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三种美术课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024-05-15 04:21:37侯大全胡显强唐海霞赵中勤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4年4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术图像

侯大全?胡显强?唐海霞?赵中勤

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类美育学科,其教学活动多是以读图方式开展的,具有浓郁的人文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由于美术纸质教科书版面有限,所呈现的视觉图像篇幅较小、数量不多。加之教师课堂教学中提供的实物美术作品质量不高,可供参考的优质教学资源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学习,制约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当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教与学活动存在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困难时,教师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1]。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赋能美术教学,打造“视觉冲击”型、“文化熏陶”型、“成功创作”型美术课堂,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视觉冲击”型美术课堂:以图像识读方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学生的美术学习通常是以图像识读的方式开启的。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以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它是学生学习美术必须借助的载体。没有图像,学生就无法学习美术。“视觉冲击”型美术课堂,是指教师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向学生提供大量精美的、经典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图像识读中有效感受美术作品的美,领悟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魅力。

(一)课前问卷调查选择图像,实现精准学情分析

教学前,教师先进行学情分析再有针对性地呈现图像,是获得优质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因素。如果教师课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审美认知不够了解,也不加以精准分析与研究,这堂课就容易成为空中楼阁,不可能教在点子上,也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色彩的冷与暖”内容时,教师在课前用问卷星小程序向学生投放了一批有关冷、暖色调的图像,既有知名艺术家的经典名作,又有一些画面优美的图像,以期运用大量具有较强对比效果的视觉艺术作品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之后,教师运用小程序设置若干选项让学生判断图像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最后选择一幅自己心仪的作品,并说明选择这件作品的原因(如图1)。

教师运用小程序对学情进行课前调查,以视觉图像对比方式,让学生对冷暖色调有初步感知、认识并进行评价,将学情分析落实到个人。结合学生问卷反馈信息,教师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让学生的审美学习行之有效,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提升,进一步发展美术核心素养。

(二)以游戏方式有效识读图像,加强新知与旧知的联系

美术课程的视觉性较为突出,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經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在借助问卷调查精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采取其他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经典、丰富的视觉图像,培养学生欣赏、分析、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有效识读图像及审美感知的水平。

还以“色彩的冷与暖”教学内容为例。为强化学生对新知与旧知联系的认知,教师运用教学平台中的“色盘转转转”游戏(如图2),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并将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比如,当屏幕右边出现森林、海洋、火焰等图片时,学生转动色盘,在规定时间内把自己认为最符合图片联想的颜色对准正下方指针处并提问:橙色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它会让你觉得冷还是暖?蓝色呢?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这符合实际生活的常见场景吗?这些思考让学生再次体验冷暖色调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总结出色彩冷暖是在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联想形成的。在有趣且思维高度集中的游戏中,学生建立起对所感知内容的审美判断,在提问与回答中不断加深理解,进行自评与他评,进一步内化学习内容,形成稳固的学科知识,最终将其融入已有学科知识体系。

信息技术赋能让学生持续运用优质图像开启美术审美学习,也让评价变得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这些评价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共同赋能美术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基于图像方式,教师的“视觉冲击”型课堂教学不仅变得更加有趣,富有情感价值,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还让学生的学习充满生活意义与获得感,美术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审美感知能力不断提高。

二、“文化熏陶”型美术课堂:以文化理解方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学习应该是学生对文化理解的一次审美活动之旅。文化理解是指从文化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美术具有浓郁的人文性,没有对美术作品文化背景了解的美术学习是不深入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通过互联网等技术工具,以文化理解的方式在课内外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领悟美术作品内蕴的文化,在特定文化中更为巧妙地打造“文化熏陶”型美术课堂,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文化理解下的美术深度学习,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美术核心素养。

(一)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深挖文化内涵

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揭示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传递的信息、思想、文化,促进学生体会到美术作品背后深藏的人文美。信息技术赋能美术课堂,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教育,丰盈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例如,教学“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内容时,教师把课前学习单上传至教学平台,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素材完成学习任务(如图3)。在学习单上,教师出示了“家”字的甲骨文,并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字呢?它的上面部分像什么?下半部分是什么字?对于古人来说,家是用来养猪的吗?学生完成填空题并进行总结:家中有猪代表稳固,有房顶代表安全。同时,学生自我评价得出“家”字的上、下部分分别代表的含义,了解家具有稳固、安全的特征。学生互评后,教师进行补充性讲解与评价。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还发现了我国一些古代的优美建筑,如北京故宫、湖南岳阳楼、福建土楼等,增强了自己文化理解下的审美认知。

那么,古人是用什么材料来建造他们想要的安全、稳固的房屋的呢?为什么中国古代传统民居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你有看过中国古代传统民居抗地震视频吗?围绕这些问题,很多学生从网络中获得了答案,也积累了大量的网络资源。还有学生从相关图书中发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奥秘,并把书中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做成PPT展示出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下,很多学生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的“榫卯”和“斗拱”结构让它更为稳固,并在欣赏古代建筑的过程中感受古人的审美认知,以及他们的勤劳与睿智。

(二)运用视频创设真实情境,实现对文化的深度理解

课堂教学中,教师分组推送Flash小视频,让学生角色扮演,作为建筑师帮忙古人克服视频中建造房屋时遇到的困难。视频内容分别是如何为地处平原地带的大家族安排房间,在黄土高坡建造房子没有木料怎么办,在多蛇虫鼠蚁的潮湿山区或土匪强盗横行时如何自保……到了规定时间,学生需要回答所抽到的问题,若其他同学有不同想法,也可进行补充。

教师将教学重难点以Flash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生动的情境,而且可以有效节省教学时间,更好地解决教学难题。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设置让学生当建筑师的教学情境,极具感染力,能够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尝试深度思考,提高审美能力。进行教学评价时,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随后,教师进行总结并提问: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古人的建筑审美观念与智慧,教师播放了不同地区民众的采访视频并组织师生讨论,最后得出:平原地带的合院式民居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礼法观念——居中为尊,东尊西卑;由于黄土高坡木材短缺,人们建造了窑洞式民居建筑,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因地制宜,极具地域性与实用性;山区则主要是干栏式民居建筑,下层不住人,避免虫蛇和潮湿;土匪强盗太多的环境,人们选择的是围拢式民居建筑,聚居在一起,体现了中国礼教。结合视频内容,通过对开放式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情感态度发生变化,逐渐形成文化理解下复杂的认知技能与高阶思维,达成本课教学目的。

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不仅是家,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形象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学生不断思考与链接个人认知和经验,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中对中国传统民居这种文化载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产生了深度体会,锻炼了思辨能力,发展了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赋能的“文化熏陶”型美术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不断深度思考,获得自我审美性文化体会,使得美术课更为灵动,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审美学习。

三、“成功创作”型美术课堂:以创意实践方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学习也是以视觉符号进行创意实践表达的过程。创意实践是指在美术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开展实践活动。没有创意,美术就失去了灵魂。“成功创作”型美术课堂需要现代信息技术赋能,让学生在参加美术创意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利用便捷的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查找丰富的资料,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意,进一步在创意表达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念、良好的审美品位。

(一)多种方式助力创意设计,扩展学生思维广度

美术课堂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创意实践中更多要素间的关联,从而大胆进行美术表现与创意实践,呈现多彩的创意美。例如,教学“飞机梦工厂”内容时,教师需要课前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调查任意一款飞机,了解它的组成结构、基本功能,以及各个部分的比例等。因为本课涉及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它也是创意设计必备的知识素养,是短短的一课时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借助信息技术,学生课前就能够获得科学、设计、美学、人文等专业知识,为本节课的创意设计奠定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比如,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图片、音视频或文字等资源,经过整理,制作成PPT;借助智慧课堂,学生登录在线博物馆,能够全场景、近距离地观看画面优美的图片、视频等资源;还可以直播间连线的形式,对拥有丰富飞机知识的专业人士、退役驾乘人员、大学专业教师进行访谈或调研,在预设提问和交流评价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彰显育人价值。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师生的教学活动变得更为方便、精准,将相对割裂的学科知识和创意实践融合在一起,建立相关联系,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美术跨界创意思维、审美意识和核心素养。

(二)绘图软件护航创意实践,拓宽学生创意广度

有了前期的知识学习和审美感受,教师向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即为“未来中国”设计一款飞机,可以是民用的,也可以是军用的。在设计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应注意设计师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外形和功能上符合美学、科学的要求。

一些学生对绘图软件比较熟悉,他们就直接在绘图软件中插入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快速生成设计稿,并用文字进行简单标注。在此基础上,他们点燃创意灵感,融入创意图形,进行酣畅淋漓的创作,不被笔墨、材料、课堂时间等限制。借助绘图软件,教师还能够看到学生的设计与绘制过程,发现学生在创意、方法、材料运用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进行针对性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更多的独特创意,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意识,为未来成为真正的设计师奠定基础(如图4)。

“成功创作”型的美术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培养审美能力的场景。在学生的创意实践表达中,教师要适时进行评价引领,鼓励学生形成独特创意,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创意实践的美术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跨界思维、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及综合素质。

四、结语与思考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重点课程。课堂上,教師要运用大量高清、精美的美术作品来丰富学生的审美读图体验,挖掘人文背景促进学生审美文化学习,强调课程的创意实践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教师能够较为轻松地获得更多优质的美术作品,可以是静态的图片、文本资源,还可以是动态的音视频资源,为美术课堂教学服务,让美术课堂更具视觉冲击力,美术教学更富文化内涵,艺术表现有创意且更有深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更好实现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巧妙、有机、深度融合的路径,为更具个性化的特色美术教育创造条件,为更加多样的评价模式提供数据支持,为学生的创意实践搭建多元化的展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促进素养为本的中小学美术学科课堂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1-38-2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钟绍春,张琢,李吉南,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74-77.

(作者侯大全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高级教师;胡显强系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唐海霞系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教师,一级教师;赵中勤系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中学校教师,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术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有趣的图像诗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作品
艺术百家(2016年3期)2017-01-18 20:22:19
美术作品
艺术百家(2016年2期)2016-11-02 19:22:10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趣味数独等4则
意林(2011年10期)2011-05-14 07:44:00
美术作品
艺术百家(2009年4期)2009-08-19 09: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