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发展下纪录片的综艺化表达

2024-05-13 14:12于洋
三角洲 2024年11期
关键词:综艺纪录片媒介

于洋

媒介融合加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给纪录片的未来带来颠覆性转变,在新媒介基础设施的作用下,纪录片为突破自身局限,通过融合新发展技术,注入新发展理念,开启全新探索,转变了传统纪录片创作手法,融合了综艺化的表现方式,找到了纪录片发展的全新方向。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大规模的媒介融合已经成了必然趋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更是最大程度地推进了媒介融合的步伐。

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推出,中国纪录片迅速从小众文化闯入大众视野。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下,纪录片作为一个发展深远的影视创作种类,在保持纪录片的基本特征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不断实现自身的创作发展,在融合多种其他种类艺术创作的同时,借助新媒体、互联网、移动端等多种传播途径,突破自身固守传统思想,积极尝试创新,实现了近几年纪录片产业的迅猛发展。

传统纪录片的新尝试

纪录片通常是了解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甚至可以承担得起对国家文化纪录和呈现的作用,由于纪录片是集视觉、听觉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受众造成的震撼往往超过其他类别的纪实性文学。

纪录片通常有着记录生活事件、宣扬中国精神,或者是普及中国文化等作用,也通常给人以教化的形式出现。很多时候,文化和记录成为当代纪录片的代名词。文化类综艺,如《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自2019年之后迅速崛起与发展,一系列高水平的综艺节目开始出现,文化类节目的爆火,一方面体现了受众的需求已经不单单是单纯的娱乐性追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泛娱乐化的时代市场,娱乐过剩、精神空虚,导致各类文化之间迫切需要融合发展。

综艺节目文化性发展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促使纪录片打破原有框架,尝试新的制作方式与创作手法。

纪录片综艺化演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之间的互动融合变得更密切,这更加凸显了纪录片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主题过于沉重,教育性过强,让大部分受众很难自发接受这种艺术形式。纪录片自身的发展也长期存在资金缺乏、题材受限、人才流失等问题。近年来媒介发展,文化之间互通性的增强,为纪录片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带来了新的启示,也就是纪录片与综艺的融合发展。

电视综艺节目是指借助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如独特的视觉造型、高超的影音声音光等融合成一个和谐、丰富的有机体,用以满足受众多层次、差异化的审美和娱乐需求的电视节目形态。

近年来,慢综艺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真人秀节目的制作形式,如湖南卫视推出的生活纪实类节目《向往的生活》《中餐厅》、芒果TV自制的夫妻观察类节目《妻子的浪漫旅行》,一度将综艺类节目向纪实方向引领。综艺与纪录片的融合已经成为无法阻挡的趋势和潮流。

在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中加入新的综艺化表达方式,有利于强化传统纪录片的故事性叙述,增加观众的代入感。以观察类纪录片为例,这种形式的纪录片本身缺少解说词的辅助,单凭对事件的客观记录,想要让观众清晰了解并体会深层价值在创作时具有一定难度。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和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出品的医生观察纪实节目《我的白大褂》,并没有一味延续传统纪录片的表达形式,而是创造性地在保持纪录片真实记录的基础上,加入了一定综艺化元素和表达形式。

对此在一定程度上会让观众对这种形式的纪录片产生一定的不信任因素,并怀疑纪录片存在表演成分。但纪录片最原始的定义就并非是对事件或人物的单纯记录,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而成的纪实美学,在表现真人真事的前提下,通过创作者的艺术创作,引发观众对生活本质的思考,给予观众来自视听上的享受,这才是纪录片的本质所在。纪录片的前提是事件本身必须是真实的,因为纪录片拒绝一切虚构内容,综艺化表达形式的纪录片同样具备上述特征。

傳统叙事与综艺化表达

视听元素的转变。在人类传播媒介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从语言、文字、印刷以及照片之后,影像作为一种新型的记录方式,比其他媒介更加直观生动,也更加鲜明而富有情感。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出现更是推动了影视作品形式的转变,人们追求更新鲜活力,更能抓人眼球的新鲜事物。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娱乐性与艺术性之间的矛盾更是难以平衡,而具有艺术特征的纪录片,想要在这个时代抓牢受众群体,必然要在整个纪录片的文案创作、解说词撰写等方面尝试新的突破。

纪录片原本便是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化表达,在保持真实的前提下,加入综艺化的审美特征,以及改变纪录片播出方式,将原本与电影时长相同的纪录片转化为分集式的播出形式,都使纪录片变成了更为平视、易于观众接受的影视作品。综艺化的纪录片表达形式让纪录片开始以更有趣味的模式讲故事,在这个过程中,避免了原始纪录片的直接说教,让纪录片更有温度。

传统纪录片很少注重对某一职业的具体关注,国内纪录片抓住这一新形式的表达,关注个别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纪录片创作,并一改以往长段式电影化的叙述表达方式,转为分段式表达,剧集模式播出的新形式,在保持整体性与连贯性的前提下,让受众在碎片化的时间可以更好地接受这一新的纪录片形式。

综艺元素植入原则。在新兴媒介技术的驱动下,纪录片呈现更多样化的新前景,纪录片边界和类型的模糊化,让产业背后拥有更多的想象力。

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纪录片中传播好和阐释好爱国主义的主题,让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受众接受,并非易事。尤其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时代,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并让大众接受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重要的问题。

纪录片在融合综艺化的表达形式之外,更要注意的是综艺元素与创作手法在纪录片中的植入方式。把握大主题不偏不倚,新形式的故事叙述方式、剪辑方式、视听语言融入的同时更要注意对国家情怀的抒发,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延续。

当代综艺、电视剧更注重表达方式和制作手法,往往容易忽略對职业精神的塑造,纪录片正好弥补了相关空缺,在纪录片中融入综艺化元素,解决了传统纪录片宣传困难的窘境,从侧面激发了观众自发观看的兴趣,以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纪录片间接接受教育,多种文化的兼容并蓄,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综艺化纪录片发展方向

个性化特征体现。在全球化媒介融合大背景之下,纪录片从主题的确立、宣传推广与传播再到反馈,几乎所有环节都或多或少地有了新媒体的参与,特别是在宣传推广方面,网络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纪录片来讲,近几年变化最大的就是网络自制纪录片的迅速崛起与发展,他们打破了传统以电视媒体为主要输出形式的运营模式,网络自制类纪录片受到大量受众关注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电视媒体的反向输出。

如何在信息量巨大的时代脱颖而出,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突破自身局限,提高自身个性化特征来提高辨识度,是传统纪录片新形式的重要突破点,在不放弃教育性、引导性的前提下,加入商业化运作手法,如主旋律影视作品中加入明星阵容,形成新主流的创新方式。

纪录片进一步突破传统题材限制,突破曾经过于宏观的叙述方式,将镜头转向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转向处于万千工作族中为人们所熟知,但并未深入了解的各行各业,如消防员、法官、医护人员等。借助互联网的信息高速传播,紧随时代发展,不再紧盯历史题材的创作,而是选择更贴近现实的创作内容,一改传统题材的沉重主题,在严肃之余增加一定幽默成分,也更易于受众对传达价值观念的接受。

无法消解的艺术主体。2010年开始,我国纪录片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据CDRC不完全统计,当下中国纪录片的经济效益规模已超100亿元。我国纪录片早已打破传统形式,2021年由优酷出品的纪录片《奇妙之城》甚至通过对国内外六个城市中的六个明星人物故事展开,深度挖掘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这种表达形式一再打破了观众对纪录片的看法,甚至被评价为模糊了真人秀与纪录片的关系。

一个艺术形式发生新变化,自然也会造成一些反对观点,认为这种形式的纪录片已经不能归为纪录片,甚至会影响传统纪录片的发展。但北大教授陈旭光曾说过:“只有包容多种文化而不是偏执于某几种狭义的文化。因此,新主流是在政治正确的前提和底线下,对当下中国多种文化资源最大限度的宽容和有效整合。”

真正的文化是具有包容性的,这是一种对其他文化形式的融合发展,在保持政治正确的前提和底线下,再进行对文化资源的宽容和整合,纪录片综艺化发展,这是属于有意识的融合,而这种融合也将不仅仅限于纪录片,随着媒介进一步的发展,文化、经济、政治等将与多种文化形态进一步融合,专题节目、电影、短视频、广告作品也都将进一步创新发展。但无论什么样形式的融合发展,都是在为艺术而发展。

国际角度的综艺化纪录片。我国纪录片近几年快速发展,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更为成熟的纪录片产业体系,我国纪录片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中西方纪录片的叙述方式、思想主题等方面通常存在一定差异性。东方纪录片一般强调整体框架的构建,也就是仪式感与整体性的统一,西方纪录片更加注重的是对事件发展故事细节,或者对空间感的把控。单以叙事层面为例子,国内传统纪录片更注重“理性”的说教方式,在整体的故事叙述展现时,创作者通常采用全知视角对事件进行阐明,而非与受众共同探索事件发展过程的方式。

国内传统纪录片拍摄前往往会先定下主题和影片整体基调,在此基础上,展开创作。西方纪录片通常不会给纪录片加以特定的基调,而是让事实发展,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想法。例如英国纪录片《克拉克森的农场》,豆瓣评分达到9.6的高分,讲述的是新手农场主杰瑞米·克拉克森在农村经营农场的各种“糟糕”尝试,观众随着事件发展,跟着克拉克森进行一次次尝试,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并带有大量的搞笑成分,不失为一种类似于真人秀的表现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克拉克森的农场》依旧是一部成功的纪录片。

随着媒介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展开,国内纪录片开始融合西方纪录片的表达形式,观众跟随镜头共同探索事件的整体发展历程,开始注重分块化,强调以时间线索展开的叙事方式,2021年开始的大量国内纪录片,如《119请回答》《是这样的!法官》《守护解放西》等在这方面均有不同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媒介变革促进全球化加速发展,同样促进了文化大交流,国内纪录片牢牢抓住了传播环境新变化,促进了自身的革新发展。互联网、院线、主流媒体构成新时代纪录片发展的新驱动力,将纪录片进一步推向大众视野,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使国内纪录片呈现充满活力的新气象,多元化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综艺纪录片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书,最优雅的媒介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