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碳汇能力建设的探讨

2024-05-13 11:35张聿锋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4年3期
关键词:林草水土保持植被

王 伟,张聿锋,张 静

(河南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河南郑州 450008)

0 引言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提出中国将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与重点任务。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2023年2月6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通过碳汇能力提升行动,巩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建设是“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稳妥有序”推进河南省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重要保障。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水土保持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部分,水土保持生态系统通过减少水土流失、提升植被覆盖度等路径,增强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储存和固定,具有显著的碳汇效益。2022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指出“围绕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明确提出“制定完善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价指标和核算方法”。因此,针对“双碳”目标导向下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建设的挑战和机遇,结合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态系统特点,因地制宜开展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估,将为区域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1 河南省水土保持建设成效

河南省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有太行、伏牛、大别、桐柏四大山系,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和山区向平原的双重过渡带。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在河南叠加,同时还肩负丹江口水库水质保障的重要职责。河南省水土保持建设涉及3 个水土保持一级分区、5个二级区和8个三级区,省内气候多变,地貌复杂,水患不断,加之生产活动频繁,致使水土流失问题突出,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通过多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南省水土流失面积由1989年的6.06万hm2减少到2023年的1.98 万hm2,水土保持率达88.10%,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强度显著降低,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的良好局面。通过大面积栽植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封育治理等植被建设与恢复措施,林草植被覆盖度逐步增加,截至2023 年,河南省森林覆盖率达25.47%,生态环境明显趋好。此外,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封禁措施的综合推进下,一大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如坡改梯田、淤地坝、谷坊、塘、堰、坝、水保林、经济林等的建设实施和合理配置,使治理范围内的蓄水保土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围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河南省建设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水土保持示范样板,为推动新时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水利部组织的水土保持目标考核中河南省连年优秀,2023 年考核中更是取得全国第三的佳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见表1。

表1 河南省森林覆盖状况表

河南省水土保持建设成效显著,据现有数据和方法测算,河南省现有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约350—400万t,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多个流域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农业农村发展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双碳”背景下,河南省水土保持对于区域碳中和具有重大潜力。

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碳汇效益

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综合性措施,林草植被建设、耕作和工程措施是河南省水土保持措施的主要类型。“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的所有过程、活动或机制。生态系统碳汇是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生态保护修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水土保持碳汇能力是指水土保持生态系统作为主体吸收并固定CO2的能力或过程。

根据现有研究,土壤侵蚀对碳循环格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土壤与大气间碳通量产生影响;二是在生态系统内部改变土壤有机碳的分布格局。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水土保持林草、工程及保护性耕作措施协同作用,通过吸收、同化、矿化和利用空气中的CO2,形成以生物量、土壤有机碳等为主的各种碳汇实物储存于植被、土壤碳库中,同时具有降低水土流失引发的碳排放的碳减排作用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的碳增汇作用两个方面。如,林草植被建设,梯田建设,淤地坝建设。

与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过程相比,水土保持碳汇依赖于人工作用下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强烈的人工属性。水土保持碳汇具有潜力大、成本低、社会经济效益兼顾等优点,已成为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碳汇储量的有效手段以及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3 河南省水土保持碳汇建设展望

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建设是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面对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的新目标、新任务,河南省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建设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科学合理推进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建设,有力支撑新时代河南省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并为区域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3.1 强化水土保持碳汇监测

水土保持碳汇过程监测是碳汇能力评估的基础。2023年,河南省水利厅联合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优势单位,依托豫西南山地丘陵区嵩县水土保持监测站,建成了河南省首个水土保持与碳过程科教融汇试验基地,建立水土保持碳汇监测试验平台,开展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作用下的植被碳吸收、植被碳排放、土壤碳固定、土壤呼吸、水体碳排放等碳固定与碳排放关键过程监测,强化水土保持措施碳汇过程监测,并以此为典型,构建河南省水土保持碳汇监测计量体系,为明晰河南省不同地区水土保持碳汇作用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3.2 构建水土保持碳汇核算地方技术体系

针对河南省不同水土保持分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与资源禀赋差异和水保措施类型多样性,开发水土保持碳汇监测技术,构建林草、梯田、淤地坝等水土保持碳汇分类评估方法体系,结合河南省水土保持分区特征,在8个水土保持三级分区选取典型小流域,建立小流域生态系统基准碳储量空间分布图集,分别针对各典型小流域,开展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碳汇量调查分析,结合流域水土保持建设过程,计算各典型小流域的现状碳储量,为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估以及有效管理水土保持碳汇提供科学依据。

3.3 开展全省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估

系统整合河南省水土保持林草建设历史记录、遥感影像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构建河南省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时空分布数据集;基于构建的多源数据林草植被碳汇反演方法,分别计算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通过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土壤碳和枯枝落叶层等不同路径形成的碳汇。通过开展河南省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估,全面掌握河南省水土保持建设的碳汇总量,辨识水土保持碳汇建设潜在优势区域,明确水土保持建设的碳汇贡献,服务于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建设与河南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

3.4 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试点建设

开展水土保持碳汇能力测算试点,探索水土保持碳汇价值实现机制,打造水土保持碳汇交易示范,有效支撑水土保持多渠道投入,助推全省水土保持碳汇建设取得新进展,为新时代河南省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 结语

通过开展河南省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建设,将更加科学的掌握我省水土保持措施对碳汇的贡献,有助于发现和推广碳汇效率高的水土保持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碳汇效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制定针对性的水土保持策略提供依据。同时通过碳交易等市场机制,还能够扩展水土保持治理经费来源,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升河南省碳汇能力,助力国家碳中和目标实现。

猜你喜欢
林草水土保持植被
龙江林草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林草风采
水土保持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