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回响

2024-05-15 09:56杨超淦
今古传奇·少年文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桃林陶渊明

杨超淦

指导老师 邱炎欣

料峭的春风已然吹过,虽然冬日仍未远去,但高照的暖阳也有了春天的模样,温热的光亮照在青青的石砖瓦块上。透过重叠的树影,我远远看见一抹浅浅的粉缀在长青不败的山峦间。

公园人流接踵,小狗欢腾,蝴蝶尚在振翅,水泥路旁的小白花已经接住它,小草在土黄的泥土中伸手,连成一张青翠的网,网住行人与游客。光影婆娑,光阴停驻,树下孩子们嬉闹,大人们畅谈,春风顽劣地捉弄枝间的新芽,阴影散乱,树音和悦。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猛地想起学过的文言文,或许代指得有些不恰当,但我仍觉得这是最好的形容。倘若要再细想斟酌,只怕转眼间就会被四周的景色吸引,所以接著走吧,这是值得抓住的时刻。

沿着石板小路,路过流水小桥,不期然与一片村舍相遇。两旁的树木称得上是上好的窗棂,视线开阔,远望对岸,大片的水田和菜地闯入眼帘,雏鸡觅食,小鸭戏水。风只要一路过水面,便有了形状,只可惜缺少一只小舟,少了古人泛舟赋诗的雅兴,但却多了人间的烟火气,让人觉得亲近温和。河中也留有浅浅陆地,栽种着挺拔坚毅的翠竹。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我脑袋里又蹦出这一句,只觉应景。恰逢此时,一只小黄狗从身前经过,我惊叹它出现得突然,眨眼间又跑到另一条小径去,留下吠声渐远。我想起来了,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着眼前之景,回忆同流水泛起波澜。

《桃花源记》是我喜欢的一篇文言文,记得背它时,可费了我不少心思。我钟爱作者对幻想世界美好的追恋,以及他面对现实的勇气。人烟袅袅,良田美竹,世外桃源,如此迷人,但陶渊明仍选择回归现实。人们常说愿望与现实最容易背道而驰,说那都是他的想象,但或许他真的见到了桃花源外的那片桃林,满山的红,满山的粉,像傍晚时分不愿散去的霞,在遥远的天边踱着步子……

桃花!我的思绪猛地一转,想起不久前我远远瞥见的那片粉,我连忙翻开旅游手册仔细地找,生怕遗漏了什么。突然我手指一顿,心中盛开出惊喜——离我不远处,有座桃花谷。透过手册中的图画,我眼前仿佛已经出现片片桃花的模样。

我不再耽搁,穿过逆流的人潮,耳朵抓住几个零碎的句子。

“那片桃花开得好盛,一小朵一小朵的,一簇一簇的,像手捧花一样。”

“不知道做成桃花酥什么味道,真想尝一尝。”

“一朵桃花的香要凑近了才闻得到,但只要有一片桃花,所有的花香都向你涌来。”

快步走的途中,我又想起《桃花源记》里的那片桃林,想起我背它时想象的桃林的景色。忽地,鼻端传来淡淡的桃花香,明明才不过二月中旬,竟已桃花飘香。随着思绪的收回,我心中的期待又盛了几分。

许是我来得比较晚,大多数人已经准备离去,得幸于此,桃花谷中少了人声喧闹,多了几分幽静。清风拂来,桃枝轻摇,粉粉小小的桃花在一段段棕褐色的细枝上,两三朵一簇,三五簇一枝,粉红由内向外,艳丽的花蕊缀在其间,枝条上没有绿叶,一枝枝桃花美得纯粹。众所周知,南方几乎是不下雪的,但那朵朵桃花,我愿意将它们喻作雪花,轻盈小巧,触感微凉,连颜色都别出心裁,让人欣喜。

我正为它们着迷,忽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叫,我抬头,雀儿惊起。在山的东边,我看见了一片要把山峦都占领的桃林。阳光洒落一地,树影摇曳生姿,桃色与青山相接,予我以春意盎然之感。此刻,我想我看见了陶渊明笔下渔夫偶遇的桃林,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愫涌上心头。望着眼前桃源,我想,这是人由心而发、自然而然的对美的迷恋,也是借生活之手,抚平内心不满的巧思妙计,是一场我与陶渊明跨越古今的共情。

生活中不乏闪耀的时刻,情感的共鸣让人与人之间如漫山桃花,美丽温良。

(责任编辑/袁园)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桃林陶渊明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你好,陶渊明
《桃花源记》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十里桃林平东路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忽逢桃林 落英缤纷——我的“指向性写作”教学点滴谈
不为五斗米折腰
桃林村(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