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原理与审美特征探究

2024-05-13 07:09赵邦劳
艺术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

摘要:目的:文章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原理与审美特征,旨在揭示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内涵。方法:采用文献综述与艺术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不仅重视理论探讨,也注重实践中的观察与体验。局部形态原理注重每个肢体动作的精确度与美感,整体动律法则强调动作的连贯性和整体的和谐性,而哲学范畴原理深入文化哲学层面,子午阴阳之衡和虚实相生之体展现了中国古典舞中的哲学思维和宇宙观。结果:这些原理不仅塑造了中国古典舞独有的身韵美,还反映了中国古典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审美特征方面,圆游回转的形态美体现了无穷的变化与循环,行云流水的动态美呈现出自然与灵动的效果,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的美则揭示了情感与力度的控制艺术,这些都是中国古典舞独特魅力的体现。结论:身韵动作原理与审美特征揭示了中国古典舞这种艺术形式的深层价值。它不仅追求肢体的美感,更在于通过身体语言展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相处。这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平衡、和谐、循环与变化的哲学追求,是对生命本质与宇宙秩序的深刻体现。通过这些动作原理和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传递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美学追求,不仅丰富了世界舞蹈艺术的宝库,也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朵独特而灿烂的花朵,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邃思想。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原理;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8-00-03

0 前言

中国古典舞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理念,分析其身韵动作原理与审美特征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重要途径。身韵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表达方式,不仅体现在舞者的外在动作之美,更深层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韵”和“神韵”,即通过肢体语言传达情感和意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独特的动作原理,结合了呼吸法、力度分配、身体曲线以及动静结合的技巧,使中国古典舞的表演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内在气质和情感的抒发[1]。在审美特征方面,中国古典舞强调含蓄与雅致,追求动作的流畅性、协调性和整体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与和谐美学。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原理与审美特征,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舞蹈艺术,而且对推动文化多样性和艺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原理分析

1.1 局部形态原理

拧、倾、圆、曲是中国传统舞蹈中独特的美学形态,这些形态与中国古代“和”的哲学观念以及“圆”的身体文化观念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种“内聚上升,循环往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形态[2]。拧劲与斜劲的运用,秉承中国传统“和”的文化理念,通过“腰核”内收势的方式,实现了劲态的平衡。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虽然在哲学层面各有侧重,但都提出了“和”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影响了园林布局、诗歌创作、厅堂庭院设计、画作表现等多个方面[3]。这种“和”的文化心理,渗入中国美术的各个领域,使中国古典舞呈现出一种螺拧式、内聚性的运载能力。

圆、曲与中国的“圆回”人文精神紧密相连,圆代表着循环不息,曲则体现了迂回曲折的形态,二者相结合,形成了柔美的圆形。在中国各大门派的功法和技术中,圆是基本的动作形式,如太极拳与气功的结合,强调“内气充盈,外显饱满”,追求“浑圆一体”“非圆即弧”“处处成圆”的和谐状态。这种运动规律不仅是中国传统舞蹈的动作规律,也是艺术的追求和力量的凝练与凝聚。通过“圆”的运动规律,可以传递和分解力量,形成完美、圆润、圆通的美学形象。例如,中国传统舞蹈中的“旁提”动作,就是在身体左右转动时,利用腰部的力量,将这股力量转移到“虚空”之上,再引入丹田之中,形成一个弧形动作。这种动作可以通过阳气上升和阴气下降的方法來引导,从而增强舞蹈的真实冲力。

1.2 整体动律法则

中国古典舞蹈的运动规律核心在于“逆向”启动,这源于戏曲舞蹈的“起承转合”结构。在动作轨迹与节奏感上,古典舞蹈展现出“圆”的美学特征,体现了“循环往复”“阴阳相和”等文化精神。这一特征表现在无论动作朝着哪个方向进行,舞者身体必先往反方向移动,然后聚气、蓄力,以气引导动作,使动作流畅而有力。古典舞蹈的22个动作过程,宛如传统经脉理论中的“本根”循环,无始无终,变化万千[4]。太极法以人体为中心,将“圆”的循环美学与哲学理念融入舞蹈中,形成身体各部位如膝、臀、腹、胸、肩、肘、手的运动轨迹,利用内在气息流动创造韵律。古典舞蹈的运动轨迹始终围绕“圆”展开,以“圆”推动舞蹈流动。每一动作的开始,都源于前一动作的延续,而前一动作的结束,又预示着下一动作的开始。即使身体外部静止,内部肌肉也在持续运动,维持着动态平衡。这种内在的动态张力,正是中国古典舞蹈魅力的源泉。此外,舞蹈中的拧、斜以及“8”字转等动作,都源于体内气的自然运转。

1.3 哲学范畴原理

1.3.1 子午阴阳之衡

中国古典舞蹈身韵的动作形态,必须遵循“动静合一”的原则,以此达到“衡”的状态,即矛盾对立中的相互依存和限制。在“动中有静”的情境下,动作通常发生在静止的瞬间,如燕子穿梭于林间,手腕轻转,如同直线般的动态,却又似静止的时间和空间。无论是腰身的拧转,还是手臂的抬起,都在一拉一放之间实现了平衡。而“静中有动”则常体现在“起势”与“亮相”之中,即便形体静止,内在的意义也持续流动,展现出时间与空间的动态特质。例如,“子午相”是一种静中带静的姿态,头部挺直,身体前倾,重心向前[5]。而“亮相”则是一种表面上的停顿,实则心神与呼吸持续延伸,内在气息循环恰到好处。这些动作形态均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身韵的严谨、稳重、理性与官方之风格。

1.3.2 虚实相生之体

“虚”与“实”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中的核心范畴,亦在中国舞蹈艺术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历经岁月沉淀,这对范畴在文学、小说、戏剧、绘画、书法等艺术领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阐释,更在军事、武术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价值。

中国古典舞蹈作为一门独具魅力的身体艺术,其运动形式在虚实相生理念的指导下得以完美呈现。其摆脱戏剧的既定框架,从武术的技击与攻击中汲取灵感,精准掌握“形”的流转,巧妙调控“神”的转换,适度调整“劲”的力度,并巧妙融合“律”的美感[6]。

“踏步旁提”作为女子站姿的基础体式,其特点在于以侧提为轴,头足相应,呈弧形排列[7]。前足踏实地面,后足则虚悬,身体以实为基,弧形运动则视为虚。头足相对的实体形态被视为阳形,而身体外围的另一半圆则代表阴形。主腿外拧展现阳性特质,而动力腿内拧则呈阴性特征。上半身微微前倾,双肩松弛,头部放松,手臂自然下垂。头、肩、眼内之气向下流动,而脚掌、膝盖、胯部、腰部等部位的力量则逐级上升。

身韵的诸多组合,均以虚像作为运动的视觉呈现,如“云”“风火轮”“燕子穿林”“青龙探爪”等。这些组合巧妙地将各种劲力、动势及神韵转化为具体的形体动作,彰显了中国古典舞蹈艺术中虚实相生之美学追求的独特魅力。

2 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审美特征分析

2.1 圆游回转——形态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这源于远古时期伏羲与女娲结合创造人类的神话故事,使中华民族自豪地自称“龙的传人”。这一源远流长的龙凤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包括情感表达、服饰艺术、艺术创作等方面。龙凤文化的含蓄与典雅,以及虚实相生的艺术风格,都在其中得以体现。

中国古典舞蹈深受这一文化传统的熏陶,展现出鲜明的中国传统美学特色。作为一种肢体艺术,舞蹈多样化的发展历程亦促进了千变万化的形体审美发展。在中国古代舞蹈美学中,“拧”“倾”“圆”“曲”被视为一种统一的美学准则,与传统的“凤”“圆”“曲”观念紧密相连[8]。这些词不仅可作为名词使用,也可作为动词或形容词,蕴含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文化信息。

“拧倾圆曲”四大美学特征不仅涵盖了传统舞身韵的形体特征,还体现了身韵中的形体动势。这四种关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错、相互转化,是龙凤文化在舞蹈艺术中的生动再现。

2.2 行云流水——动态

相较于西方的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更注重流动之美和表演过程。形体虽不可忽视,但在其曲折的动作中不乏点睛之笔。这既体现了中国人对身体的独特表达,又展现了中国传统动与静相结合的艺术特色。广义而言,“行云流水”概括了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美学追求,它尊重生命、崇尚自然,展现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艺术风貌。而狭义上,中国传统舞蹈的五大主要动作轨迹,可通过“行”“云”“流”“水”四个字来描绘。其中,“行”与“流”展现出动态的形体特征,而“云”与“水”则凸显出动与静统一的形体韵味。

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形为外在,神为内在,形作为神的主要载体,体现了“重神轻形”的哲学思想。认为神由地而生,融合了天与地的元素。在天的框架下,神与形的和谐统一比单纯的形更为重要。中国人更崇尚神而非形,因为神是依存于形而存在的。因此,对于神的创作和审美活动,关键在于形与意的交融,使意得以充分表达。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审美观念不断变化。现代美学观念越来越重视形与神的统一,认为这是形神相依的至高境界。在中国传统舞蹈身韵中,形与神的观念体现了“内外合一、形神合一”等思想。特殊形式如“擰”“倾”“圆”等,若失去内在精神和韵律的支撑,则会显得呆板而失去生动的意义和强烈的艺术魅力。因此,古舞身韵的活力源于形与神的相互依存和协调。

这种神韵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情感表达。唐满城曾以京剧为例,形容中国古代舞蹈韵律的形神关系。他认为,神韵是舞蹈的精神内涵,它使古典舞从“戏曲、武术的动作集合”中解脱出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文化。因此,对于中国古典舞而言,形与神的和谐统一是其艺术魅力的核心所在。

2.3 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度

处理任何事物都要秉持适度的原则,避免过度。在古典舞的演绎中,每一个动作和节奏都要遵循独特的法则。身体的律动实际上是对这些法则的精准诠释。从整体的体形到细微的目光流转,都需要恰到好处地展现。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平衡好专业课与人文课的关系,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心性修养,实现劳逸结合。在舞蹈创作中,对节奏的掌握既要含蓄内敛,又要自由奔放,松弛有度,营造出和谐的美感,令人回味无穷。

度的平衡是“中”,它是事物的根本和准则。儒家所倡导的中和文化,主张“中者,无过无不及”,即适度的原则。中庸之道源自《易经》,经孔子及其后学的发扬,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礼记·中庸》对此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庸之道作为君子的行为准则,也在中国传统舞蹈的形体韵律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和”与“不尽”是五个代表性动作的美学原理。

在演绎如“风火轮”这样的动作时,必须注意控制惯性,无论是低速、中速还是高速旋转,都需要手臂的协调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加速过程中要平滑自然,避免突兀;停顿时要通过“减速”来缓冲,使上半身与下半身保持和谐统一,速度稳定且富有节奏感,从而完美展现“风火轮”的动态美感。

3 结语

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动作原理与审美特征,揭示了中国古典舞艺术的深层美学价值和文化意涵。局部形态原理、整体动律法则以及哲学范畴原理(特别是子午阴阳之衡和虚实相生之体)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舞独特的动作逻辑和哲学思想基础。审美特征方面,通过“圆游回转”展现的形态之美、“行云流水”体现的动态之美以及“收放自如,张弛有度”映射的节奏之美,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中国古典舞艺术魅力的认识。总体来看,中国古典舞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艺术形式,其身韵动作原理和审美特征对于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童雯,陈物华.中国古典舞身韵与戏曲身段的特性研究[J].当代音乐,2024(1):157-159.

[2] 孟诗瑶.课程思政背景下古典舞身韵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大众文艺,2023(1):172-174.

[3] 张亮亮.茶艺表演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融合探究[J].福建茶叶,2022,44(11):186-188.

[4] 刘隽可.我国古典舞身韵审美及练习技巧分析[J].戏剧之家,2022(12):127-129.

[5] 荣珏.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色分析[J].戏剧之家,2022(10):133-135.

[6] 林萍.“情感”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研究[J].大众文艺,2021(21):173-174.

[7] 胡悦.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与太极拳的异同[J].戏剧之家,2021(23):121-122.

[8] 赵梓宁.探究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及策略[J].艺术评鉴,2019(18):125-126.

作者简介:赵邦劳(1990—),男,山西运城人,本科,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研究
近十年中国古典舞身韵研究综述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如何体现禅境意韵研究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