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中的中国近代百年泉学(上)

2024-05-13 19:07宋捷
中国收藏 2024年5期
关键词:古钱金石学拓本

宋捷

据南朝萧梁时期顾烜《钱谱》记载,我国最早的钱谱或为南北朝时期的《刘氏钱谱》,在该谱之前是否还有钱币谱录,现在已不得而知。

我国钱币起源甚早,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墓葬中就已能见到陪葬的海贝。商代中晚期,铜制金属仿贝的出现,标志已经有了人工铸币。钱币在文献上最早的记录,当数西周早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内容包括贝币在朝觐、赏赐、使用、交换等各个方面的用途。最晚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在《卫风·氓》一篇中就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场景描述。关于布,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流行于周王幾地区的货币空首布,起源于青铜农具;另一种则认为是手工纺织出来的布匹。无论是空首布还是布匹,从广义上来说,都是被诗篇中的主人公用来交换生产资料的,那么广义上来说,这个所谓的“布”行使的就是钱币的功能。

《泉志》

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我们从“帝王本纪”与“货殖列传”中都能找到不少关于钱币的记录。从《汉书》开始,史书中出现专门记载当时经济民生情况的《食货志》。而我们目前能见到最早的钱币学著作,是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洪遵的《泉志》。该书收录五代以前中外历代各种钱币30 0余种,分正用品、伪品、不知年代品、天品、刀布品、外国品、奇品、神品、厌胜品等。《泉志》的重要之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总结,还转录了一些其他已佚的更早时期的钱币文献内容,所以我们说《泉志》是研究中国钱币学的重要资料。

可惜这本书所配的钱图早已不见,历代仅以文字传抄,直到明万历年间徐象梅重新补图。虽然徐的配图失真严重,但这已经是现存最早的插图本钱谱了。之后清代早中期钱谱沿袭木刻版手雕钱图的做法,直到光绪时期石印版、珂罗版等先进印刷技术进入中国,才可以将拓片照相制版后在石头、金属版上翻印出来。

民俗游戏列其中

李清照作于南宋绍兴初年的《打马图经》是一部非常著名的钱币学著作。书中有序有赋有图有例有论,文辞优美,富于情感。这部著作描写的是宋代风靡一时的一种棋艺——打马,与现在的飞行棋相似,投掷骰子,根据点数,将棋盘上的棋子从起点行棋,最先把自己的全部棋子走到终点者胜。打马可双人玩,也可多人玩,棋子多为铜质,也有骨质或牙质者。这种用于打马的钱形棋子我们现在称之为马钱,是民俗钱币中游戏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打马图经》在过去没有被列入钱币学著作里,但是打马钱、棋钱、宫钱、赏赐钱、压胜钱等民俗钱很早便被古人列入了一部部的钱谱中。从宋至清,钱币学一直隶属于金石学,金石学家们根据各种史料、笔记搜寻有关钱币文字的记录,将自己的藏品根据年代、类别整理归类、对文字与钱制进行考释,这就是最早的钱币研究。集腋成裘编排谱录,将佳泉传拓化作次真品一等的替身,遍给同道好友,考据题跋其上,种种方法和当时的青铜杂项的玩法基本相同。

一头埋进故纸堆

康乾时期文字狱盛行,文人为明哲保身一头埋进故纸堆,研究古文字的小学以及对古代典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的考据学当时得以盛行。受乾隆帝和考据学的影响,金石学开始盛行,古代钱币也属于青铜杂项的范畴,在当时因为锈色斑斓,格调高古,可取其文字证史,当时的金石学家竞相追捧,钱币收藏与钱币拓片制作在士大夫之间流行开来。这一时期,篆刻家、金石学家多喜好泉学,大多从文字着手;金石学家从小学、训诂方面进行释读考证;篆刻家则从艺术角度、文字风格来研究钱币。

无论古今,做学问者需要具有一定素质,还要对自己所关注爱好的东西有一定的灵性与领悟能力,当然这是建立在长时间不间断地知识积累之上的;同时还得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地位和空閑时间;过去交通不便,经商、为官之人才能够有经常探访历史悠久的通都大邑的机会,那么他们收藏的际遇和眼界一定会比普通人会开阔许多。品行端正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方能获得同道的尊敬与认可,取得与更多师友交流的机会,才能够成为懂钱币、精考证、通文字、有身份的学人。所以在这一时期保存下来的各种钱币文献,其作者大多都有着读书、宦游之经历。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春霭堂藏泉》拓本,为康熙年间江西南安知府陈奕禧所作。另根据《曝书亭集》记载,康熙年间浙江朱彝尊观马思赞所藏王莽大泉五十钱范后撰有《跋新莽钱范文》,另外他还有《跋甘罗城小钱文》传世,其中《跋甘罗城小钱文》中有曰:“ 右钱薄而且小,文止一字不可辨识,下穿一小孔。相传淮口有土阜,土人目为甘罗城,淮流变迁,遗迹莫考。有掘得此钱者名之曰甘罗钱。殆鹅眼、綖环、榆荚、荇叶之类此之,谓幺钱、幼钱也。”

乾隆十五年(175 0年),梁诗正奉敕修撰《钦定钱录》,这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钱谱,大致采用洪遵《泉志》体例,共十六卷,卷一至十三详列内府所藏历代钱币,自伏羲氏迄明崇祯,以编年为次;卷十四列外域诸品;卷十五、十六列吉语、异钱、厌胜诸品。《钦定钱录》后被收入《四库全书》《西清古鉴》,民国时期的书商又将其更改书名继续出版。实际上,该书多抄袭旧谱,错漏频出,无甚新意。

目前所知乾嘉时期的泉拓,有《凌寒竹轩泉布录》七册,内辑乾隆时期江恂自藏泉拓五册与童钰泉拓两册。还有丁敬的《龙泓山人泉谱》。丁敬,浙江杭州人,长于诗文,善画梅花,尤其擅长篆刻,被推为浙派宗师。丁敬的泉谱后来被赵魏收藏,后又递藏于张叔未手中。金忠淳还著有《金忠淳泉拓》,其父金德瑛,两代人均好古钱。其藏泉后被王荫嘉所得。

倪模著有《古今钱略》一书,他在嘉庆九年(1 8 0 4 年)拓制古泉两册,由赵绍祖为跋。还有黄锡蕃,尝以所藏天德通宝大钱拓本赠张廷济。另有黄易,西泠八家之一,其钱拓数册被王懿荣所得。

翁氏父子影响大

翁树培《古泉汇考》里有宋芝山获施学濂钱范拓片与程敦藏小泉直一钱范拓片的记录。宋芝山是乾嘉时期的金石学家与钱币学家,他的很多古钱精品后来被张叔未、张廷济收录到清仪阁古钱拓本。

翁树培的父亲翁方纲也是一位著名的大鉴赏家、金石学家。翁氏父子名头极大,由他们题跋、校稿的古籍与拓本在拍卖场上的价值都是非常高的。2 0 0 5年中国书店的拍卖会上曾出现一部明代秘册匯函版的《泉志》,上有翁树培的五彩手校批注,朱、绿、黑色俱全。秘册匯函是一部丛书的名字,这部《泉志》是丛书里中一卷。

翁树培著有《古泉汇考》八卷,此外留存于存世的泉拓文献,目前所知有《泉币杂缀册》《货泉、大泉五十范》泉拓与长跋,《石峰草堂自藏古泉拓本册录》六卷、《宜泉古泉拓本》一册。其《古泉汇考》稿本后归杨继震所得。

作为乾嘉时期金石学钱币学的领军人物,翁方纲、翁树培父子不仅自己收蓄古钱,还结交了大批志同道合的金石学家作为同好,组织钱社,影响后学。先后与翁氏父子结交的有张埙、赵翼、孔继涵、施学濂、颜崇榘、张廷济、金芝原、陈孝莱、童钰、程敦、徐日都、汪念诒、姚世钰、宋芝山、倪模、江德量、初尚龄、刘师陆、吴文炳、赵北岚、张荐粢、周春、陈与伯;翁树培又与吴逸庵、马爱林、周养浩、童铨、黄小颂、金秬盉、周尔昌、钱同人、倪米楼、瞿中溶、王检书等人结成钱社。他们数日一聚,以研究钱币为乐,各出所得,互相投赠。这是近现代各种古泉雅集活动的开端。

《钦定钱录》

《古今钱略》

钱币收藏更繁荣

翁氏之后,钱币藏家以张廷济为中心,深入研究古钱,相互之间馈赠拓片,题写跋文,将自己的感悟与心得录于拓本之上。张廷济编有《清仪阁泉拓》《清仪阁钱谱》等作品。

民国二十五年(19 3 6 年),丁福保裁取《清仪阁所藏金石文字》编成《张叔未古泉拓本》,以石印法流传于世。他当时与黄易、钱侗、戴熙、盛大士、何元锡、阮元最为友善。这一时期,一些藏书家也对古钱产生浓厚兴趣,甚至出现了不收古钱实物而喜藏古钱拓本的藏家。

乾嘉时期有影响力的钱币学家还有很多,他们互相影响,相互应和,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很多钱币学著作。或增补《泉志》,或收录所藏,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泉学的发展。但是,此时由于印刷方法的滞后,钱币著作上的钱币图案是由工匠根据拓本甚至手描的图形摹刻制版,所以变形、失真现象是大部分钱币著作的缺陷,读者無法按照书中的钱图判断钱币的原始面貌与真伪。所以钱币拓片在此时流行是有道理的。这时,钱币拓片的用途主要用于记录整理、馈赠好友、考据文字、著书制图,印刷制版的功能则要到光绪之后石印术的兴起。

嘉庆以后,钱币收藏得到进一步重视,出现更多的泉学著作,许多自己收藏古铜器、精于传拓的金石名家也加入其中。如六舟和尚、马起凤、陈介祺等都喜好钱币,并有拓本存世。这时开始出现了职业钱商,北京有一位李宝台,绰号“小钱李”,道光、咸丰年间在北京经营古钱为业,善传拓钱币,精鉴别真伪,并以翻铸古钱佛像出名。他在经营过程中,将过手的钱币全部墨拓留稿,珍稀品种则不止一份。光绪三十年(19 0 4 年)杨守敬编《古泉薮》,书中钱图即取自其手拓先秦刀布。

在当时,钱币收藏与泉拓制作当时以北京、江浙、山东等地为中心,其中以同光时期的刘喜海、初尚龄、陈介祺、李佐贤、戴熙等人最为出众。刘喜海字燕庭,山东诸城人,金石学家,一生中编著过很多重要的金石学名著,2 0 岁出头开始收集钱币。其中钱币方面的成就有拓本集《古泉苑》,著有《嘉荫论泉绝句》《新莽货布范》,补编翁宜泉《古泉汇考》,校注张端木《钱录》。在他的年表里,亲手制作拓片赠送友人的记录比比皆是。刘喜海身边热衷此道的朋友也非常多,如他的前辈张庭济,平辈戴熙、晚辈陈介祺、李佐贤等。

综上所述,泉拓的兴起目前所知是从康熙年间开始,乾隆时期广为传布,至嘉道时期,出现钱币收藏的团体,收藏者的身份多为金石学家,并开始结社雅集,一如今日。

猜你喜欢
古钱金石学拓本
马衡《凡将斋甲骨刻辞拓本》选
拉开距离作评判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对读的新发现
金石学是碑学发展的重要节点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贾养材墓志》拓本
你想要敌人还是朋友
无价之宝
你想要敌人还是朋友
浅论陈介祺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