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理疏导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理路

2024-05-13 17:46刘襄辰
三角洲 2024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政政治

刘襄辰

心理疏导兼具心理辅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拓展和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将心理疏导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着力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存在师资队伍专业化不足、心理疏导环境不成熟、疏导内容缺少针对性等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通过提升师资队伍相关专业水平、提升心理内容疏导的针对性、搭建家校一体的和谐心理疏导氛围来进行疏导工作有利于更有效地将心理疏导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此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首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阈,标志着我们党对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高校作为人才汇聚、培养的场所,尤其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更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将心理疏导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心理疏导法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是对西方国家提出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疗法”的借鉴与发展,是对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突破和创新。我们要准确把握心理疏导的科学内涵,积极认识到将心理疏导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有利于解决大学生人际失调,塑造积极人格。大学生群体是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步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群体,社会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形成,同时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心理正处于一生中变化最快速的时期,现实与理想、经验与变化的矛盾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使其容易面临一些心理困惑与难题。通过心理疏导法的相关方式可以从理论认知层面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相应情感,积极处理和调控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经受的精神压力与消极心理。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水平的标志,个体在不同时刻的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不同的心理状态所引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心理状态的不同会产生对接受教育内容的不同态度和效果,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个性心理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综合了个体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各种因素,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差异决定了教育过程的具体性和针对性,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心理疏导法的重要心理依据。

有利于排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认知发展。关注大学生精神情绪的积极程度,是衡量高等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群体的精神情绪问题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内在要求。在社会外部环境和自身心理变化的双重作用下,大学生极易产生各种因素交织、不易察觉或突发性、多变性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而心理问题的苗头一旦种下,就极容易在将来某个时刻,诱使学生剑走偏锋。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宣泄是人们获得精神健康的重要“营养素”,在心理疏导中,以共情和移情为媒介,使大学生感受到理解、包容和关怀,可以帮助其排解心中愤怒、委屈、仇恨等消极情绪,也有助于高校学生化解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有利于帮助高校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全面发展。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课程轻实践、重达标走形式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灌输与知识性识记,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在教育主客体关系转换中未能形成良好的衡量,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内容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同时,对于实践性,很多高校的思政课仍局限于“课堂第一”的情况,对课后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布置则少之又少。如果课堂死板、重理论轻联系、重灌输轻启发,则思政课很容易丢失其原有的教育意义与课程目的,也会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被削弱,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将心理疏导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虽然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功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传统心理疏导方法呈现许多缺点,成为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瓶颈之一。

师资队伍专业化不足。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來越多人进入大学,这也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对象日益增加,教师队伍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高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扩充师资队伍,如今这支队伍主要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等专兼职教师。由于迫切追求数量的扩大,导致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有所降低,各领域专业人士之间的配合程度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思政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知识。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真正发挥其作用,必须使思政课教师同时兼具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两种能力。事实上,思政课教师对心理疏导的了解并不够专业,且并未实际参与到心理疏导工作中,而是把二者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殊不知心理疏导知识对思政课教学一样具有借鉴作用。第二,对辅导员队伍的整合力度不足。辅导员作为了解学生的一线人员,与学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更了解学生思想心理状况。事实上,辅导员日常工作繁琐,缺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精力与主动性,更多地将学生心理问题的工作归结到心理健康中心,这一错误认识,往往使学生求助无果,加重心理问题。

心理疏导环境不成熟。受到传统思政教育理念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刻意追求整齐划一的“一刀切”模式,并不适用于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推崇集体性会对学生思想、心理、个性教育等实际需求造成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情感教育也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应用与功能、实效会渐渐弱化。大学阶段的学生极容易出现发展性心理问题或思想问题,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是两种不同概念,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将学生在心理方面的疑惑、淤堵认作是心理疾病,高校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的关注也较少,也不会以心理学视阈去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从而疏导,说服教育是教育者面对出现心理问题学生的常见方法,缺少心理层面的分析思考,做法简单粗暴,使心理疏导失去了为大学生服务的意义。

疏导内容缺少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政课堂,思政课不论是在课程开设还是内容教学上都具有普遍性,但缺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特殊手段,往往不能够切实了解学生思想实际中的深层次问题。高校开设的有关心理学课程,一般为心理学方向的专业课程或是较为初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都有较高的普及率,但相较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关注度和重视度。更为重要的是,大多数高校鲜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的专门课程,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割裂,无法达到系统优化的理论效果,加大了教育的实施难度。可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价值引导上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学生需求与教学供给的不对等性,也将影响着高校思政质量与效果的改善。

将心理疏导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目前,心理疏导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过程主要存在队伍建设、疏导环境、方法泛化三个层面的问题,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升师资队伍相关专业水平、提升心理内容疏导针对性、搭建家校一体和谐心理疏导氛围。

提升师资队伍相关专业水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境作为一种隐性因素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可以直接作用于大学生心理层面,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高校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设置心理疏导相关理论课程,邀请带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授课,分享实践技巧,或者可以邀请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老师开展研讨会,分享与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成功案例等,以理论性与实操性兼具为培养目的,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疏导专业水平。要掌握心理疏导的实施环节与各类方法,以方便在进行真实的心理疏导过程中,能够根据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接受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科学、灵活地进行疏通引导,同时在生活中要走近学生,关注学生,分析不同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及适宜的解决方法。最后,要加强心理疏导的理论研究,教育者要关注前沿动态,结合社会发展与自身工作,将理论付诸实践,做勤学务实的教育者。此外,针对当下高校心理疏导的工作者大多以辅导员和思政教师为主体的现状,高校可以建立专兼结合的心理疏导队伍,校内外吸收一定比例的具备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以及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纳入高校心理疏导队伍。

提升心理疏导内容的针对性。教育者在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方法和内容,不可“一刀切”。高校针对心理疏导教师进行培训时,要注意常态化与内容的丰富化,这样才可以帮助教育者掌握多样的方式方法,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策略。高校所进行的心理疏导内容也不应单一化,应考虑到不同年龄层、不同专业背景,甚至不同发展选择教育对象的“内在需求”,如针对大一新生面对环境变化所可能引发的人际关系焦虑等,这些问题所发生的阶段、环境与原因都不同,在進行心理疏导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针对大学生经常面对的“共性”心理疏导问题,可以采取集体讨论、讲座等形式,但对个体学生来说最好的方式还是一对一。

搭建家校一体的和谐心理疏导氛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精神追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有机统一,首先要倡导“健康心理、健康人生”“和谐心理和谐社会”。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加大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度,加强校内各类途径的舆论宣传,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以及心理疏导重要性的认识。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思想领域和道德培养,心理健康也应当放在同一关注高度,良好的心理是良好人格塑成的重要条件。学校要利用网络媒介,向学生家庭科普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学生家庭也意识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最后,搭建家校一体的和谐心理疏导氛围,高校辅导员要在发现学生出现潜在心理问题的同时,及时与学生家庭取得联系,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与学生家庭达成保密协议,将家校力量联合起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疏导氛围,使学生不畏惧沟通,不排斥沟通。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