时从别人那里借,对这些小人书爱不释手,课余时间都沉浸在这动人的故事里。
记得有一次,我读小人书《三国演义》入了迷,同学们回家了,我还趴在课桌上看。天黑了,柯于水校长见我还在看书,催促我快回家。走到一山谷处,突然一群野狗从山上飞奔而来,足有20多只,将我团团围住。它们眼睛发亮,吐出长长的舌头,直喘粗气。我吓得浑身哆嗦,大气也不敢出一口。片刻,它们跑进了深山,我化险为夷,至今回想起来都很后怕。
我随后把这次遇险写成了《遇险记》,语文老师柯传进很是喜欢,把它作为优秀作文在班上宣读。
小学毕业,我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枫林中心中学,对文学更加热爱。
语文早自习,背诵课文是惯例。我注重背诵技巧,先是理解记忆,大致了解文章的结构脉络和主题,再逐段背诵,这种效果很好。短课文一个早自习就能背下来,长课文则需两个早自习。背书比赛我总是全班第一。师范毕业后,我回到初中教语文。课堂上,我基本不用课本,那些文章我随口就能背。学生们很佩服,说我教书不用课本。
除了背课文,我还喜欢看《今古传奇》《唐诗三百首》。下晚自习后,我给自己延长半小时,在办公室读书。就寝熄灯后,我躲在被子里,用手电筒照着读书、默记诗词。这样造成了我眼睛高度近视,要戴1000多度的眼镜。初二下半年,《唐诗三百首》我都能背诵。全镇举行古诗词背诵大赛,我获得了第一名。
1985年,我以全校语文第一、总分第二的成绩考进咸宁师范。在这里自主意识更强了,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毫无疑问,文学成了我的首选。
师范有图书馆和阅览室,这为我阅读提供了更优越的条件。课余休息和周末休息时间,我都泡在阅览室和图书馆,有时竟忘了吃饭。图书管理员刘芬被我的学习精神感动,几次给我送饭。记得有次我正在读《三国演义》火烧赤壁后曹操败走的三次大笑的故事情节,为精巧的情节设置和巧妙的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技法击节叫好。刘芬给我送来一碗肉丝面,我没注意,一扬手把碗打翻了,汤面泼到她身上,把白色的连衣裙弄成了“花衣裙”,她笑我是书呆子。这事后来成了美谈。
还有一次,也成为笑话。一次上数学课,我在偷看《高山下的花环》,读到梁三喜写给妻子的信,感动得泣不成声。数学老师吴敬星和全班同学感到愕然,投来惊异的目光。吴老师来到我身边,问是怎么回事。我揩干眼泪,告诉他缘由。他不但没批评我,反而说我感情丰富,性情浪漫。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在阅读的同时,认真做笔记。师范三年下来,我的笔记本有15本,几十万字,堆成了一座小山。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还是没丢弃阅读的习惯,自己订阅《今古传奇》《诗刊》《小说月报》《芳草》《长江文艺》《文艺评论》等刊物,不断提升文学素养。
几十年来,我差不多读完了中国名著和外国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对我影响较大的有鲁迅、茅盾、巴金、沈从文、艾青、臧克家、舒婷、泰戈尔、巴尔扎克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观察生活,记录生活
广泛阅读,积累知识,拓宽视野,是成为一个作家的基础。成为一个作家,还必须多写。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在小学时,我喜欢写日记,每天把有意义的见闻写下来,多则两三百字,少则几十字,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读初中后,我慢慢学会了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仔细观察不同职业的人的穿着、言行、举止,然后一一写下来。这样在以后写作中,不同人物就有了样式和模板,写起来就得心应手。
我清楚地记得,初三下学期,一次语文考试我考了满分,张长庚老师特别高兴,欣喜地说,他教了几十年书,考满分的只有我一个。那次作文题目是《同桌》。我写了800字左右,文笔流畅,结构严谨,手法多样,形象突出,张老师赞不绝口,用钢板刻好后,油印出来,发给同学们学习。
在师范读书时,除了坚持写日记,我开始写诗歌、散文。1984年上学期,我的处女作诗歌《故乡的小河》在辽宁省《庄稼人》发表,这是当时学校里学生在省级刊物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引起全校轰动。稿费虽只有5元,但我很欣喜,用来买些糖果,分发给全班同学。临近毕业时,学校还把这首诗作为学校教学成果在校史馆展出。
尝到写作甜头后,我的作家梦更为强烈,一发而不可收,写作的劲头更足。一周下来,至少要写几首诗歌或一两篇散文。我把它们投向报刊,几乎是泥牛入海,没有消息。可我没有氣馁,走上讲台后,继续写作。
我认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会写作,这样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1982年初中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枫林中心中学任教语文。在我的建议下,学校成立了“枫叶文学社”,我任社长兼指导老师。我的写作热情更高了。这期间我在《咸宁日报》《黄石日报》《诗林》《诗中国》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多篇。1986年,我加入了湖北省青年诗歌学会。
1998年,《阳新报》创刊,我考进报社当记者、编辑,写作的专业性更强了,新闻稿件成了重头戏。为了写好稿,我买了台摩托车,四处奔波,哪里有新闻,就奔赴哪里。听说王英镇有个造林模范杨裕忠,我骑车几十公里,翻山越岭来到他家,与他同吃同住两天,写成了人物通讯《绿了荒山白了头》,在《阳新报》《黄石日报》《湖北日报》头版头条刊出,杨裕忠一夜成名,后被评为全省造林模范。
木港镇有个残疾青年叫黄连,他写了篇文章《爱的渴望》,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发表后,被广东和平县一位叫曾红的邮件分拣员看到,心生爱慕,只身来到湖北,嫁给了黄连。听说这个故事后,我赶忙骑车去黄连家采访,写出了长篇通讯《神奇的爱情》,发表在《辽宁青年》头版头条,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上万名读者写来书信,请我转交给黄连夫妇。我分三次给他们送信件,每次都是满满一蛇皮袋。听黄连说,那些信件里多半夹有人民币,少则5元,多则几十元,累计起来有8000多元。
由于成绩突出,1999年6月,我被调进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负责全县的新闻宣传。在宣传部担子更重,压力更大。我几乎整天扑在工作上,白天采访,晚上写作,第二天稿件见报。记得《湖北日报》有一天发了我三篇稿件,一篇消息《阳新政务超市办成“特快专递”》,两篇通讯《地税股长的“鸿门宴”》《1400万换来了什么》。《湖北日报》很多朋友开玩笑说,当天的报纸成了我的专版。每年我在《湖北日报》发表稿件不少于80篇,多则100多篇,因而我连续八年荣获《湖北日报》最佳通讯员,县委宣传部也连续八年荣获新闻报道先进集体。
到文联当主席后,我又把写作重心转移到文学作品的创作,除了偶尔写诗歌、散文外,重点开始写小说。我从2019年开始写传奇小说。当年中篇小说《三元合意宗师传奇》在《今古传奇》发表,并荣获年度优秀小说一等奖。之后成为《今古传奇》签约作家,每年写一部中篇或长篇小说。202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旭日东升》,荣获《今古传奇》首届文学奖。
文学创作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要成为一名作家,局限于多读、多写是不够的,还必须多思。没有思考很难有进步,即使进步也不会很大。我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注重思考。比如在阅读时,我注重于比较阅读。在阅读别人文章时,我不急于看内容,而是先掩卷思考,这篇文章如果让我写,会怎么写?自己有了腹稿后,再去看别人的文章,两相对比,找出别人的好处与自己的不足。这种比较阅读法,效果很好,事半功倍。
读别人的作品不能走马观花,一定要认真思考,学会分析、总结和归纳。这才叫真正读进去了。《湖北日报》熊家余(曾任湖北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的文章深受读者喜爱。我特别爱看他采写的通讯,他的每篇文章我都会认真仔细地拜读。读完几篇文章后,我就总结归纳他文章的特点:多半运用短段、短句;行文跳跃性强;善于讲故事;细节描写生动;切口小,以小见大。总结这些特点后,我就学着运用,于是我写的通讯也受到编辑们的肯定。《黄石日报》总编辑何韬,曾号召记者们学习我的通讯,并将我的通讯《好人蔡宝珊》推荐参评市州报好新闻。
我还有写短评的习惯。对于能打动我的作品,我都要写点儿短评或体会。短则百来字,长则两三千字。
自己写文章也要认真思考,如何把文章写出新意,使之对得住自己,也对得住读者。我通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摸索出了一些规律。
标题要新。俗语云,题好一半文。一个新颖别致的标题最能抢眼,就像美女灵动的眼睛一样,引人注目。一个好的标题要么标新立异,要么富有文采,要么寓意深刻,要么引人遐想。我总结出标题新颖的几种形式,即逆反式,如《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修辞式,如《我与春风有约》;嫁接式,如《对公款吃喝挂“黄牌”》;符号式,如《1+1>2》;等等。
内容要新。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突出独特性。也就是尽量写别人未涉及的内容,即使是写同一件事,也不能人云亦云,要写出自己的个性特点。
语言要新。语言鲜活新奇,富有个性和表现力、感染力。概括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种。
善用修辞。善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巧用词语。用好动词、形容词、叠词,使语言动起来、活起来,增强韵味。如“把思念种进心田/拱出一片绿意”。这里的“种”和“拱”两个动词,十分形象生动,诗意隽永,极具表现力。
活用方言。恰当运用方言,增强乡土气息,也会出奇制胜。一是人物取名用方言,如三仙姑、二诸葛、刀疤子、铁拐李等;二是文章内容用方言,如“他是个二愣子,石磙也压不出一个屁来”。
文学是愚人的事业,需要刻苦与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时也需要思考和思想。毛主席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我们努力耕耘,一定会有收获,一定会圆作家梦。
祝愿我们的文学少年,光芒四射,鹏程万里!
(責任编辑/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