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社会治理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2024-05-13 07:09李景涛
留学 2024年9期
关键词:新加坡国家学校

李景涛

作为世界级的大都会,新加坡的社会治理模式被全球诸多国家、地区、经济体学习借鉴。笔者在了解新加坡的治理体系和模式后,深感有许多地方值得在办学治校中学习借鉴。本文选取了一些对学校管理有启发借鉴的做法加以介绍,以期对学校管理者有所启迪和帮助。

新加坡模式

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初,与同处中国正南方的缅甸、老挝、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相比,地最寡、力最弱,以华人为多数的种族结构最独特,资源最匮乏,安全环境也最脆弱。如今,新加坡历经不断发展变化,已由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跃升为人均GDP名列世界前茅的发达国家。在错综复杂的内外局势下,避免了政治衰败,建立并长期保持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成为全球社会治理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新加坡的惊人成就离不开其首任总理李光耀和他主导的“新加坡模式”。新加坡的国家治理是一整套以国家制度能力为旨向的体系、结构与过程的搭配,其治理体系及经验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制度体系

新加坡建立起了国家基本制度中的八大机制体系,即“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秩序的强制机制,动员与调度社会资源的汲取机制,培育与巩固国家认同和社会核心价值的濡化机制,在数据与人、财、物之间建立对应关系的认证机制,维护经济与社会生活秩序的监管机制,确保国家机构内部的控制、监督与协调的统领机制,维护社会分配正义的再分配机制,将民众参与纳入制度化管道并协调不同利益的吸纳整合机制” ,奠定了现代国家建设与治理的坚实基础,实现了“小邦大治”。

人心濡化

新加坡是个多种族聚集、多元文化交汇的国家,维持种族和睦一向是政府的重点任务。只有形成全体国民广泛接受的认同感和价值观,才有可能降低国家治理成本。濡化是指培育与巩固国家认同和社会核心价值。首先,新加坡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的口号,提倡五大共同价值观,把国家至上、种族和谐列入其中,培育国家认同。其次,是注重以优良传统价值观维护社会道德观念,倡导“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此外,新加坡把国民教育当作治理社会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严刑峻法

“严刑峻法”是新加坡社会治理的一把利剑,执法守法观念深入人心。一方面,务实是“严刑峻法”的“精髓”,其制定法律往往从实际出发,强调“管用”。法律调节范围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无事不立法”。另一方面,信奉“重罚之下,必有怯者”的理念。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作风、两性关系,只要是被主流道德排斥的行为,就会立法予以禁止。以法律的强制力保护了社会主流道德,并由此培养出人们讲秩序、守纪律的习惯,使新加坡成为拥有良好道德风尚的法治国家。

精英治国

“精英治国”是新加坡一直坚持的治国理念。由于国家小、缺资源、生存基础脆弱,且时刻面对各种威胁,所以才需要强势而精英的大政府居中协调并善用资源;若非如此,社会便会分裂与动荡。新加坡信奉“让最优秀的人治理国家”。新加坡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极为重视吸纳精英人才,以此来治国理政、发展经济、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创新等。而且对各类人才都有选拔、培训、管理的制度程序,既有硬性约束监督,又有柔性激励关怀,形成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机制。

以民为本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自执政起,就走亲民的为政之道。人民行动党深知,得民心才得政权。为赢得民心,新加坡政府坚持以民为本的宗旨,广征民意,真解民忧。一方面,注重与民众的双向沟通,切实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建立起精细的吸纳融合、协调服务机制。另一方面,在住房和教育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得民心的措施:让居者有其屋,并通过组屋政策促进了家庭和睦、种族和谐;在教育方面,推行双语政策及兼顾个人发展和社会贡献的双重教育目标,提出的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民的愿景,受到民众的认可与支持。

新加坡社会治理对学校管理的启示和借鉴

治大国若烹小鲜。一所学校就仿佛一个“小社会”,我们在办学中可以从新加坡的社会治理中受到启迪、汲取经验。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奠定办学治校的坚实根基

治国需要首先建立起国家基本制度体系,治校亦是如此。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根本保障。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对于提高学校治理能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内容上,要重点体现学校章程、内部治理结构、决策程序、监督和评价机制等元素。在措施上,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研究,又要兼顾实践探索和宣传培训,还要加强过程的督促检查,以确保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强化规则与秩序,营造良好的治理氛围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和秩序是良好治理的基础,一如新加坡的“严刑峻法”,是非善恶分明、旗帜鲜明是强化规则和秩序的根本所在。学校管理既要立足法治,遵循法治思维,强化法治意识,形成刚性约束;也要兼顾德治,在是非善恶、诚信包容等方面加强教化,形成对契约精神的认同;还要趋向自治,在身边细节、行为规范上下功夫,将规则意识和法治思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摒弃人治思想,敬畏规则、遵守规则,形成自觉自愿、规范有序的良好治理局面。

注重国民教育与品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国民教育和品德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在我们的办学治校中容易被虚化或淡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确保学校始终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遵循育人规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学生能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达至美好崇高的精神境界;要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努力,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情怀、社会责任感,形成诚实守信、珍爱生命、懂感恩重尊重、知敬畏存戒惧等良好的品质。

以学生为中心,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健康与快乐放在第一位,尊重學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发挥学生的潜能,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全面发展空间。其次,在教学过程和教育活动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理解接受的方式和程度,采取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此外,改革对师生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作为评价的目标指向,采取形成性、发展性、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吸纳与融合,架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桥梁

一是重视沟通。沟通是师生关系的桥梁,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教师只有与学生沟通,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心理需求,才能帮学生答疑解惑。二是增进社会参与。我们要在社交能力、实践和动手能力发展方面,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潜能,帮学生找到快乐和自信,为他们融入社会奠定基础。三是切实注重学生的情绪管理。当前,学生事故频发,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心理问题。当下,对学生的情绪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们不仅要注重情绪的认识、调节和控制,而且要掌握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识别、宣泄、转移和调节的方式方法。学生的情绪管理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临沂市工业学校)

猜你喜欢
新加坡国家学校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学校推介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