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锋
司马迁在中国久负盛名,他是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誉为“历史之父”。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在史学、文学上的巨大贡献,殊不知他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天文学家。他在《史记》中著有《天官书》《律书》《历书》等,其中《天官书》是我国二十四史中最早在正史中列写天文史料的专著,对我国后世在正史中专列天文史料,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古代纪传体史书中专门记载天文学(不包括历法)的篇章,起始于《史记·天官书》,后来从《汉书》开始,定名为天文志。内容主要包括:宇宙理论,恒星知识,日、月及五星知识,天文仪器,天象分野,以及古人所观察到的各种天象。《天官书》中专门记载了汉代以前发生的天文事件,开创了史书列写天文志记的先河,此后史书均有各时代的天文志,为中国古代连续记载天文现象、传承天象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此以后,历代正史中逐渐形成了《天文志》记载天文星象,《律历志》记载历法,《五行志》记载天变灾异的必备体例。这种记录绵延不绝,一直到清末。
历朝历代的星象观测人员日夜不停地观测天象,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天象记录。历代天文机构留下的档案也都写入到后代所作的史书中,这些史书记录了当时人们对于天空的认识,而这些认识,也是中国思想史中的一部分。《天官书》以及后来的诸史天文志,都记载和探讨了历史上大量的天文天象。
《天官书》还是现存最早对天空恒星分布进行体系化描述的著作。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里,把星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部分,按书名应该称为“五官”,但流传下来的天官书被称为“五宫”:“中宫”指北极周围的天区,象征以天帝为代表的中央朝廷,东、南、西、北是以当时二分二至所在星官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与四季相对应,象征天帝巡行天下的四季行宫。
历史上有学者认为司马迁的原意是把这五个部分称为“五官”的,对应书名“天官”和星星的分组“星官”,大概是后人抄录时搞错了,误把“官”写成“宫”了,毕竟“官”与“宫”二字笔画只差一点点。但是不管怎么说,最早系统描述全天星星分布规律的,应该是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用文字记载星空系统分布和划分的最早记录。
据统计,在先秦的各种典籍中,有记载的星官约有38个。《天官书》中记载的星官有91个,恒星558颗(其中中宫78颗星,东宫94颗星,南宫135颗星,西宫117颗星,北宫134颗星)。此后,人们对于星空的认识不断进步,《汉书·天文志》里就有记载:“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也就是说,《汉书·天文志》中记载了星官118个,恒星783颗。
在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使用浑仪观测,获得的星数和位置分布大大超过了以往所知,达到2500多颗。可惜张衡的天文著作没有传世留存,他制造的测量仪器(浑仪)和演示仪器(浑象)也没有保存下来,所以后人只知道他观测的星数,而不知道具体的星名和位置分布。张衡所著《灵宪》中云:“中外之官常名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两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可见张衡曾经记录了2500多颗恒星,但资料失传。
到了三國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融合了古代最著名的甘德、石申、巫咸三家的星官记录,编撰成包含283个星官和1464颗恒星的星表,并绘制成星空分布图(虽已散佚,但对后世影响极大)。此后的天文学家继承并加以发展,使我国的星区划分体系趋于成熟,逐渐完善并传承到今天我们所知道的三垣二十八宿天空星区划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