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显乡村特色的滨水景观塑造研究

2024-05-14 05:44龙婷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摘 要:乡村滨水景观风貌塑造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通过乡村滨水景观风貌塑造,不仅可以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从科学规划、文化传承、分段主题设计、植物配置等方面,深入探讨乡村滨水景观风貌塑造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乡村滨水景观;风貌塑造;乡村振兴;文化传承

乡村风貌的塑造在改善农村风貌、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传承文化、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加快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开展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乡村风貌的塑造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乡村景观构成元素多种多样,滨水景观是其中重要的组成元素。本文以湖南省彬州市永兴县西河三期滨水风光带项目为例,对如何塑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滨水景观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为相关从业人员和项目实践提供参考。

一、乡村景观塑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乡村风貌得到显著改善和提升,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极具地域特色的村庄。然而,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

一是城市景观塑造的思维和理念被应用于乡村景观塑造,导致乡村景观城市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尊重乡村的自然和文化特点,避免盲目追求城市化的景观。

二是乡村景观同质化严重,缺乏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景观中地方文化的展示不够丰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内涵,通过景观设计展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避免盲目追求潮流和标准化。

三是乡村地区景观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拓展性不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乡村地区景观管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提高管理水平和拓展性,为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乡村滨水景观塑造方法与策略

(一)突显乡村特色主题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统一规划与差异化设计的双重策略。一方面,加强规划统筹,确保乡村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避免无序建设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注重避免同质化设计,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的独特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打造与众不同的乡村品牌。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乡村的魅力和竞争力,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连续和贯通的滨水步行体验,分段规划设计是必要的。可以结合山林、田园、果园和地域文化进行分区规划,进一步丰富滨水区的特色和活动。这种设计方法能够根据具体的地形和腹地条件,创造出多样化的滨水活动空间。同时,在整体规划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地方特色、公众参与和文化展示等方面的要素,以实现全面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滨水区规划。

(二)传承地方文化

乡村滨水地区是乡村的宝贵财富,不仅承载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是乡村文化和历史的见证。为了在乡村滨水地区植入文化元素,需要深入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通过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创建文化景观、发展文化旅游、培训当地居民以及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等多种方式,将滨水地区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元素相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滨水文化。同时,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使他们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只有这样,乡村滨水地区的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三)应用乡土材料

乡土材料的应用,是营造人文景观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乡村常见的石材、木材等,都是充满自然气息和历史沉淀的材料。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组合,可以创造出独特的乡土景观,让人们感受到乡村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此外,乡土材料的应用还可以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许多乡土材料都是可再生资源,如木材、竹材等。合理利用这些材料,不仅可以降低景观建设的成本,还方便了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有利于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塑造乡村滨水景观风貌时,应注重乡土材料的运用,充分发挥其自然美感和文化内涵。通过科学合理的規划设计,将乡土材料与滨水景观相融合,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滨水景观风貌,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选择本土植物

乡村滨水地区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受到四季变化的显著影响。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气温和天气上,还深刻地影响着滨水景观的各个方面。通过精心的植物配置和设施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季节性变化,为滨水景观注入生命力。

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植物配置上,可以选择一些早春花卉,使滨水地区在春天就展现出鲜艳的色彩。夏季,阳光充足,是活动最为丰富的季节。在植物配置上,可以选择一些耐热、耐旱的植物,让人们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到一丝凉意。秋季,天高气爽,是收获的季节。在植物配置上,可以选择一些秋色叶植物,使滨水地区在秋天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冬季,寒冷干燥,是休养生息的季节。在植物配置上,可以选择一些耐寒、常绿的植物,使滨水地区在冬季依然保持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设施布局,充分利用四季变化的特点,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滨水景观,不仅可以提升乡村滨水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容,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永兴县西河三期滨水风光带项目实践

(一)项目背景

盘绕郴州西北,从仰天湖骑天岭山脉发源,流经52个村,全长约142公里,流经桂阳、北湖、苏仙、永兴,谓之西河。近年来,郴州市推进西河沿线4个县(区)、9个乡镇(街道)的52个行政村联动发展,打造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促进乡村之间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在乡村滨水景观风貌塑造中,区域统筹整合各乡村的资源和特色,形成整体性的景观风貌,提升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湘阴渡街道隶属于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位于永兴县偏南13公里。项目位于湘阴渡街道西南区域,临靠G4京港澳高速,通过107国道,212省道也可方便抵达。项目主游路全长6.3公里,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西河是永兴县的重要河流,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然而,在项目实施前,西河沿岸存在着资源分散、文化失落、植物缺乏多样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地政府决定实施永兴县西河三期滨水风光带建设项目,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主题定位

在乡村滨水景观的塑造中,精准定位与精心策划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景观的美观度,还影响到乡村的整体发展与形象。以西河三期滨水风光带为例,其定位为展现“十里荷香、山水画卷以及美丽乡村的快乐田园”,既突出了乡村的特色,也反映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为确保景观设计特色,特别策划了“一廊四段多节点”的设计布局。这条生态走廊将成为连接各景段的绿色纽带,同时各景段内部也各具特色。入口形象段将设置地标建筑和植物景观,展现乡村的门户形象;田园休闲段则提供更多休闲空间,让市民和游客亲近大自然。此外,为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还将创意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在生态游览段,游客可以体验各种创意农业项目,感受乡村的魅力。

(三)地方文化植入和传承

将湘阴渡文化植入西河三期滨水风光带是一项需要精心策划的工作。首先,挖掘和整理湘阴渡文化的精髓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展现其独特魅力。在规划设计阶段,团队需要巧妙地将湘阴渡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风光带的整体规划中,确保新建设施与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相得益彰。当地的“赶圩文化”,如花鼓戏、舞龙、舞狮等表演形式,都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同时,当地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的庆祝活动,都充满了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可以将其融入节点景观风貌的塑造中。总的来说,将湘阴渡文化植入滨水风光带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与努力的长期的过程。这一系统性工作不仅能够使滨水风光带成为美丽的景观带,还使其成为传承和展示湘阴渡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乡土材料的运用

乡土材料在西河三期滨水风光带中的运用,可以展现出地域特色和生态环保理念。这些材料不仅有助于营造具有乡土特色的景观,还可以降低景观的维护成本,同时展现出对环境的关爱。利用天然建材如石材、木材、麻绳等,可以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展现出自然之美。

在西河三期滨水风光带中运用乡土材料,需要综合考虑景观的美观性、生态环保、经济性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精心设计和合理运用乡土材料,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生态价值的景观,为游客提供独特的观赏体验,同时展现出对环境的关爱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五)本土植物的配置

植物配置设计是园林设计的核心,需充分考虑本土化和乡土化的植物应用。首先,设计师需深入了解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确保植物群落的稳定。同时,注重植物的生长习性、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以构建和谐、美观的植物景观。此外,合理搭配不同季节的植物,使景观具有时序变化。选择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和秋色叶植物,确保四季皆有景致。优化植物配置的层次感也是关键,通过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地被等多层次植物,营造丰富多样的景观。

在西河三期项目中,植物配置设计充分考虑了上述要点,分为“八月凝香”“层林尽染”“世外桃源”三段,各具特色。施工過程中,需严格遵循设计方案,精心挑选和种植植物,并重视后期养护,确保植物生长良好,实现预期的景观效果。

(六)标识牌、导向指示牌设计

在设计标识牌和导向指示牌时,不仅要考虑其美观性,更要注重其实用性。标识牌和导向指示牌作为乡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应当简洁、直观,方便游客和市民识别。为了确保标识牌和导向指示牌的耐用性和环保性,选择1.2毫米厚的不锈钢板作为主要材料,经过折弯成形、烤木纹漆处理,使其外观更加美观。同时,注重图纹丝印的设计,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展现乡村的文化和特色。此外,还要将当地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进一步突出乡村的独特魅力。在制作和设置标识牌及导向指示牌后,要收集游客和市民的反馈,以便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确保其真正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通过这样的设计,希望能够为游客和市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同时为乡村的发展和形象提升做出积极的贡献。

(七)LOGO设计

在开始设计LOGO之前,深入了解乡村特色和主题,以及该地区的自然景观、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等相关信息,为LOGO设计提供了更准确的定位和方向。在设计中,融合多种元素,旨在突出乡村的宁静与美好。选择自然元素如山水、树木等,以及手绘风格和传统水墨画元素,以展现乡村的独特魅力。同时,在设计中注重简洁明了,使LOGO易于识别和记忆,让整个设计充满乡村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

(八)公共设施小品及灯具设计

乡村的公共设施小品和灯具不仅是实用设备,还是乡村风貌的展现载体。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当地文化和环境特点,确保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座椅、垃圾桶和卫生间等小品应采用耐用、自然的材料,如木质或石材,展现乡村的质朴和舒适。同时,垃圾桶应注重分类设计,培养村民的环保意识。灯具设计要营造温馨的夜景氛围,使用节能环保的LED灯具,并合理规划灯光布局,避免干扰村民生活。通过实用、美观且融入乡村特色的设计,为村民提供更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结语

西河三期滨水风光带项目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突显乡村特色主题,塑造了一个具有乡村特色的滨水景观。这不仅提升了当地乡村的人居环境品质,还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观赏体验。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期望能够为其他乡村滨水景观的塑造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使滨水景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乡村的繁荣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双双.老龄化背景下居住区本土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市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2]梁静静.水生态区划与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3]唐渝杰.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探索:以郪江古镇为例[J].旅游纵览,2023(8):139-141.

[4]汪丹.生态导向下的丹凤县竹林关城镇空间布局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5]韩若东.基于景观特征评估的莆田城市绿心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0.

作者简介:

龙婷,郴州市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与应用、景观生态规划。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