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范式初探

2024-05-13 17:46:26季凤
三角洲 2024年11期
关键词:西藏中华人文

中华经典在中国学校的人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渗透于以语文课程为主的课程教学,以及学校教育课堂等各个层面。西藏高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具有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唤醒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意义。如何在西藏民族地区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范式研究,成为当下研究的重要话题。在中华经典诵读重要性、存在问题等基础剖析上,有针对性地展开西藏民族高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范式研究。

当传统的“读经”经典训练偏离其文化价值和人文意义后,经典走向枯萎,经典训练也走向形式化、刻板化,导致学生读经“食而不化”,“读经”活动也逐渐走进死胡同。随着当代对中国文化的发掘和深入,中华经典在当代语境中迎来新的生机,“读经”成为提升人文素养、唤醒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西藏高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性

经典诵读活动一直贯穿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教育中,这也令中华经典通过文本和诵读更加久传不衰,中华经典早已成为中国人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朱自清说过:“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语境更迭,中华经典依旧是承载人文的重要载体。中华经典诵读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中华经典诵读是唤醒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经典诵读通过“诵读”方式,促进国民走进经典并激活民族文化基因密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焕发光彩。中华经典诵读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普及,唤醒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实现知识与价值、语文与人文、文化传承等目标的互融共生。

中华经典诵读是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西藏高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凝聚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通过诵读中华经典文本可以更深切感受到中华经典中所蕴藏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粹,并在经典诵读的文化氛围里增强向心力和民族凝聚感。中华经典诵读面对汉藏等多民族接受群体,可以培养受众人内心的文化及文学层面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亲近经典过程中加强文化向心力。

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典是一个经历过时空淘金后在大众心中形成共识的重要人文精华。当下西藏高校经典内容没有明确的内容规划,更多以众所周知或为众人所默认的经典为经典内容。经典确认存在很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中华经典内容标准不一,对大学生经典接受也造成影响,并带来多方面问题。

受众群体差异性问题。西藏地区高校经典教学存在明显的层次性问题,这与西藏地区高校经典诵读受众群体的特殊情况有关。西藏地区高校以藏族学生居多,由于地域、语言、文化和教育等原因,藏汉学生接受经典能力有很大差距。藏语作为藏族学生的母语,会对汉语经典文本的接受有一定障碍;藏族地域文化等也会在无意识中干扰经典的传播。这种受众群体的差异性要求经典教育方面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这样不利于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经典接受。高校可以通過藏汉分班、藏汉兼顾等途径来实现差异性经典诵读。

中华经典内容混乱问题。目前西藏高校大学语文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混乱。首先,这是由于经典衡量标准不一造成的。“经典作家和作品往往在某个时期因需求而不断刊印,被文学批评家和史学家充分研讨,收编在选读本中,并作为文学名著列入学校的课程和教材……”经典在不同时期不同需求不同审美等标尺下不断更换其内容,这从西藏高校不同大学语文教材改革频繁可见一斑。其次,这与中华经典自身渗透性特色有关。经典强调文化的潜在滋润,未有系统学科系统教材系统教学思路等。当下西藏高校的主要经典内容多是散落在体现不同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最后,中华经典教育过程也存在“经典漠视”“经典误选”“经典误读”等现象。撇开“经典”概念自身模糊性造成的含混外,西藏高校还存在人为的“经典漠视”“经典误选”“经典误读”等现象。这些现象主要与各类高校自身的学科定位、教育取向,以及教师经典底蕴等有实际关联。

藏汉语言文化磨合问题

在经典接受过程中,文化壁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经典接受障碍。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过程必然面对语言问题。西藏地区的高校藏族学生在接受时,需要同时熟悉藏族母语与汉语;甚至需要经历藏汉语言翻译的语言关卡,经历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多层面问题。藏生面临的藏语与汉语语言障碍,包括藏汉语言发音差别、表达差异、文化差异等。藏汉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也加大了藏汉语言沟通的障碍。西藏高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需考虑语言文化磨合问题。

另外,有些藏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会存在“张不开口”“不敢开口”等表达心理障碍,这与藏汉语言文化磨合问题也有关联。学生平时普通话表达较流利,但面对观众进行诵读时则会出现结巴等应激反应,藏族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普遍存在表达焦虑现象。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加强对学生经典诵读训练和经典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典文本,加强日常普通话口语练习,助其克服藏汉语言障碍,激活其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如何在西藏地区高校有效开展中华经典诵读

文化传播是中华经典诵读的灵魂,诵读是经典传播的途径。当前西藏高校中中华经典诵读存在方式单一、内容单薄、兴趣不高、效果不佳等问题,研究经典诵读活动范式具有实际意义。研究经典教学效果提升途径,研究如何通过情境搭建、氛围营造、实践活动、拓展课堂等多元途径实现校园经典文化氛围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和经典文化传播。

做好经典界定和解读工作。“经典定义”和“经典修正”是经典诵读的前期工作。“在经典修正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文学价值的检验标准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在独特时期被有着独特观点的独特群体所设立的可变建构”。人们需要依据当代人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尺度,对经典进行重新审视和重新界定,做好经典建构、解构和重构工作。经典重构不是推翻所有过去经典,而是要避开经典偏见,融入当下的经典元素,尊重经典发展的复杂多样性和新旧语境下经典的建构性,确定不同时代、流派、地域、受众等多元因素制衡下的经典文本。经典修正折射的是文学标准的变迁,更有意识形态等他者发展。在西藏地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要充分考虑当代高校教育、西藏地域教育实情、藏汉语言障碍、民族文化交流、藏汉经典文本和古今新旧经典对话等元素在活动中的影响,建构兼容并蓄的多元中华经典。结合当地和高校具体情况,分层建立中华经典库,并充分利用中华经典库,做好中华经典的解读工作,分层建立“中华经典库”和采取更宜实现藏汉文化认同的解读方法。在以汉民族经典文本为主体的基础上,将藏族本土经典文本融入进去。

重视朗读和朗诵,多给学生诵读机会。教师要多给学生诵读机会,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经典文本的基础上与经典文本产生“共鸣”,进而通过听辨、模仿、表演等方式逐步掌握诵读技巧,如停连、节奏、重音、语气等,引导学生诵读,使其在诵读过程中不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教师应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经典诵读机会。还可以将经典诵读文本解读和朗读技巧二者结合,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接受来自经典的人文信息并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克服学生对文本的疏离感和文化上的距离感,克服诵读表达心理障碍。

将诵读融进经典教学,将经典融进语文课堂。语文课程是最贴近中华经典文本的课程,也是高校重要的人文教学平台。语文课程里大量经典文本的选入,为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合提供重要契机。让经典融进语文课堂,结合西藏高校校园网络等基础设施和西藏应用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情,让文本—文化—古代—当下实现对话,切实解决经典教学相关问题。

首先,将经典诵读活动融进高校语文教学课堂。新时代的“读经”具有重要意义。在西藏地区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堂上,经典诵读应尊重少数民族学生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耐心引导学生贴近经典文本,走入经典文化世界。注意运用“听辨领先、诵读紧跟”的方法,将诵读法生动自然地化进经典教学。

其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经典学习融进语文教学。赫尔巴特说,“把任何矫揉造作的方式排斥于教学之外”,那些为了表演展示而矫揉造作甚至声嘶力竭的刻意反而会让经典大打折扣,甚至让学生敬而远之。“教育者必须富有各种各样的技巧”“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教无定法,真正有效的方式从来都是最适合教学对象的方式。教师应学会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灵活机变地采取适宜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步入经典学习殿堂。

创建“经典”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从美化校园、丰富课余活动、促进校风建设等方面,推动传统经典与大学校园文化的融合,形成一个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抵制社会不良因素对现代大学生的冲击,加强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暗示与熏陶。”中华经典诵读应该是融入高校血脉之中的文化之举和隐性课程建设。将中华经典纳入高校文化校园建设规划中,有利于促进高校校风建设、营建富有健康人文气息的当代校园,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的高校,更有利于将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激活文化基因等落实到细节,让高校大学生在“经典”的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西藏高校应高度重视“经典”校园文化软实力的营造,将校园文化建构为能积极影响学生发展的别样的隐性课程,通过宣传教育、舆论引导、文化元素有机融入、竞赛活动等多途径多层面有机建构“经典”校园文化,让经典溶血于高校校园及学生日常。

激活学生经典的诵读兴趣。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本身就是主动性,对教育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他提倡“让学生具有主动性,反对把他们置于被动状态”。有效的经典诵读能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主动探索经典诵读中的闪光点和盲点,进而体会到诵读的乐趣和文化的魅力。“一种连贯的讲课必须通过使学生始终保持急切的期待心理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激发应该一直保持在诵读活动过程中。诵读方法也应因材施教、多样化,通过情境搭建、氛围营造、比较联想等多元途径唤醒经典文本语境与学习者及当下语境的共情。同时丰富经典诵读课外占比,开展听说读写演画等实踐活动(经典诵读、经典图文、经典寻踪等),以及拓展课堂(经典阅读、经典仿写等)形式来建构立体的经典诵读。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一个全方位的,长期的,融合文化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教育、生命教育、历史教育等于一体的教育过程。它对西藏高校大学生文化审美生命等教育、培养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崭新壮阔的当代历史语境下,如何通过“诵读”实现中华经典“新”解读和传播,是值得长期并系统深入探讨的一个话题。

作者简介:

季凤,1981年出生,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诗研究。本文为西藏教学研究课题“中华经典在西藏高校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效果研究”XZEDTP220105。作者单位:西藏农牧学院。

猜你喜欢
西藏中华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都是西藏的“错”
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神奇瑰丽的西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一个人的西藏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西藏:存在与虚无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