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婷
竹雕,也称竹刻。清末古玩收藏家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书画之难,人所共知。今乃易以刀竹,其难当更逾书画也。”他将竹雕与书画作比较,用刀代替笔,在竹子上进行创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一、徽州竹雕简介
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它既是历代文人的雅玩,也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
徽州竹雕在风格上注重表现丰富的立体画面层次,强调形神兼备,刻法多变。其题材广泛,涉及名胜古迹、珍禽异兽、神话故事和名人的书法墨迹等。
2014年,徽州竹雕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工艺流程
徽州竹雕的技法分为平面雕刻和立体圆雕,平面雕刻又分阴文和阳文,立体圆雕是指用竹根按它的自然造型刻成各种立体形象及器物等。一件竹雕作品的创作,从选料到最后抛光、揩油、护理,共有十几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有以下几道:
(一)制坯、构思打稿
首先要对选定的材料表面及内里进行整理定型,然后在材料表面描画,再用细三角刀顺着描画的部分进行勾线。尤为重要的是,没有一块材料是完美的,所以在构思打稿时要尽量利用所选材料的优点、避开其缺点来构图运刀。
(二)打坯、粗雕
打坯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打剔,显现作品的初步形状与造型轮廓。
粗雕前,可以先用手工鉆按照竹子表面的勾线钻出密集洞眼。运刀时,须考虑竹子材料独特的层理结构和纤维的多重变化。
(三)修光、铲底
从整体着手,对成型的坯进行全面修整和细部雕刻,使作品的具体形态慢慢展现。铲底,就是用刀将多余的部分铲去。
(四)细雕、打磨
细雕时,要根据画面布局的需要,交替推进下刀,使作品在有限的厚度内合理布陈场景。打磨时,根据作品的需要,选用不同的砂纸(一般先用粗砂纸磨,再用细砂纸细磨),由粗至细顺着雕刻的纹路进行打磨,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开脸
开脸,即对人物的脸部及五官、毛发等进行细化雕刻。开脸之后,整个作品的神韵完全展现。
开脸结束后,再对刻好的形象用砂纸进行细致地磨光,一件竹雕作品就基本完成了。
三、作品赏析
(一)[明]三松款荷蟹图竹雕笔筒
笔筒呈暗红色,筒身为浮雕荷蟹图,荷花盛开,荷叶有的舒张,有的卷曲,一螃蟹匍匐在荷叶上,另一侧有一只仙鹤在低头觅食,刻画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夏趣图。口沿下方阳刻“三松” 款,款左边阴刻“三松”篆书方形印。该作品为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由朱三松(嘉定派竹雕创始人朱松邻之孙)所作。
(二)现代作品《竹林七贤》竹雕笔筒
此笔筒刻画了我国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其雕刻手法为深浮雕,有四到五层刻工,最深处离竹黄只有3毫米,整个画面布局巧妙、层次分明、疏密相间、虚实相生。该作品由徽州竹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洪建华所作,2006年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