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实施一批标准稳链重大标志性项目,更好发挥标准在产业稳链中的作用
1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场监管总局介绍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局长刘三江表示,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将在全面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基础上,着力打造质量标杆和先进标准。
在树立质量标杆方面,从“点线面”系统推进质量强企、强链、强县。一是遴选一批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更好发挥质量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中的作用。聚焦质量技术创新、质量管理水平提升、质量品牌竞争力增强等方面,在信息通信、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选树一批精益求精、质量卓越的领军企业,号召更多企业学习先进、看齐标杆。二是启动一批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更好发挥质量在支撑产业建圈强链中的作用。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重点产业链,绘制产业链质量图谱,形成质量问题清单、攻关清单、政策清单,加强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三是培育一批质量强县、强区、强镇,更好发挥质量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建立县域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县(区、镇)立足自身定位和资源禀赋,制定实施城市质量发展战略,运用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工具,促进城市精细化、品质化、智能化发展,夯实质量强国的基层基础。
在增强标准先进性方面,将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提高一批技术、排放、能耗标准,更好发挥标准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提升家用电器、家具等大宗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的质量安全要求,升级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标准,推广新型数据中心、电动汽车充电等新型基础设施标准。提升乘用车、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提升重点行业能耗限额和终端产品能效标准。特别要加强关乎安全的重点工业产品、特种设备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和实施,实现“当强则强、应强尽强”。力争以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二是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更好发挥标准在国际竞争合作中的作用。构建更加开放的标准化工作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治理,加强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为完善国际标准体系贡献更多中国智慧。結合产业、贸易、工程建设等合作需求,加快中国标准外文版编译。三是实施一批标准稳链重大标志性项目,更好发挥标准在产业稳链中的作用。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北斗规模应用等重要产业链,攻关制定人工智能安全、驾驶辅助系统等关键环节技术标准,加快推动自主技术向自主标准转化,构建与产业链相适配的标准体系。
2024年全国食品安全标准与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1月30日,2024年全国食品安全标准与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曹雪涛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充分肯定了2023年食品安全和营养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明确了2024年工作的目标任务。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为重点,以强化工作协同联动为动力,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目标,持续优化构建“最严谨的标准”体系,加强风险监测针对性和实效性,系统强化风险评估工作,做深做实营养健康环境建设和服务,普及“减油增豆”行动,做好惠民宣传,发挥试点示范的改革创新和引领作用,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
有关部门,委机关相关司局、直属和联系单位,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高校合作机制单位,相关协会学会等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我国国家标准有效实施率达到93.7%
为摸清国家标准实施状况,国家标准委组织开展了国家标准实施数据调查统计,调查历时半年,共调查采集国家标准实施数据83万多条,统计标准实施频次近8150万次,涉及现行有效国家标准4.5万项。这是国家标准实施数据首次调查统计。
通过对标准查阅量、下载量、销售量、引用量、企业实施量和检测应用量6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得出我国实施效果显著的国家标准共有5784项,占总量的13.1%;实施效果较好国家标准共有35,583项,占总量的80.6%;实施效果较弱国家标准共有2772项,占总量的6.3%。国家标准的有效实施率达93.7%。
从产业看,第二产业实施效果显著的国家标准总量领先,达4549项,反映出第二产业国家标准供给量大,总体质量较好;第三产业实施效果显著的国家标准占本产业所有标准的比例最高,达26.4%,表明第三产业国家标准供给整体质量更高,适用性更强。从领域分布看,机械、车辆等领域国家标准实施效果最为显著。从单项国家标准看,排名前列的国家标准以安全性和基础通用类标准为主。
IEC《未来电网智能传感》正式发布
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由我国牵头编制的《未来电网智能传感》社会技术趋势报告。该报告由IEC市场战略局(MSB)中国成员、IEC国际标准促进中心(南京)主任范建斌博士发起,来自武汉大学新型电力系统与国际标准研究院、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智联新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编写完成。
当前,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相融并进,电力智能传感技术连接电力系统的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将在加强电网协调控制能力、促进多元用户供需互动、提升电力需求侧管理水平和设备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加快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IEC《未来电网智能传感》社会技术趋势报告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新突破。
市场战略局是IEC三大核心业务管理机构之一,负责识别和研究IEC相关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和未来市场需求,通过组织编写并发布白皮书、社会技术趋势报告、技术市场展望报告等IEC官方出版物,联合标准管理局、合格评定局为IEC及全球电工领域标准化发展提供战略指导。
我国牵头修订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性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近日,由我国牵头修订的国际标准ISO/TR 11954:2024《使用压缩氢气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性试验方法》(Fuel cell road vehicle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Vehiclesfuelled with compressed hydrogen)正式发布。
近年来,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因为零排放而成为各国汽车行业的发展重点,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重要工作方向。2021年5月,结合产业发展优势,我国基于国家标准GB/T 26991的技术方案向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电驱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ISO/TC 22/SC 37)提出修订ISO/TR 11954:2008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的国际标准提案,并于2022年2月25日正式立项。该项目由中国专家担任项目负责人,来自日本、德国、法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的专家共同参与了该标准的修订工作。
ISO/TR 11954:2024在完善最高车速测试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加速能力试验以及爬坡試验,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性测试方法。该标准可适用不同压力等级、不同动力总成模式以及不同控制策略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引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支撑产业快速发展。
ISO/TR 11954:2024的发布,促进了国内国际标准相互促进融合机制的形成,提高了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协调的贡献度,同时助力了中国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产业走出去。
11项冰雪运动领域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2月1日,一批冰雪运动国家标准正式开始实施。本批标准共11项,涉及基础术语、运动水平等级评价、培训规范、赛事活动组织、场所运营管理等5大类。标准聚焦群众性冰雪运动,针对高山滑雪、单板滑雪、竞速类滑冰、冰球、冰壶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以及冰雪运动场地提出了技术要求,系统总结了典型经验做法,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我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助力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
基础术语方面,《大众滑雪运动项目基础术语》《竞速类滑冰运动项目基础术语》2项国家标准,对有关场地器材、人员、比赛规则、技术动作、比赛成绩等方面的术语进行了界定,形成统一的概念体系,为参与冰雪运动相关方增进交流、促进冰雪文化传播奠定基础。
大众运动水平等级评价方面,《大众竞速类滑冰运动水平等级评价规范》《大众高山滑雪和单板滑雪运动水平等级评价规范》《大众冰球运动水平等级评价规范》《大众冰壶运动水平等级评价规范》4项国家标准,分别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给出运动水平等级划分的规则及评价要素、评价程序、评价结果,明确不同等级对应的技术能力要求和理论知识要求,帮助冰雪运动业余爱好者掌握正确的方法技能,科学评价和指导提升自身的运动技术水平。
冰雪运动培训方面,《大众高山滑雪和单板滑雪运动培训规范》《大众冰壶运动培训规范》2项国家标准,分别提出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培训场所、培训人员、培训效果评估等要求,提高培训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为完善冰雪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群众性冰雪运动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提供指导。
赛事组织方面,《大众滑雪赛事活动规范》《大众滑雪赛事活动等级划分与评定规范》2项国家标准,明确赛事组织、人员培训、安全应急、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要求,为赛事活动举办者、承办者提供指引,提高赛事组织和管理水平,有助于形成赛事品牌示范效应,为滑雪爱好者选择滑雪赛事提供参考。
场所运营管理方面,《体育场所等级的划分第5部分:滑雪场所星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器材装备、活动项目、服务管理等角度,提出滑雪场所五个星级的划分及具体划分条件、检验评价方法,引导滑雪场提高建设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着力营造良好的滑雪环境,改善消费体验。
第二批“湾区标准”清单公布
2月1日,由广东省市场监管局与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批“湾区标准”清单公布仪式暨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会在广东省东莞市举行,粤港澳三方在活动现场共同公布了第二批“湾区标准”清单。据悉,本次公布的第二批粤港澳共通执行标准(以下简称湾区标准)清单在第一批25个领域110项标准基础上新增7个领域73项标准。
本次粤港澳三方联合公布的“湾区标准”聚焦粤港澳三地重点民生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在食品、交通、消费品等领域深入挖掘需求,新增预制菜、家政、气象、绿色生态、职场技能培训、精油产品、电线电缆等7个领域,覆盖领域拓展至32个,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
第二批73项“湾区标准”清单的研发单位中共有173家香港和112家澳门政产学研用机构,其中包括香港饮食业职工总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澳门饮食业工会、澳门市政署等一批影响力大、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机构,全流程深度参与、精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联合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共同组建了由任职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顶尖专家、国家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港澳产业界专家组成的技术评审专家库,开展国际一流水平的技术审查,确保“湾区标准”更具公信力、权威性。
在首批湾区标准公布实施后,市场反应热烈。本次已有1112家广东单位、183家香港单位和139家澳门单位承诺声明使用新公布的73项“湾区标准”。同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湾区标准”清单发布、“湾区标准”案例展示、重点领域宣传与互动等方面实现三地同步互联互通,便于及时获取湾区资讯,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大“湾区标准”实施推广力度,促进大湾区联通融通。
据悉,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各界将携手以“同一个湾区 同一个标准”为理念,深度打造高水平“湾区标准”,促进湾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