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于情,归于理,通于智

2024-05-15 06:53乐赟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情动所感通达

乐赟

浙江省湖州中学

韩愈曾对孟郊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面对某些触动心弦的人、事、景,我们总会产生不吐不快之感。人们往往只能将所得、所感宣之于口,但若不能以文字记录下来,当记忆模糊之后,所得、所感便失去了存在的依凭。因此,写作于我们而言,可以说是一种需要,而非强迫。

然而令人忧心的是,当下人们(当然也包括中学生)面临着“情感荒漠化”的问题,即我们对于事物的反应或是冷漠,或是对抗。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恐怕还是要重觅情感的绿洲,捕捉那情动一瞬的“不平而鸣”的灵感,重新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冲动。

有了“发于情”的灵感冲动,却不一定能创作出锦绣文章以自娱,哪怕是号称“诗鬼”的李贺,其诗作也常因“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不贯通、畅达而受诟病。对于中学生而言,我们的“情”,或许会因幼稚、过于自我而让人难以共情,此时,我们需要的是将情感归于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不是去情感化,而是去情緒化。万物皆有灵,故而人的情感可以加诸万物。人为万物之灵长,故而“万事劳其形”之后,必然“百忧感其心”。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所说的“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也可以理解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要学会理性思考,就必须具备“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既需要熟读“有字之书”,学习文化知识;也需要精读“无字之书”,增加人生阅历。笔耕不辍方能滴水穿石,滴水穿石之后定能厚积薄发。坚持写作,就算不能成为作家诗人,也将成为一个发于情、归于理的人。

一个情理兼备、善于思考的人,便是荀子所谓“知明而行无过”的“神明自得”的君子,也是能与造物者的清风明月相伴一生的通达智者。让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成为一个笔耕不辍、智慧通达的君子吧!

猜你喜欢
情动所感通达
“神子”如何通达藏地——论格绒追美的长篇小说《隐蔽的脸》
送“君”千里路 语尽“意”无穷——听周丽蓉老师“最后一课”所感所思
说出你所想,写出你所感
缀文须情动,情动而辞发——谈考场作文基础等级之“感情真挚”
通达青岛
书铺站读,情动老人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记奉节县博物馆群
“能动课堂”的所思所感
踏歌一路行 聆听花开声——践行生本课堂所见、所悟、所感
情动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