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群文阅读教学“X”的内涵及教学实施

2024-05-14 17:30:26俞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1期
关键词:聂赫留朵夫复活

俞峰

摘要:“1+X”群文阅读教学旨在通过运用“X”类多元文本,实现对“1”的深度学习。因此,有效开发、运用“X”类文本是高效实施“1+X”群文阅读实践的必由之路。以《复活(节选)》为例,从大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跨文化和跨媒介等视域探索基于“X”开发与运用的“1+X”群文阅读教学实践。

关键词:“1+X”群文阅读;大单元;整本书阅读;跨文化;跨媒介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新样式成为当前语文学界绕不开的热点话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群文阅读又存在使阅读模糊化、浅表化的弊端。同时,基于文本语言的单篇细读在当下教学中仍有较大价值,“经过长期语文教育教学的探索实施,语文学科在‘单篇短章的教育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实施经验,易于方略梳理,易于课堂操作,易于目标落实”[1]。因此,如何处理好群文阅读与单篇细读的关系,链接两种阅读手段,来更为有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语文阅读实践中必然要面对的议题。

在笔者看来,推进“1+X”群文阅读实践是勾连这两种阅读模式的有效手段。“1+X”阅读模式其实也是一种群文阅读类型,但不等同于一般的群文阅读;“1+X”群文阅读首先必须凸显“1”在阅读实践中的地位,即这是一种基于围绕单篇细读、精读的群文阅读模式。“X”,则是对应“群文阅读”中“群”的特征,即多文本。“X”源自语文学习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加强语文学习活动中内容和目标的整合”,有效挖掘、开发、运用“X”类文本,“形成与教材相呼应的开放的教学格局,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发展”[2],当然,“X”的价值也是在拓宽学生学习广度的过程中,实现对“1”的更为深度的学习。那么,有效挖掘、开发、运用“X”类文本,给“X”注入更为鲜活、适切的教学内涵,则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思考、探索的命题。以下,围绕统编本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复活(节选)》一文,提供多元推进“1+X”群文阅读实践的几种范例。

一、大单元视域下的“1+X”阅读

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学习单位,围绕某一议题(如大概念、大任务),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大单元阅读教学也属于群文阅读范畴。“1+X”群文阅读实践可以依托“1”文本所在单元整体教学框架,在突出单元中单个篇目的前提下进行整体设计与教学实施。

《复活(节选)》属于统编本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选入四部外国小说节选,其中《大卫·科波菲尔》《复活》是19世纪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老人与海》《百年孤独》属于现代小说,四部小说节选部分在小说主要人物的心理呈现上各具特色。我们可以设计“世界文学画廊人物展”的情境,对聂赫留朵夫、米考伯先生、圣地亚哥、布恩迪亚等人物进行比较阅读,以突显列夫·托尔斯泰通过“心灵辩证法”所塑造的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形象的独特性。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复活(节选)》置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整个学习任务群视野下,将托尔斯泰的《复活》放置到19世纪俄国文学乃至近现代西方文学整体视野下,探讨作家、作品的独特价值。

二、基于整本书阅读的“1+X”设计

统编本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节选自名著的经典片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有效挖掘节选片段,依托“1+X”群文阅读框架,勾连名著前后关键内容,借助节选片段引导学生展望整本书,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兴趣。这里的“X”便是整本书中的其他情节文本。

例如,《复活(节选)》的学习核心是对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探究。课文节选60—62段,当玛丝洛娃向聂赫留朵夫讨钱时,聂赫留朵夫内心再次出现了动摇,“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内心说话……”[3],一个“魔鬼”的声音出现,极力劝阻聂赫留朵夫放弃救赎眼前依然沉沦的女人。人物内心兽性与神性的对抗,是《复活》中经典的内心刻画。其实全书第一部第十四章,在聂赫留朵夫第一次走进玛丝洛娃的房间时,聂赫留朵夫内心同样进行着兽性与人性的斗争,最终兽性侵蚀了人性,将玛丝洛娃推向险境;而在课文选文中,在内心的矛盾斗争后,神性战胜了魔鬼,聂赫留朵夫逐渐坚定唤醒玛丝洛娃的决心,实现人性的升华与自我的“复活”。相较于聂赫留朵夫,除了选文44段有较多描述,其余内容对玛丝洛娃复杂心灵的呈现相对不突出。我们也可以引入整本书中的其他情节,丰富玛丝洛娃的形象。选文中,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他并没有向玛丝洛娃提出结婚的请求;在课文结尾,聂赫留朵夫表示,下次还将来探访玛丝洛娃,并且表达“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我们知道,在接下来的探监中,聂赫留朵夫提出了求婚,当然玛丝洛娃拒接了他的请求。在前面对心灵辩证法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这里让同学模仿托尔斯泰心理辩证法的写法,写一段玛丝洛娃面对聂赫留朵夫求婚时的反应。在同学们交流展现后,教师可以出示原著中关于玛丝洛娃面对求婚时的反应: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急不及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个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第一部第四十八章)[4]

借助这段文字,学生对玛丝洛娃的愤怒、痛苦(为她后文的“复活”埋下伏笔)会有更直观的感受。与选文进行对读,深化学生对玛丝洛娃形象的认知。在这里,我们运用“1+X”群文阅读构架,以选文为核心,引入整本书中多个情节文本“X”,实现学生对小说人物的深度感知,同时引导着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

三、“1+X”的跨文化实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当“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5],跨文化、跨媒介语文实践的价值与“1+X”群文阅读体系的建构初衷不谋而合。围绕《复活(节选)》学习,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中俄跨文化群文閱读实践。在这里,我们引入了曹禺的《雷雨》。

曹禺《雷雨(节选)》主要讲述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关系。鲁侍萍曾是周家的女仆,与曾是贵族公子的周朴园产生恋情,在怀有身孕的情况下被赶出周家。这个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式悲剧与《复活》中的情节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也是组建群文阅读的基本逻辑之一。

我们可以将聂赫留朵夫与周朴园这两个形象进行对读。同样是多年后再次相遇,同样是面对那个当初被自己抛弃而致其在社会中被摧残的女人,周朴园与聂赫留朵夫的表现与选择有何差异?我们发现两者存在着巨大差别:周朴园只想用钱打发鲁侍萍,以免坏了自己的名声——虽然多少留有一丝对侍萍的怀念,但更多的是虚伪与自私;聂赫留朵夫在面对玛丝洛娃时,虽然内心也经历着巨大的起伏与斗争,但最终走向了拯救与“复活”。两个形象的差异背后折射的是两位作家基于各自文化、社会背景的异质思想。托尔斯泰一方面对现实进行无情批判,但另一方面宣扬赎罪、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理念;而曹禺旨在借助《雷雨》揭露人性丑陋,批判社会不公。这是社会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当然也是作家创作思想的差异。

四、“1+X”的跨媒介尝试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的戏剧改编和影视改编,是文艺界重要现象之一。《复活》作为世界经典名著,也被多次搬上舞台和银幕,跨媒介地被重新阐释着。在小说《复活(节选)》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电影、话剧中有关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的片段,构建群文阅读体系,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小说形象化感知,赋予“1+X”群文阅读实践以跨媒介内涵。

当然,文学作品的戏剧化、影视化首先实践于小说的剧本化,无论话剧剧本还是电影剧本仍旧可以归于文学文本范畴。例如,夏衍曾将《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前往监狱的情节改编为话剧《探监》。我们可以通过对两种不同类型文本叙事的比较、研读,来对人物形象进行探究。小说可以通过大量的独白、第三人称的剖析等进行直接的心理刻画,也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细节、神态等描写间接展现人物内心活动;而剧本则主要以语言,辅之以舞台提示,来展现人物形象。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在剧本基础上对人物进行心理补白,或者尝试以画外音等方式改编剧本。

这里需要厘清“文本”这一概念。文本不仅仅是指自然语言写成的文字作品,任何一个被赋予了完整意义的客体都是文本。比如,绘画作品、音乐剧、一个仪式、一个手势乃至无法留存的口头传达都可以是文本。[6]因此作为多文本的“X”,它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纸质文本,它还应当包括诸如绘画、图像、音乐、影视、雕塑等在内的以推进“1”的学习深刻化的多种样式。

总而言之,“1+X”群文阅读模式要突出“1”的中心地位,同时借助“X”多文本实施群文教学。当然,“X”可以是上述某个层面上的文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也可以是多角度文本综合实践,互相补充,在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

注释:

[1]管然荣,陈金华.整本书阅读热“冷”思考[J].語文建设,2017(4).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8.

[5]托尔斯泰.复活[M].力冈,译.江苏:译林出版社,1992:39,118.

[6]康澄.文本——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概念[J].当代外国文学,2005(10).

猜你喜欢
聂赫留朵夫复活
每个人,都曾是年轻时的他
北方人(B版)(2024年4期)2024-05-28 12:28:37
如果感到迷茫,不妨看看《约翰·克利斯朵夫》
意林(2024年3期)2024-04-03 09:52:40
浅谈《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思想品质的变化过程
聂赫留朵夫羞愧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
聂赫留朵夫羞愧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
——《复活(节选)》中的人性理想寻找
李斯特与贝森朵夫
钢琴艺术(2021年3期)2021-05-07 04:04:08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巨人复活转
罗曼·罗兰为敬隐渔译《约翰·克里斯朵夫》在中国发表的题词:《若望·克里斯朵夫向中国的弟兄们宣言》
郭沫若学刊(2017年1期)2017-04-07 10:32:43
黑足雪貂复活记
学与玩(2017年12期)2017-02-16 06: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