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先进》“不吾知也”的“知”

2024-05-13 07:09:26周茵谢国剑
三角洲 2024年11期
关键词:西华古代汉语子路

周茵 谢国剑

据我们所知,《论语·先进》“不吾知也”的“知”,目前主要有两类解释。

一类解释为“了解”义,如《古代汉语》(高小方主编,2003)、《新编古代汉语》(周及徐主编,2009)、《古代汉语》(张玉金主编,2013)、《论语译注》(金良年,2004)、《论语译注》(杨伯峻,2009)、《论语新注新译》(杨逢彬,2016)等。另一类解释为“知遇”义,如《古代汉语》(黄德宽主编,2015)。

我们认为,“了解”义不够准确,与原文的意思并不贴合,“知遇”更符合原文语境,作“赏识”“知遇”义是更为确切的解释。

首先,“知”理解为“赏识”义是正常的。《说文解字·矢部》:“知,詞也。从口,从矢。”段注:“按此‘词也亦当有‘识字。”由此可知,“知”的本义为“识”。如《礼记·中庸》:“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人的才能有高下之分,要想了解事物就得开始学习,只有学习了才会明白。其中“知”就是“识”之义。由本义“识”完全可以引申出“赏识”义。

其次,在先秦时期的典籍尤其是《论语》中,“知”已经出现了“赏识”这一引申义。如《论语·卫灵公》:“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君子在小事上不被赏识,但他们可以被委以重任。《管子·四称》:“君知则仕,不知则已。”君主赏识自己就出来做官,不赏识自己就算了。《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悲伤啊悲伤的是活生生的离别,快乐啊快乐的莫过于结识互相赏识的人。以上例证中,“知”都可理解为“赏识”义。所以在《论语·先进》中将“知”理解为“赏识”义也是合理的。

再次,只有理解为“赏识”义才能与上下文相合。文章开头,孔子对弟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围绕本文主旨,孔子是在和弟子们谈论政治理想抱负。孔子在谈论之初给弟子们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假设有人赏识你们的才能,你们会怎么治理国家。结合后面三个弟子的回答,“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谈到能够治理中等国家;“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冉有谈到自己能够治理好小的国家;“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谈到自己能够成为主持礼仪的小傧相。前两个弟子虽然没有直接点明担任什么官职,但从他们的语句中可猜测出子路想任武职,冉有想任文职。公西华则直接在最后说明了自己想担任一个国家的小傧相。弟子们是谈论他们想担任的要职。作为孔子的弟子,大家都了解他们在“章句文艺”这方面的才能,但如果想把这些学问运用到实处,就得有人来赏识他们,给他们委以要职,让他们的才能有可真正发挥之处。所以,把“不吾知也”的“知”理解为“赏识”义与后文内容更贴合。

对《论语·先进》中“不吾知也”的“知”当理解为“赏识”义。即孔子假设如果有人赏识弟子们的才能,并授予他们重要职位,他们当如何施展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作者简介:

周茵,广州大学汉语专业217班,平时喜欢看书,爱好观察生活、欣赏风景,并乐于用文字记录生活。

猜你喜欢
西华古代汉语子路
西华大学成果展示
包装工程(2024年8期)2024-04-23 03:59:24
西华大学成果展示
包装工程(2023年4期)2023-03-07 01:13:24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设计探索——以《远水不救近火》为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6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百家讲坛(2019年14期)2019-07-29 06:15:04
诚信
自身要端正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