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静,武 凯,孙桂卿
(1.恒诚信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2.山东海诺德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3.山东思迪普电气有限公司济南高新分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逐渐加深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解决方案的核心。光伏发电场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代表之一,具有取之不竭的优势。然而,其在发电系统中的集成和优化问题仍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挑战。文章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光伏发电场的设计和电力系统的集成优化,为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光伏发电场设计在于发电场选址与布局,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优化布局,提高太阳能捕获效率。可再生能源集成采用光伏与风能协同发电,结合高效储能系统和智能管理系统,实现能源互补、储能平衡,确保系统高效运行。在电力系统集成中引入微网技术,提升自主运行能力。通过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和智能优化算法,预防问题并优化能源生成、存储及分配,实现最佳经济与环境效益。这些技术策略将为清洁、可持续能源供应做出重要贡献。
风能与光伏协同发电是通过智能能源系统的整合,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与协调。通过气象预测与监测技术,系统能够准确预测风能与太阳能的变化趋势。在实际运行中,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和分析,系统能够判断何时风能较强、太阳能较弱,或者反之。在光伏与风力设备之间建立联动机制,根据能源需求实时调整各自的发电输出。例如,在太阳能强时,系统可优先利用光伏发电;而在夜晚或太阳能不足时,系统侧重利用风能发电。通过这种智能协同控制,实现风能与光伏的最优组合,提高发电场的整体效率,同时确保稳定的电力供应。
储能系统集成是通过高效先进的储能技术,平滑化可再生能源的波动输出,以确保持续的电力供应。采用先进的电池技术或压缩空气储能装置,能够在光伏或风力发电高产时存储多余电能,并在低产或高需求时释放储能,实现电力平衡。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监测储能状态,通过实时数据分析调整光伏和风力发电的输出,确保储能系统充分发挥作用。这种集成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的挑战,为实现可持续能源供应奠定坚实基础。
智能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及智能控制算法,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系统的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系统工作流程
系统利用传感器获取光伏和风力发电的实时数据,包括发电量、风速、太阳辐射等。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经过大数据分析和算法处理,系统能够准确预测能源产出和负荷需求[1]。智能系统根据预测结果实时调整光伏和风力发电的输出,优化能源利用。同时,系统考虑储能状态,决策是否存储多余电能或释放储能以应对变化需求。智能能源管理系统与电力市场和用户需求紧密连接,根据实时情况调整能源分配策略,实现最优的经济和环境效益。通过这一智能化的工作流程,系统能够精准管理可再生能源,提高发电场整体性能,确保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微网技术在电力系统集成中的应用通过建立小范围的独立电力网络,提高系统的自主运行能力和健壮性。微网的功率表达式为
式中:Pw为微网的净功率;Pf为微网内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功率;Ph为微网的负荷需求;Pc为储能系统的功率。微网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发电、负荷及储能状态,调整内部功率分配,最小化对主电网的依赖。
首先,通过先进的电力传感器,实时获取微网内各发电源和负荷的数据,包括发电量和负荷需求。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为后续决策提供实时基础。
其次,中央控制系统运用先进的智能算法,如模糊逻辑控制或强化学习算法,实时分析微网内的能源产生和能源需求。通过预测未来的发电和负荷情况,系统能够调整光伏、风力发电及储能系统的运行策略,以最大化能源的自主利用率。
最后,微网技术的应用体现在实际的能源分配中,通过动态调整微网内各组件的运行状态,确保在不稳定的环境中仍能实现净功率平衡[2]。这种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使微网更加适应复杂多变的电力需求,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自主运行能力,为电力系统集成优化提供可行的技术路径。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关键在于考虑系统各组件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通过考察发电机、负载、传输线路等元素的动态响应,表示稳定性指标的微分方程为
式中:M为系统的转动惯量;D为阻尼系数;K为弹性系数;θ为发电机转角;PM为机械功率;PH为负荷功率。系统稳定性受机械参数和负荷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动态调整发电机输出功率以保持稳定。
在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中,采用模拟和仿真技术,对系统动态行为的模拟,了解电力系统在不同负荷和外部条件下的响应。通过分析发电机、传输线路及负荷等关键元素的动态响应,可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并识别可能导致不稳定的因素。
为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采用智能控制策略。通过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状态,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调整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使系统更加稳定。通过引入智能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可以在系统运行时实时优化发电机输出,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稳定性和效率[3]。
通过采用的仿真技术和智能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抗扰性,确保系统在面对各种外部变化时能够保持可控、平稳的运行状态,为清洁能源的可持续供应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智能优化算法在电力系统集成优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旨在通过智能化决策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以遗传算法为例,模拟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组合和进化操作,搜索最优解。
首先,通过先进传感器获取实时数据,包括光伏和风力发电量、储能状态、负荷需求等,并通过物联网技术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其次,中央控制系统利用遗传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结合系统动态特性,动态调整光伏和风力发电的输出、储能系统的运行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改善环境[4]。最后,将优化算法的结果应用于实际运行,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时调整发电、储能及负荷的运行状态,以适应电力系统的变化。这种智能化调控策略能够降低电力系统运行成本、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最大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在某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场案例中,充分利用风能和光伏能源实现高效能源转换。该发电场建设在风力资源和日照充足的地区,结合先进的风力涡轮和光伏电池技术[5]。风力涡轮通过捕捉区域内持续的风力转换为电能,光伏电池则利用阳光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该发电场融入先进的储能系统,通过大容量电池存储多余的电能,以应对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输出。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风能和光伏发电情况,结合电池状态和负荷需求,实现对能源的智能调配和储能的优化运行。
优化后的系统通过智能优化算法成功应对不同负荷需求和储能状态,有效减少总经济成本和CO2排放,实现电力系统集成的经济高效和环保运行。电力系统集成优化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电力系统集成优化结果
在连续4 天的观测期间,系统展现出良好的发电与负荷匹配能力。特别是在2023 年10 月的21 日和23 日,发电量超过负荷需求,多出的电力对储能系统充电,从而实现电能的储存和备用。而在2023年10 月的22 日和24 日,当发电量相对较低且负荷需求相对较高时,储能系统处于放电状态,有效地补充电力供应,满足负荷需求。在经济性能方面,尽管每日的总经济成本有所波动,但整体保持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显示优化算法在控制成本方面的有效性。特别是在10 月24 日,当发电量相对较低且负荷需求较高时,通过储能系统的合理调度,仍然实现较低的经济成本,充分展现系统在面对不同运行条件时的经济优化能力。在环保性能方面,CO2排放量与发电量、负荷需求的变化趋势相吻合,表明系统在优化过程中也充分考虑环保因素。通过合理调度发电和储能,系统在满足负荷需求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CO2的排放量,体现电力系统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电力系统集成优化在这些时间戳下取得了良好的性能表现,通过灵活调整充放电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负荷需求,降低总经济成本,且在减少CO2排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表明系统在不同运行条件下均能有效平衡经济和环境效益,为清洁能源集成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
可再生能源集成与电力系统优化在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章的研究成果为构建高效、稳定且智能化的电力系统提供实用性的指导,为实现清洁能源转型迈出重要一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期待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更多创新成果,共同建设更加可持续和绿色的能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