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
《人生海海》为麦家创作的长篇小说,于2019年4月首次出版。
麦家,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作品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风语》《刀尖》等。其中,小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鲁迅文学社资深指导教师,张抗抗文学馆馆长。
序
好的,请放心阅读本文,我承诺绝不剧透小说的重要情节。
一、用“罗生门”驱动读者好奇心
生日当天傍晚拿到佳骏老师寄来的新书,还未读完第一章,我就意识到:坏了,麦老师你这样讲故事,是要耽搁我晚饭的节奏啊!果不其然,五个多小时后,我掩卷从书与夜的沉郁中抽身时才感觉到,腹中咕咕声与窗外蛩声、空调轰鸣声正和谐地唱和着。
《人生海海》中,麦家老师一如既往发挥着他讲故事的天赋,用“少校到底是怎样的人”这个“罗生门”事件驱动着书中的“我”和书外的我一直追问下去:少校?太監?英雄?败类?到底他是怎样的人?似乎富春江畔的这个小村子里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就有多少个答案——更让人抓狂的是,随着作品中“我”的一步步“道听途说”“偷听偷窥”“多方揣测”“亲自接触”,少校的身份在小说的前半部不仅没有变得清晰,而且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再加上时间叙述顺序的大范围穿插,人物命运安排的大维度掩映,故事逻辑建构的大尺度突破,让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眼花缭乱,可比黑泽明电影中的情况复杂多了、精彩多了!
二、少校的故事大多是别人讲的
作为小说的主角,少校直接出场的篇幅很少,大多是别人讲述他的故事,他的形象总是借别人的眼睛得以展现。
这种写法不是麦家老师首创,金庸在《碧血剑》中塑造夏雪宜时也用了这种手法。但麦家老师这种手法用得非常好,比金庸更大胆,金庸的夏雪宜只是隐形主角,而麦家老师的少校可是妥妥的显性主角!文学手法贵乎首创,更贵乎恰当——“总借俊眼传出来”这招确实好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中的“读者”亦然。这种手法,一方面通过各种人物的角度展现出主角更多角度的信息,另一方面在叙述上虚虚实实、前遮后掩更是吊足读者的好奇心。
三、谁是故事中最会讲故事的人
谁是故事中最会讲故事的人?是爷爷、父亲、老保长、林阿姨、小瞎子、“我”,还是从来没主动开口的少校自己?这是我一边读一边不停思考的问题。
不错,从口才、学识、身份上来讲,爷爷一开始展现出强大的叙述能力和气场,但似乎后面他的讲述很难服众了;小瞎子也是伶牙俐齿,从用嘴讲到用笔写再到通过网络打字,他的讲述让听众们听得心惊肉跳;老保长和父亲的讲述却有着另一种发展的趋势……
我觉得,该用什么样的标准评定讲故事的人也是麦家老师想要表达的重点之一,我体会到的答案是,最会讲故事的一定是遵循着古老的道德律,俯仰无愧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
当然,再补一句更完整: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四、金句一直是麦家老师于故事之外的馈赠
“金句迭出”是麦家老师于故事之外的馈赠。一直服气也一直愿意向学生推荐他作品的原因之一也在于此:他在叙事中忽然让人眼前一亮的或富有哲思的警句,或让人艳羡的手法、动词的使用。这些金句有些可以在生活的打磨中学习:
什么是道德?损人利己的事可以做,损人不利己的事不能做。
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生活是如此令人绝望,但人们兴高采烈地活着。
……
有些,除了倚仗生活和灵感的赐予,还得在语文课上、写作练习中多留点心去学习。比如这些手法的运用、动词的选用:
每到夏天,村子像剥了壳的馊粽子,黏糊糊又臭烘烘的。
这个夏天像这只香炉一样盛着神秘的分量,弥漫着令人好奇而又迷惘的气息。
她以嘹亮悲怆的哭声给老人家送终,哭声像鸽子的哨音一样,泣着血,盘在空中,照亮夜空,把村里所有女人的泪腺激活。后来送葬,她一手死死扶着棺材,一路洒着同样泣血奔泪的恸哭,把村里所有男人的泪腺也激活。
……
我认为,正是这类描述性、文学性十足的句子,把经典文学作品和网络文学作品严格地区分开来:网络文学的文字更满足于心急火燎地把情节讲出来,引人入胜是其追求的点,至于情节叙述功能之外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从来不是必备选项。网络文学什么时候有了这种意义上的追求,它才能真正在文学殿堂上有一席之地。这也是麦家老师23万字需要八年磨一剑的重要理由之一。
五、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
此外,麦家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人生海海》有与故乡和解的想法,我觉得他做到了。一如雨果笔下的巴黎、老舍笔下的北平、金庸笔下的嘉兴,我在《人生海海》中体会到了富春江畔包裹在痛苦、无助里面的温情,尤其是在“我”离乡归来之后。
此外的此外,关于这本小说,其实我还有很多话想说,只是感觉再多说收不住,要严重剧透了。其实,我还想表达的是,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读这本小说,除了要领会麦家老师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们也可以领会自己愿意领会到的一切。
最后,仅以小诗一首做结,来表达我未尽的意思吧:
世间如砥复如缠,
大道从来在我肩。
不见人生海海处,
富春江畔叹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