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语文课堂的理论关照与实践生成

2024-05-14 14:01田新柱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3期
关键词:实践理论

田新柱

摘要:磁性课堂基于兴趣观点、情境教学法及沉浸体验理论,志在使师生于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浓郁兴趣以至于入迷,心无旁骛沉浸其中,全身心忘我投入,并产生持续强烈的愉悦感。理想的磁性课堂始于兴趣,陷于情境,痴于热爱,醉于沉浸,终成自觉。磁性课堂连接语文世界与人生体验,追逐生命诗意与远方梦想,唤醒师生生命的本真,遇见美好的自己、自然万物和烟火人世。

关键词:磁性语文课堂;理论;实践

教育应该为人而做、因时代而变。当前教育已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从掌握知识走向探究知识,从归纳走向演绎,从双基训练走向体现核心素养的多维目标。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师生在课堂上要通过多维互动交流产生情感的共鸣。语文老师应该深度融入课堂,与学生产生磁性相吸,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情感、认知、理念共振的生命磁场。

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愿景呢?一代代的语文人一直在马不停蹄地探索和追寻。叶圣陶先生认为最要紧的还在吸引他们爱上语文,形成磁场,让他们主动地阅读分析,涵泳感悟,品味咀嚼[1]。于漪老师在《当一名深受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一文中指出:“学生喜欢教师,与教师在情感上就会‘零距离,交流就能敞开心扉。爱屋及乌,爱教师,就会爱教师教的学科;教师教的课有磁性,吸引他们,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形成爱好,从而学习积极性高涨,孜孜以求。”[2]

一、教学理想——磁性课堂

众多语文名师都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进行过深入独到的探索。而怎样让学生从感官兴趣走向自觉兴趣乃至志趣,汇聚成学习内驱力,形成语文课堂磁场效应,目前還未看到更深入的论述;更无针对师、生、文等多种元素化合促进师生语文素养共发展提升的提法。

广大普通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大都也有着自己的想法。记得早年听魏书生老师作报告,他谈起有次游山观景,看到众多的善男信女不辞辛劳地爬山,虔诚地去庙里求神拜佛,颇有感慨。他说,要是学生对学习也这样多好呀。很多语文老师为此也想了很多,甚至也做了很多。有人说,“要把想法变成做法,把做法变成说法”,我很欣赏这句话。作为语文教师,我其实也一直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并且几十年执着于“把想法变成做法”,当我把多年零散的“做法”逐步串起来后,我开始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说法”——“磁性语文”。

有人喜欢把自己萃取凝练的教学理论称为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我则更喜欢用教学主张这个通俗易懂的说法。“磁性语文”教学主张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浓郁兴趣以至于入迷,目标明确集中,思想和行动融为一体,全身心忘我投入,并产生持续强烈的愉悦感。“磁性语文”教学主张包含着我多年来积淀的教学观和方法论,也浸润着我本人的个性特质、学养品格、信念价值观,既是教学观念的个性化、具体化、学科化,也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凝练和升华。在众多名家同仁实践与研究的肩膀之上,笔者经过近30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研究积累,逐步提出了“磁性语文”教学主张,而“磁性课堂”则成为我多年守望语文诗意杏坛的教学理想。

语文课堂是师生研学语文的舞台,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磁性语文课堂就是要激活语文课堂的内在磁力,激发出师生研学语文的原动力,让语文研学成为师生生命的本能和自觉。磁性语文课堂是基于杜威兴趣核心观点、李吉林情境教学法以及米哈里沉浸体验理论等而提出的师生双方借助教材、项目、活动等路径,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逐步形成沉浸式学习语文的理想语文课堂。磁性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能够使师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浓郁兴趣以至于入迷,目标明确集中,思想和行动融为一体,挑战和技巧之间平衡,内心纯净无杂念,全神贯注沉浸其中,全身心忘我投入,自我意识和时间流消失,并产生持续强烈的愉悦感。

总之,我理想中的语文磁性课堂:始于兴趣,陷于情境,痴于热爱,醉于沉浸,终成自觉。师生都沉浸其中无可救药地爱上语文而不能自拔,在语文课堂上遇见美好的自己、自然万物和烟火人世。磁性课堂连接语文世界与人生体验,追逐生命诗意与远方梦想,用语文疗愈自我,淬炼自我,升华自我。在深度研学中获得充裕厚重的感性经验、科学严谨的理性认知以及美好纯真的知性素养,通过唤醒师生生命的本真,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厚度和高度。

二、高阶思维——支撑理论

教学理念的萃取和凝练既离不开教育实践,也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支撑。经典理论可以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探索提供指导,使我们对各种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前人的经典论断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引发我们产生更多的想法。磁性语文教学主张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重点汲取了以下理论基础。

(一)杜威兴趣理论

兴趣是指个体在特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积极的、稳定的、显著的参与行为和情感倾向,是一种受到个体主观感受影响和个体学习、经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的心理现象。杜威提出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与天赋才能,确保给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还要考虑学生对教学活动是否感兴趣,关注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发展状态,根据学生对活动兴趣的实际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兴趣与进取、兴趣与训练之间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有着有机联系。它是从感兴趣发展成为志趣的道路上的助力器。如果高中生对某一门学科非常感兴趣,他就能够忍受当下的苦难与困境,砥砺前行,不怨天尤人,并在直面困境和克服困难、直面消沉和克服消沉中寻觅到真正的兴趣。顾明远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作为其教育人生信条。他认为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校和老师要尽量为广大学生提供自由、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不同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兴趣持续生长的方向发展。

语文教师修炼自身才艺能力素质,努力探索语文学科自身所蕴含的磁性特征,通过创新思路方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学生积极主动,热情高涨,爱上语文课堂和语文学科。立足兴趣特点设计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对于兴趣活动的需要。在设计兴趣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活动的内容、目标等,以确保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情境教学理论

李吉林老师第一个系统建构起我国情境教学范式: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通过活动连接情感与认知,引导学生学、思、行、冶。她的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创设或引入生动形象真实、感情色彩浓郁的具体场景,以此激发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和实践感受,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情感认知得到发展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故而情境教学要关注情感和认知的相互作用,了解认知的直观原理以及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把握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有效转化;注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情景教学的基本途径包括图画再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生活展现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通过凭借情境、带入情境、拓宽情境、优化情境来达到陶冶、暗示或启迪学生的功能。

磁性语文课堂注重情境教学。教师建立有效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推进认知的发展。磁性语文强调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和互动,充分发挥情感的组织、动力、调节等作用,激发学生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情感,让课堂充满磁性的魅力。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感受语文美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吸引学生,让学生爱上语文、主动地去学习语文。磁性语文课堂同时也是通过情境来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磁性语文还借鉴哈贝马斯对话和叶澜教育交往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师生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所学内容,从而吸引他们爱上语文,全身心走进语文课堂。

(三)沉浸体验理论

沉浸语出韩愈《进学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本意是在水中浸泡,沉潜渐渍,常用来比喻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聚精会神于某一事物,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和行动融为一体,内心评判声音消失,时间感消失,有着强烈的自主以及强烈的愉悦感。沉浸像一颗不断开枝散叶的大树,沉浸着创造世界,沉浸着创造幸福。

现代意义上的沉浸体验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沉浸体验就是一种沉醉感,将全部精力投注于某项实践之中,自动过滤掉其它不相关知觉,以至于忘却其它万物存在甚至进入忘我状态。沉浸体验是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正面的心理体验,它让师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时获得很大的愉悦感,从而达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生一旦进入共同经验模式,意识集中在极小范围,只对精准反馈和具体目标有反应,且对周围环境体现控制感,则可以完成平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沉浸体验理论包含控制、注意力集中、好奇心、内在兴趣等四大构件,其关键特征如下:发自内心地喜欢到忘乎所以、时间和知觉产生变形扭曲;个人智能与活动难度高度匹配,目标方向集中明确,行为潜意识自动化;控制感强大且能够即时反馈。磁性语文课堂是一种专心致志的投入,一种忘我忘情的痴迷,一种融嵌灵魂的热爱,一种沉浸体验的主观状态。

三、教学设计——加减乘除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升级改造,运用加减乘除进行增删合分,来创设各类情境、加工活动环节,打造高效磁性语文课堂。以期达到删繁就简、事半功倍之功效。

(一)“加”料烹饪,鲜美灵动

教学设计之“加法”,在于根据课堂活动需求适时加入新鲜材料,助推思维发展,渗透情感体验,充盈课堂容量,实现深度学习。当前教学中存在个别教材内容陈旧,问题设置肤浅,情感教育缺失,很难实现立德树人之要求。语文教学设计不能固守教材内容,而应紧跟时代足迹,贴近生活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和世事变迁,“加”些时鲜材料和深度链接,让课堂新颖别致、摇曳多姿,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他们的思维和表达也因即时汲取新鲜养料而灵动新颖、睿智辽远。比如在讲解《张衡传》时引入汶川地震视频,在学习《陈情表》之處播放小黄人版陈柯宇《生僻字》等。

(二)“减”冗瘦身,水落石出

教学设计之“减”就是去冗存精、删繁就简,实现课堂教学的简约化。“减”与“加”是一张盾牌的两面,所说的有舍才有得,只有“减”去冗繁,让芜杂繁琐的教学情境瘦身,才有富裕的时间和空间去腾挪,让课堂更具灵活性。

一些老师在创设情境时没有学会用心筛取、精心裁剪、悉心挖掘,只会生搬硬套、胡乱堆砌、简单拼凑,其课堂表面上五彩缤纷、纷繁热闹,但其实质却是挖掘不深、内容肤浅、流于形式、效果一般般。只有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情境契合,方能收到减时增效、以少胜多的良好效果。课堂要大胆含弃,大开大合,围绕活动任务,创设问题情境,精准发问,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乘”风而翔,事半功倍

磁性语文课堂要聚焦大概念和主问题,创新方法,延伸拓展,实现教学成效“乘”以倍数一般的提质增量。所以,我们要精准理解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反思课堂。抓住共性问题精准发力,实现事半功倍之功效。课堂活动不能事无巨细平均用力,而要聚焦核心目标,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最大化。语山路漫漫,文海水茫茫,语文课堂纵然一贯勤学苦练也只能画虎类犬;只有领会思路方法,把握语文规律,才能举一反三,轻松高效。如在介绍韩愈字退之时,联系“三苏”名与字、陆游与秦观名字互换的传说,一通百通。

(四)“除”法分解,化整为零

除法,就是把目标细化、将任务分解,以便各个击破,最终全面干净地完成各项学习活动任务,这就是除法“分解”原理。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通过解读课标、解构任务群、解疑思维等方法技巧,将繁重教学任务分解为若干小目标,或找到完成任务的若干个小路径,这样就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解读课标,从源头保证扎实推进课堂教学,并围绕相关教学主题展开,扎实推进,步步为营。以解构教学主题为抓手,厘清其内涵与外延,前后之因果,从中提取核心要点,打破教材固有体系与思路,予以整合并重新建构。这样,既能使架构更清晰紧凑,又便于逐一突破,分进合击。

四、课堂模式——起承转合

磁性课堂是有磁力吸引魅力无限的课堂,磁性课堂是情感激发富有生命张力的课堂;磁性课堂有温度和文字情怀关注人文阅读与对话的课堂。磁性语文课堂模式由起、承、转、合四个环节构成,环环相扣,一脉相承,吸引着学生激情四射乐此不疲地去为之努力。

(一)“起”:创设情境、引生入胜的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教师通过精妙恰切的导语来创设情境,往往可以瞬间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和好奇心,上课伊始就能迅速引燃学生的兴奋点,从而捕获他们的“芳心”。好的导语就如平静的水面投掷一块石子,在学生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形成一种和文本一致的情感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和迫切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燃起他们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心情愉悦而又主动地去跟随教师的引导,教师便可以牵着学生兴奋的“鼻子”,乘兴引导学生进入语文课堂。

因此,导语的设计必须以情境创设抓学生兴趣为根本出发点。一段导语的恰当与否,甚至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导语可以各式各样,不拘一格,但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去相应设计:可以是激情澎湃感染人心的演讲,可以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传奇,可以是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的谈话,可以是贴心共情润物无声的沟通;可以是幽默风趣捧腹开怀的互动,可以是相关视频剪辑;可以是五彩斑斓的图片配以相应背景音乐……导语设计的切入角度可以是文章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可以是情景的描绘,也可以是问题的提出。但不论怎样,都应短小精练,引人入胜。

例如,学习《项脊轩志》一文我这样设计导语: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在生和死之间,是孤独的人生旅程。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得以温暖的灯。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亲情的歌哭,没有爱情的悲欢,就没有真正的人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情动人、被称为“明文第一”的经典散文——《项脊轩志》。再比如我设计的《沁园春·长沙》导入:大屏幕播放青年毛泽东的动态图片和诗词书法,并配以激昂的背景音乐,同时我激情解说:1925年的中国大地,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无数的青年志士以天下为己任,满怀一腔热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而奔走呼告。青年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深入湖南农村指导农民运动,在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时途经长沙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挥毫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动人诗篇。《记念刘和珍君》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她以柔弱的身躯,扛起了一个民族的良知;以坚决的反抗,唤醒黑幕之下的正义;以殷红的鲜血,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让我们一起来缅怀革命烈士——走进《记念刘和珍君》。这样,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中打开了課本,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承”:腾挪跌宕、沉浸课堂的深度学习

紧承情境导入之后就是吸引学生通过语文活动进入沉浸式的深度学习。语文活动的展开主要通过腾挪跌宕、张弛有度、环环相扣的活动设计;提纲挈领、引人深思、着眼于思维训练、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有效设问;丝丝入扣、独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的精到分析;深入浅出、文采飞扬、妙趣横生的讲解;恰到好处、四两拨千斤、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引导点拨;回味隽永、留白待补的活动小结等等。

一要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整体。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是语文学习不可逾越的一个首要任务。有的教师上课就分析,机械地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美。整体感知课文,首先应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家生平及文章的主题;但最主要的还是通读全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课文内在的逻辑联系,抓住课文的中枢点。为了让学生能较快地感受、理解,教师应根据课文实际,设计出相应的主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去阅读。设计问题要紧扣训练重点,不拔高,不降低,灵活适度。

二要点拨学生涵泳精萃片段。想方设法掺佐料,借东风,设悬念,打埋伏,揽情趣,把文本内容创设成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主动钻进文本与之进行对话。深入理解文本、研读重点段落是语文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体现教师水平、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教师精心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精彩片段,引导学生积极动口、动脑,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引导、点拨、补充、精讲、总结,充分展示和挖掘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审美情趣等,最终完成活动任务。

三要善于把握课堂活动节奏。古人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紧张处,细密周详;和缓处,疏而不漏,才能收到好的课堂效果。设计起伏跌宕,有张有弛,相辅相成,方为妙手。

(三)“转”:激活思维、碰撞创新的头脑风暴

磁性课堂的“转”就是要打破活动预设,引导思辨式阅读,激活思维挑起纷争,在多维思维碰撞头脑风暴中求变化求创新,从而推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文本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去感受和领悟;再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去思考和感悟,并与作者倾心相谈,读出自己的感悟见解和思考。往往思维和质疑联系在一起,“疑乃悟之父”,质疑是动脑子的结果,也是创新的起点。教师要鼓励学生批判思维、对比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推理思维、交叉思维、辩证思维、转化思维、跳跃思维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养成乐学善问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笑面相迎、不厌其烦,支持、肯定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语文教师要把握时机推动课堂之“转”。包括指导语文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沟通分享,必要时可以故意挑起事端,让各小组甚至是各个成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机警应变,抓住机遇顺势引导,及时化解课堂中的停滞和矛盾,化不利为有利。教师还要善于倾听并因时因人因情境作出精准或模糊的评价,再顺势引导,自然会不讲自明,水到渠成完成任务。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众弟子言志,孔子只是倾听并未细评,但是对每个人的教诲已经融于一哂一叹之中。

(四)“合”:梳理总结、拓展升华的荟萃凝练

这是磁性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疏理归纳。即把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体会和感受,结合活动任务梳理一遍,使之明确条理,让学生在总结中消化吸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完成知识迁移的一个必不少的环节。二是迁移拓展。这一步骤主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可通过口头想象讲述课文的特点和学习的收获、续写、仿写、或改写课文等。

五、学习引领——读思议悟

语文学习不需要灌输,而是需要点燃。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炬。”语文老师的作用就是引领阅读,点燃智慧。高红霞在导读《爱的教育》时说,读书一定要从中读出作者,读出自已,读出思想,读出困惑,读出见解。这就是读、思、议、悟,读有所思,思有所困,困惑则议,议有所悟,是读的升华。

(一)语文核心在“读”。初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作者讲了什么?要表达什么主题?要向读者传达什么观点?整体感知文本梗概。初步感知后,我们要分析文本的重要内容或是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熟读方能精“思”。就是记忆与思维相结合。这是朱熹提出的学习方法。读与思相辅相成,在牢记的基础上思维才会通透,在思维的参与下记忆才能精熟。思的关键是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要检查自己的怀疑是否有根据。通过阅读感知和思考沉淀,我们梳理出文本中的思想要点,这些将使我们受益。

(三)小组交流重“议”。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思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心得和困惑,比较不同观点的异同是非,尝试讨论解决问题。

(四)议后反思方“悟”。正所谓,读书在悟,悟趣,悟情,悟理。悟是对照文本精髓和别人的见解进行反思检视。这是对读的进一步升华,是深刻的感受和领悟。如文本中的以事喻理、托物言志、寄景抒情、情中有情等。品读文本,体验和领悟深层意蕴,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

总的说来,让师生生命共生长,让语文素养共提升永远是磁性语文课堂努力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磁性语文课堂力图让学生为了生命的拔节而不仅仅为了通过升学考试来学习语文,其动力来自于个体生命本身而不是外部,是一种与心灵需求的契合的内驱动力,一种洋溢在胸中的內驱激情,使之成为求学创业所必备的内部动力,从而形成心灵渴求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注释: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3.

[2]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5.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资助课题“磁性语文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YB132)结题成果。]

猜你喜欢
实践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