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敏敏
企业在面对外部市场竞争压力时,除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外,还需从内部控制管理角度着手,通过提升财务内部控制水平来实现财务信息的质量、投资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以及有效防范财务舞弊。通过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企业可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并帮助内部控制审计人员识别和评估财务风险,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基于此,本文将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的必要性着手,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完善对策,以期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效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内部控制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趋势。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应用,促使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开始向数字化方向转变,借助信息系统和技术工具能有效实现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数字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不仅涉及传统的财务内部控制,还包括信息技术内部控制、数据安全内部控制等。企业可借助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内部控制审计框架,实现对各类信息数据的有效审计,提升审计人员内部控制审计的专业能力,以确保企业在复杂环境中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必要性
保护企业利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确保企业健康发展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审计,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评估和检查,发现存在的风险和漏洞,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有助于防止财务欺诈、内部盗窃、不当行为等问题的发生,保护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审计还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中的错误和不准确之处,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企业的投资者、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而言非常重要,因为企业各利益相关方所做出的决策都需依靠准确的财务信息。此外,审计还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流程问题、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情况,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
实现企业内控目标,评估风险类型 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便需要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加强企业现金预算管理。现金是企业经营的血液,有效的现金管理可确保企业资金充足并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可规范企业的现金收支,保障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流转,进而实现现金的科学管理。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风险存在不同,为此,企业管理者需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进行全方位认知。从风险角度分析,通过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能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具体管理行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实现整体经营目标,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目标。
做好基础工作,发挥审计作用 财务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环节中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为确保审计和内控的评价效果,审计工作人员应做好相关的基础性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制度,明确各项控制措施的责任人及执行程序,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其次,做好风险评估与控制工作,精准识别评估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最后,加强内部控制的培训和意识强化,确保内部控制工作有效开展。通过上述基础性工作,可将审计风险控制在早期阶段,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中面临的风险
内部控制审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设计缺陷或运行缺陷,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潜在的威胁和不确定性,进而导致企业无法达到既定的发展目标、无法有效管理风险等问题。
设计缺陷风险 设计缺陷指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阶段存在缺陷或不足,造成设计不合理、缺乏全面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没有适当考虑企业潜在的风险等因素导致的,从而为企业带来严重损失。设计缺陷产生的原因存在多种因素,如设计工作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设计过程中的疏忽等,为减少设计缺陷的缺陷,设计人员需在设计工作开展前期,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风险评估工作,并在设计工作中进行充分验证与测试。对已经存在的设计缺陷,需采用科学合理的应对对策进行修复和改进,以确保设计缺陷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
运行缺陷风险 运行缺陷主要是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之处,这一风险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相对欠缺、审计执行流程不规范、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体系等因素导致的。运行缺陷会导致企业的控制措施无法得到有效执行,企业日常工作中常见的运行缺陷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管理系统缺失,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欠缺等,进而破坏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增加企业潜在风险和内部失控的可能性。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应对对策
审计人员需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判定各项应对对策是否可以有效防范和检测风险,并评估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的执行情况是否符合企业发展要求。以便审计人员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通过以下对策完善和优化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
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管理系统 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活动时,通常会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风险。外部风险包括市場竞争、经济波动、政策变化等因素,而内部风险则涉及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人员操作、信息系统等各方面,无论是外部风险还是内部风险,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
首先,企业应强化风险意识,只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才能够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应对风险。企业可组建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规划、实施与控制,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明确责任分工与具体工作流程,确保当风险发生时能迅速做出反应。其次,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主要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控等环节。企业可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及时获取和分析风险信息,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再次,企业还应落实相应的权责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力,确保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以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与应对工作为例,企业需要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过程中,全面查找可能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最后,企业还应加强流程监控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配合相关审计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处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保障企业信息安全。
强化内部控制审计 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应结合对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优化组织结构,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构,制定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此做好必要的内控审计风险控制,实现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有效控制,推动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信息安全的保障。为此,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提高企业员工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和能力,通过组织定期培训,帮助员工了解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提高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另外,企业还应加强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共同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外部专业机构通常具备更为全面和深入的风险管理经验,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与服务,帮助企业评估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与效果。除此之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应做好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内部控制审计风险防范有效性。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体系,设置安全密钥、访问权限及入侵系统,定期进行系统漏洞扫描与安全评估,及时更新和升级安全补丁,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提升内部控制工作人员专业能力 企业应结合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与需求,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包括信息技术知识、内部控制理论、审计方法等培训内容,使培训计划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相适应,帮助审计工作人员掌握信息技术,并能够熟练对信息系统进行操控,降低内控控制审计风险发生。企业还可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定期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考核评估,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项目实施评估等,以确保审计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鉴于信息技术的复杂性和快速变化特点,企业可考虑引入专业技术人才,如信息安全专家、网络工程师等,与企业内部审计团队合作,共同应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风险,还可加强与财经类高校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可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讲座、学习研讨会等学习途径,与高校定向培养具备信息技术及审计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以此提高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降低审计风险,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法律法规及制度系统 为促进企业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和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高政策指导的科学性。同时,企业也需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积极落实国家制度要求。在支持内部控制和审计信息化方面,相关部门可制定风险治理和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制度,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但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水平相对较低,无法发挥支持与治理的功能,从而加剧风险的发生。为此,企业应积极加强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的效果,防范风险发生,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內部控制审计工作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完善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水平,合理规避财务风险,确保财务管理与控制规范化、程序化,为企提高自身内部控制能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保障。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企业可及时发现并纠正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提高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财务数据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开展还可帮助企业防范潜在的风险,及时提出合理的完善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实现利润目标。
(作者单位: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